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最三国全集 > 第八章 计谋跟道德无关(第2页)

第八章 计谋跟道德无关(第2页)

孙权准备拒绝刘备的交易。

事实上,他的拒绝不仅仅是感情用事,还有乐见其死的意思。孙权以为,一个出尔反尔的人不配在这个世上生存,他愿意借曹操之手除掉刘备。

张昭却连声叹息,叹孙权不懂辩证唯物主义。不错,乐见刘备之死是很爽,但刘备死了之后呢?世上只有曹操和孙权两家,曹操拥有北方和益州,那是大半个中国啊,到时打东吴还不是手到擒来?!

所以,刘备是非救不可的。不给钱也救,不给地也救。他和孙权是冤家,也是亲家,是相望于江湖的怨偶。是对手,也是助手。什么叫不离不弃,这就叫不离不弃啊……

张昭进一步分析说,刘备因为怕曹操取西川,所以才有如此投机之举。他想利用我们,我们也可以利用他啊。他在益州牵制曹操,我们则乘势取合淝,又可得长沙、江夏、桂阳三郡,何乐而不为?

孙权便为了。

强忍着恶心为了一把。唉,在江湖上行走,有时利用别人,有时被别人利用,有洁癖的人当然无法忍受,但说实在的,计谋跟道德无关,手段跟目的两说,何况孙权也不是秋毫无犯之人。革命的事业多多益善,他决定放开胃口,开吃。

刘备这次没有爽约,长沙、江夏、桂阳三郡痛痛快快地让鲁肃收走了。的确,救命要紧,不能再耍花招。孙权实惠入手,也正儿八经地派了吕蒙、甘宁等屯兵陆口,先拿下皖城,然后又在濡须集结重兵准备进攻合淝。

合淝虽有张辽看守,但孙权要是水陆并进的话,他也支撑不住的。就是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曹操结束了他的两难选择,放弃攻打益州的想法,撤离汉中,领兵四十万前去救合淝。

的确,人生的很多事,首尾不能兼顾,义利不能两全。计划没有变化快,所谓功成名就,无非随波逐流。

在随波逐流中胜出。

较量又开始了。

这是一场真正的大较量。

首先,孙权被张辽、徐晃两支军困在垓心打得不能脱身,周泰冲进去抢人,身中数枪,箭透重铠,才救得孙权出来。但是即便如此孙权方面还是损失惨重——陈武被打死了,董袭又沉江而死,如果没有陆逊引十万兵增援,孙权恐怕要全军覆没,自己也将身首异处。

不过曹操也不能继续有所作为了。

因为陆逊的十万兵将战争拖入了僵持状态。同时曹军方面也有重大损失——数千匹战马被夺,曹兵伤者不计其数。总之,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也是一场观赏性不佳的战争。它不像赤壁之战那样计谋迭出,弱胜强败,拥有众多的悬念和情感。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昏昏欲睡……

便罢手。

双方罢手。

让世界短暂安宁了一下。

孙权回秣陵,曹操班师回许昌。这时的曹操不再韬光养晦,而是顺“民心”做了魏王。出入用天子车服,很有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的意思。

狰狞嘴脸

天下事静极思动,动极思静。短暂的安宁就是为了下一次的骚动。曹操做了魏王,还没有威风多久,汉中就出事了。

又打起来了。

这一回是黄忠、严颜打张郃、夏侯尚,打得他们弃守天荡山,直望定军山投奔夏侯渊而去。法正便建议刘备,宜将胜勇追穷寇,举大兵亲征汉中。

这是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的某个黄道吉日。刘备亲领十万大军,出葭萌关下营,直扑汉中。汉中虽有夏侯渊屯守,但是张郃新败,天荡失守,军心一片低迷。汉中能不能守住,确实是大问题。

曹操又披挂上阵了,起兵四十万亲征。

这一路,曹操走得有些疲惫。他似乎得了战争疲劳症。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从一场战争到下一场战争。赢了一场未必能赢下一场。何况不是每次都能赢。更多的战争是很无趣的僵持战。可打可不打。打了半天,没有什么战果可言,纯粹是消磨时间。可要是不打,人生更加无趣。曹操简直难以想象失去了战争,他还能干什么。

他只能一路行走,一路打或被人打。

这是他的宿命。

不过曹操的疲惫并没有影响一个人的激情。

夏侯渊。

夏侯渊决定主动出击,给黄忠与法正一点颜色看看。

对于夏侯渊的蠢蠢欲动,张郃却持悲观态度。自从他被黄忠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对世事就悲观了不少。

第一次,张郃知道进攻不是最好的防守,而防守也不是懦弱的代名词。他告诉夏侯渊说黄忠这个人谋勇兼备,何况还有法正相助,不可轻敌的。另外定军山山路险峻,只可坚守,不可出击。

但是,夏侯渊对这番话不以为然。他甚至认为张郃得了失败恐惧症。夏侯渊以为,一个人打一次败仗没什么,一个人从此不敢打仗那就全完了。

夏侯渊不愿做懦夫。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击。

出击带来了成果。

陈式被抓了。

陈式是黄忠的牙将。他在与夏侯渊的正面交锋中被生擒回寨,手下多降。初战告捷让夏侯渊变得更加自信,却让曹操颇为担心。曹操立马给他写信:“凡为将者,当以刚柔相济,不可徒恃其勇。若但任勇,则是一夫之敌耳。吾今屯大军于南郑,欲观卿之妙才,勿辱二字可也。”

毫无疑问,曹操是有隐忧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