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面包糠就是把去了皮的面包,放到炉子里烤干,然后用木棒捶成粉末状的,就可以了。”夏晓晴拿起一个面包,撕开面上的表皮演示道,“秦大叔,这面包糠不用专门做,以后就用你们白天卖不完的面包做就成。
“这倒好,这样就不用担心放久了不好吃了,做成面包糠也能卖钱。“秦赵氏高兴地说道。
夏晓晴想到了和周掌柜的约定,便说道:“婶子,这面包糠你家只卖给福满楼成吗?我答应周掌柜了,只给他家提供这食材。”
“当然成啊,你信得过我家,把方子给我们,还给我们介绍这生意,我们怎么能还让别人家知道。”秦赵氏拍着胸脯保证道,她也怕被别家糕饼铺知道了这做面包的方子。
“二娘子,你尝尝这个。”秦天明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手里端着一碟点心。
“哦……我尝尝。”秦天明突然冒出的话,让夏晓晴愣了一下,才拿起碟子里的糕点放进嘴里。“天明哥,你做出了了啊,这就是我吃过的那种豌豆糕,真好吃。”
“这孩子那天忙了一下午,试了两次才做出来,这豌豆黄现在在我们铺子里卖得可好了。二娘子,这也多亏了你呀。”秦赵氏一脸感激地说道。“对了,你上次托我问的事儿,我打听到一个。走,跟我去堂屋,我仔细给你说说。”
托秦婶子问的事儿?啥事儿啊?难道是夏大姐的亲事,不会吧这么快就有消息了,这才隔几天啊。秦婶子办事也太有效率了一点吧。
进了堂屋,秦赵氏把房门关上后,便拉着夏晓晴细细说了起来。
“我姑姑家的侄媳妇娘家的邻居家的二儿子,今年十九,之前也读过好几年书,去年开始在家里铺子里帮忙。那家人家跟我娘家一个姓,也跟赵,家里是做瓷器生意的,在我们镇上就有三间铺子,在临镇也还有两间,家里住着三进的大宅子。”秦赵氏说道。
这条件也太好了吧,搁在现代也属于富二代了,怎么还能瞧得起夏大姐。倒不是夏晓晴觉得自家大姐不好,只是古代最讲究门当户对了,如果赵家是木头做的红漆大门,夏家就只能算得上柴火绑的篱笆,难道是那赵家男子有隐疾,或者是个二婚头。
“婶子,那赵家少爷是不是有什么缺陷啊?还是让我姐过去做妾?”夏晓晴忍不住地问道。
“呸,看你这孩子说的,赵家二少爷好着咧。那前门大街上的赵氏瓷器店就是他家的,二少爷每天都在店里,为人和气五官也长得端正。人家赵家少爷也没娶过亲,现在就想娶正头娘子。”秦赵氏笑骂道。她也是见过赵家少爷的,可没看出来有什么问题。
()好看的txt电子书
“那他家能看上我家大姐,我家可攀不上他家,肯定有啥原因吧?婶子。”夏晓晴越想越不对劲,那赵家少爷既然不是二婚头,也不是身体有缺陷,家里条件又这么好,却到了十九岁都还没成亲,难道是不举。原因倒是有的,这赵家二少爷以前也定过亲,定亲的那家也富裕,只是后来那家的小娘子攀上了知府的小舅子,两家便解了婚约。那赵二少爷遇到了这事,便没了成亲的念想,这次还是他家老夫人看他年纪大了着急了,才托的人。老夫人就想找家读书人家的闺女,懂节知理就成,家世什么的倒不重要,也不要求有多少陪嫁。
我表嫂和他家姑姑从小一起长大,赵家的事都清楚,赵家姑奶奶也让我嫂子帮忙留意。我前天刚好过去看姑姑,听嫂子这样一说,便把你姐的事说了。我嫂子也觉得你家大娘子合适,准备去给赵家姑奶奶说说看。“秦赵氏说着缘由。
原来是被悔婚了,那可怜的娃啊……只要不是不举就好。如果是这个原因倒还是可以嫁的,只是不晓得赵二公子的过去式对他影响有多大,万一到现在还喜欢,可就麻烦了。
第七十三章 赵家女眷
其实夏晓晴也低估了自家的水平,以夏大姐的条件来说,其实还是很有优势的。在古代人们一直以来的观点都认为,读书人地位最高,农民次之,工匠再次之,商人最后。
赵家虽说有钱,但也只能算是最下层的阶级,虽然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商人的地位普遍提高,但在人们心目中商人还是低贱的,毕竟几千年来存在于脑海中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夏家虽说家境不够好,但祖上出过举人,夏父也有功名,算得上书香门第了。夏父又当过学馆先生,夏家在柳树村的名声也好,夏大姐是完全不愁嫁的。
“婶子,那赵家少爷自己愿意娶亲吗?”夏晓晴还是想问清楚。
“傻丫头,赵家少爷年纪也不小了,有啥不愿意的。”娶亲本来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哪里用得着赵家二少爷自己同意。
“二娘子,其实这事,得等我嫂子和赵家说定了才好跟你说的,只是你今天来,我一高兴,便没忍住话。”秦赵氏突然有些担忧,如果成了倒是好事,但如果自家嫂子和赵家没说成,自己又告诉了夏家,那可就糟了。“今天你先听个信,别急着给你爹娘说去,到时办不成可就坏事了。”
秦婶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夏晓晴倒觉得这事正常的,相亲都是双方的,自然要先看看条件,对方看不上也是正常的。
夏晓晴觉得今天得了信,反而更好,自己也可以先提前去赵家瓷器店,考察未来姐夫一番。
“婶子,我知道事情的轻重,等你得了准信,到时我再给我爹娘透信。”其实夏晓晴也不知道该怎么给陈氏说,自己都还是半大孩子,去跟爹娘说大姐的婚事,肯定会被骂说不懂规矩的。
“想来这几天就会有消息的,我嫂子也是个利索人,有啥事说干就干。等有了消息,我就派人来通知你。”秦赵氏知道嫂子的性格,说不定已经给赵家说过了。
“婶子,那倒不用专门派人来说,你有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