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汉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第92部分(第1页)

第92部分(第1页)

第二十二章 总结

中军大营戒备比平日更为森严,十步一岗,五步一哨,尤其是正在议事的大帐,更是禁止了一切闲杂人等接近二十步内。简而言之,除了参与议事的九个人,连打下手的,都是参谋室的资深参军。

“……,这一回兵进冀州的战略大体就是如此,我们对徐州陶谦和公孙瓒采取了守势,进攻的重点则放在袁绍身上。此外,我们的主要注意力,还是集中在了冀州……”

郭嘉指点着摆在桌案上的大沙盘,将这次冀州行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描述,哪里进攻,哪里防守,哪里是主,哪里是次,各地的兵力调动和准备部署,都一一进行了说明。从策划到执行,郭嘉始终参与,说起来了如指掌,头头是道。在座之人也都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自然,其中不包括张涵。

郭嘉所说的这些,张涵一清二楚,端正地坐在上首,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他其实根本没有仔细听郭嘉在说些什么。

张英是张涵手下独当一面的将领;张律同样如此,还是张涵的亲弟弟;郭嘉和戏志才是张涵的谋主;王文祥的身份差了点儿,却是族学出来的嫡系,文武双全,才智过人,是张涵培养的重点。而魏郡审配、钜鹿田丰和广平沮授,可谓是冀州士人的杰出代表,家世好,皆是当地名门,人品学问也很出色。

前者是张涵的嫡系,忠诚无可挑剔;后者则是进入冀州吸收的新血,有家族有眼光,也不会轻易背叛。说白了,家大业大,背叛要想想后果;有眼光,便不会被轻易收买。

而且,沮氏、田氏和审氏的家风很好,没有族人敢肆意横行,欺男霸女。就算兼并土地什么的,也大都是很守规矩。大汉人的家族观念很重,这一点便很重要了。三人投了张涵,也无非是为了保全身家,及冀州的平安——有青州的例子在前,张涵还是名声在外的。通常来讲,大汉人的忠诚,是远超后世,不用多担心的。但是,如果张涵的政策大为损害了某人,包括其家族的利益,事情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再说,今天的会议是很重要。张涵在会议初便强调说,“今天的所见所闻,都是机密,出了此门,就不得再对任何人说”云云。不过,究其实质,也不过是个阶段性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培养全局意识,并对青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是对三人,如此而已。这些东西很重要,但这三人位高权重,很快便会接触到这些,而冀州的胜负已定,如今泄露出去,也不会改变大局了。

“整个战略部署,我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是,我个人依然觉得,这次行动有点保守了……”

不知不觉间,郭嘉讲完了,王文祥率先开口。在整个计划里,王文祥只接触到一部分,这时候才对整个局势有了一个明晰了解。

在这次兵进冀州中,张涵在青州也保留了十几万军队,甚至还包括了相当部分老兵,在琅琊国和鲁国都屯有重兵,在青州各郡国也都屯有重兵,王文祥觉得,过于保守了。

如果从青州再调出来三~五万军队,其中只要有一万主力,也足以改变整个局势。将这支部队无论投入到哪一战场,都可以占据压倒性优势,从而取得更大的战果。

而且,对徐州陶谦和北方公孙瓒保持防守,也就罢了;但是对袁绍和兖州也保持防守,就太保守了。尤其是在后期,如果对袁绍施加压力,我们是可以使之进退两难的。相持时间越久,给袁绍带来的重创就越大……

田丰、沮授和审配惊疑不定的交换了下眼色,作为新加入者,又是同乡和朋友,他们自然而然会站在一起。郭嘉的话便够惊人的了,听他的意思,青州还保留了一半战力,而张英的话更惊人。人人皆知,这个战略必是由张涵制定,至少是他赞同的。这张英是谁,怎么如此不客气……

田丰偷眼去瞧张涵,只见他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一时心里乱七八糟的,什么念头都冒出来了……

“好,王都尉的话讲完了,还有没有其它意见?”

郭嘉的语气怪怪的,其中似乎有幸灾乐祸之意,田丰微感诧异,不由得看了他一眼,郭嘉一脸平静,似乎田丰听到的只是错觉。张涵眼皮都不抬,暗中给郭嘉记上了一笔。

战后总结,是人人都要发言的,张英清清嗓子,这话不好说,但在这里是不讲客气的:

“咳!我基本同意王都尉的意见。制定战略之初,就保守一点儿,这我可以理解,平原叛乱余波荡漾,谨慎也好……”

在最初的时候,青州面临的形势并不是太好。如果不是袁绍守军缺乏粮草,士卒都不能吃饱肚子,袁绍可以施展许多手段,如联络徐州陶谦、兖州刘岱、幽州公孙瓒,甚至能形成一个针对青州的包围圈。假如韩馥也加入其中,青州并不占据优势。袁绍对冀州士人的拉拢,也是不遗余力。只是世家大姓们自有生存之道,不会轻易将自己投靠某一势力,总是在最后胜负已定的时候才下注。显然,张涵赢得了最后的加注。

而张涵在平原剿灭大批豪强,也不是没有后遗症。张涵是按照规则,引诱他们起兵,才一一剿灭,部分豪强世家安了心,但也有不少豪强颇为不满。这些事情,王文祥体会不到,张英却心知肚明。当然,即便如此,张涵的态度也是相当保守的,张英以为大可不必。但他话说出来,自有不同——王文祥撇撇嘴。

“但是,六月中到七月之间,为什么不同意我派遣一部渡河?渡过大河的军队不用多,五千就足够了,袁军无法轻易吃下,面临着我军的威胁,剩余袁军也不敢欣然南下的……

“将袁绍军分成两部,使之迟迟不能汇合,势必会大大限制其在豫州的扩张速度……”

看得出来,张英对此很是不满。

袁绍所部在河内屯兵一年多,后期时常吃不饱饭。屯兵东郡以后,情况稍有改善。但是,此次选择南下,还是大大挫伤了袁军的士气。在进攻豫州中,袁军普遍采用了督战队,且军纪普遍很差,劫掠奸淫时有发生。

而袁绍本部多为渤海招募的士卒,这一南下,离家乡就越来越远了,故而逃卒很多。光张英收容的,就有四百多。只要与袁绍军交战上,岂能容他轻易退走,到时候,袁军部分在豫州,部分在兖州,看他如何是好,早晚必是全军溃散……

张涵知道,冀州一事是保守了些儿,但他考虑的角度不同。青州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钱粮充足,人口众多,到了明年兵力还可增加十多万。其他各州都处于征战中,整体实力是在下降。彼消此涨,时间在青州这一边,张涵并不着急。当然,张涵也不会放过瓜分大汉国的机会。假如韩馥投了袁绍,张涵便会出兵占据清河等地,或者进军兖州,伙同公孙瓒瓜分兖冀。总之,不让袁绍白占便宜就是。因此,在所有方案中,张涵选择了风险较小的一个——可风险小了,方案自然也就保守了。

当然,戏志才对此说法,也是颇不以为然的。在他看来,徐州陶谦是不敢贸然出兵的,即使他出兵了,凭着琅邪和鲁国的驻军,也不会失败。公孙瓒兵力有限,是来冀州占便宜的,除非青州军一败涂地,否则他也不会与青州军拼命。青州军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袁绍,就应该集中兵力,一举打垮袁绍。可惜,张涵不喜欢这种倾国决战,他喜欢稳扎稳打,与敌人拼消耗。当然,张涵坚持如此,戏志才也勉强可以接受。

不过,张英的意见,戏志才却不能同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