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华立在船头,正好看到了遥望中的太史慈,不由会心一笑。两人都是青年才俊,前程似锦,在船上这两日交流下来,不觉投契。
赵文华一笑即首,转身巡视准备情况。突然,他看到件事物,不由眼中精光一闪。凑到投石机跟前,小心地待水手放下猛火弹,赵文华才开口:
“杨司马,怎么把猛火弹拿出来了?”
杨奋闻言一回身,迅速一扣胸,敬了个简礼:
“见过偏将军,是将军命令尝试一下猛火弹在登陆战中的效果,就拿了这一箱出来……”
“哦,”赵文华皱了下眉,在四周扫了一眼,的确就只有一个红箱子,“那就这样,小心着点儿……”
“是!”
杨奋正色应了一声。
其实,这话不必多言,杨奋也不会不小心的。但看到这东东,人人都不自觉会绷紧一根弦。要不然,也不会连箱子带石弹都漆成醒目的红色。说起来,新发下来的雷火弹声如霹雳,裂石开山,似乎很危险。但是,所有的老水手都清楚,真危险的,还要数猛火弹。
投石车大量使用以后,标准的石弹就成了问题。将坚硬的岩石打磨成浑圆的球形,极为耗费人工,成本很高,也不适合于海战。一颗石弹落在船上,威力不会超过大黄弩。后来,小作坊就发明了水泥弹,以及空心水泥弹。无论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以标准的模型铸出来的水泥弹,价格便宜,效力也分毫不亚于石弹。当然,人们说起水泥弹爱,依然习惯性地使用石弹。
水泥弹铸空心的,自然是为了往里面装东西。而迄今为止,生产出来的最危险的产品,就是猛火弹了。遗憾的是,猛火弹见风即燃,水泼不灭,不论是对敌我均十分危险。可话说回来,无情莫过水火,海上交战,船舶都是用木头造的,火攻威力无可比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新发明的雷火弹也不能相提并论。雷火弹爆炸后,杀伤范围很大,丈许方圆内,当者立毙。可雷火弹杀伤的是人员,而猛火弹是针对船只的,属于持续性杀伤。假若对方应对措施不力的话,三五颗猛火弹便能够消灭敌人一艘数千石大船。在过去的数年来,猛火弹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雷火弹无论如何也不能相比的。
猛火弹的制造困难重重,弹体需要一定的强度,还不能过于结实。简单地说,就是在使用的时候,却不能不破裂;而在保管之时,却不能意外破裂——可想而知,数百颗猛火弹一起燃烧,万石巨舰也挺不住的。在平日里,猛火弹都是分开保存在独立的几个铁底舱里——分别有铁管直通轮舵舱中。除此之外,铁门一闭,便四面密封。一旦发现问题,就会立刻从门外打开一个舱内活门,用海水淹没保管舱,以防造成严重破坏。
对了,雷火弹不是石弹,而是铸铁的弹体,内装大量的黑火药。这是最新投入战场的新式武器。此次为了对付乌桓人的骑兵,确保成功登陆,不仅海军以雷火弹为主,步兵也装备了熟练众多的小手雷,以打乱骑兵的突然袭击。马是十分敏感的动物,没有经过训练的战马,忽然听见有人在耳边大喊,都很容易惊慌。而在雷火弹的雷鸣般的巨响中,即使训练有素的战马也会止步不前。这样一来,缺乏速度的骑兵,不过是步兵手中弩箭的靶子。
盛放猛火弹的箱子也是特制的,结构类似后来装鸡蛋的箱子。不过是四面固定的。一箱的话,就四颗猛火弹而已。赵文华见此,也不在多说。虽然,他对猛火弹在草地上的效果,持悲观论调。但是,这终究是件小事,顶头上司要试试,赵文华也不好说什么。
放下此事不提,赵文华开始组织临时码头的建造。在预定的地点落帆下锚,五艘改造过的戈船并排停泊在一起,以铁索连接成一体,用木板排布于其上,使之形成一个六丈见方的平台。这样的浮动平台一共建有四个。然后,桥船、赤马船……为数众多的大小船舶被类似的组合在一起,依此与平台相连接,一路向海岸延伸过去。
在这个时候,一万步兵已经全员上岸。太史慈开始命令最后一批上岸的三千多步兵,在沙滩上开始建立平台。事先预备好的木桩被整齐地钉入沙滩中,形成了一排排的条格。随即,装满泥土的麻袋被一层层交错的码实在条格里,直到堆满为止,才在其上铺就一层厚实的木板。与此同时,太史慈指挥着步兵安营扎寨,并挖掘出纵横交错的堑壕,准备了更多的泥土麻袋。待完成了四座平台之后,步兵就井然有序的,在海军舰艇的配合下,开始将平台向海中延伸去……
预计中的种种危险,都没有发生。少数到此处放牧的乌桓人,都被斥侯灭了口。直到日头升起老高,才有一名骑士逃过了斥侯的捕杀,将消息带了回去。可惜,骑军统领孙齐云率领着数万大军兵临小凌河西岸,乌桓人本已力不能支。得知这个雪上加霜的消息,乌桓大人苏仆延七拼八凑了三千骑兵赶来的时候,时间已是午后时分,太史慈已经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苏仆延试探着发起了进攻,守军箭如雨下,乌桓连阵地都没靠近,一发即收,就留下了数十具尸体。栈恋了一阵儿,眼见无机可趁,苏仆延只得仓惶退却。因全军皆是步兵,太史慈下令不得追击,滩头战事遂告一段落。至此,登陆部队平安度过了最脆弱的时候。
一个时辰以后,临时码头完工,大批的补给品和攻城器械陆续运抵海岸上,登陆行动胜利完成。形势急转直下,乌桓人的处境益发恶劣。小凌河对岸有骑兵数万,已非辽东属国乌桓能够力敌;而东方又有步兵一万登陆,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何去何从,辽东属国乌桓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苏仆延已年近四十,个子不高,却极为壮硕。他向以勇力而闻名,为人深沉多谋。在这个时候,苏仆延也拿不出好主意。黑着脸,坐在上首,苏仆延一言不发。大帐之中,死一般的沉默。没有一个人愿意在此时开口说话。坐在大帐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勇士。可是,只有勇敢的话,在草原上是活不下去的,生存是草原上永恒的话题。如今,又到了抉择的时刻了。
“汉军东来,来势汹汹,我等实已到了生死关头,诸位若有见解,尽快说来!”
“大人,若是上阵杀敌,我戎何没有二话!至于汉军一事嚰,大人,有什么话,尽管吩咐,我等无不从命!”
戎何 头络腮,眼睛瞪的老大,好似苏仆延一声令下,他就要去拼命一样。苏仆延不置可否:
“无末廆,你说说看!”
无末廆心中苦笑,这有什么好说的,“大人,汉军来势凶猛,不可力敌,作战就不要说了。为今之计,只有几条路:固守待援,北撤柳城,东撤昌黎,还有就是……与汉军和谈!”
“什么?无末廆……”
“东撤昌黎,不行!此话休要再提!”
戎何断喝一声,正要说些什么,却被苏仆延抢先拦了下来。在他看来,也就是这四条路,只是他不便开口,借无末廆之口说出来而已。
三郡乌桓中,辽西乌桓势力最大,向为三郡乌桓之首。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后,他的儿子楼班年纪尚小,侄子蹋顿便取而代之,成为辽西乌桓大人。不过,名不正则言不顺。暗地里支持楼班的人很多。特别是,上次三郡乌桓被张律大败,损失惨重,极大地破坏了蹋顿的威信。辽东属国乌桓大人苏仆延便趁机支持楼班,以抗衡蹋顿。因此,他与蹋顿的关系颇为紧张。
向蹋顿求援的信使昨天出发,尚没有消息传回来。不过,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蹋顿是个聪明人,在这个紧要关头,也不会为难他。
北撤柳城和固守待援一样,都必须有蹋顿的配合,方能成功。而东撤昌黎,就是坐山观虎斗——这是下下策。辽东属国乌桓只有一千多落(户)人,不足两万人口,没有实力自立。坐山观虎斗,只能落个两面不讨好,最后不会有个好结果。公孙度也是靠不住的,在形势不明确的时候,公孙度多半不会公开与张涵决裂,不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
撤离的问题,主要在于撤离速度。苏仆延是已经命令部族收拾行装,准备出发了。但是,汉军未必肯放过他们。若男女老少一起走的话,是逃不过汉军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