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分明是要诛除十常侍,再以兵威胁何进,必要时,可以连何进一起诛了。袁隗身为太傅,自然就掌控了大局。不过,没有凭据,谁也不会把这话对何进说明。说到底,何进就是个屠家子,就是个外戚。
在对付蹇硕的事情上,袁绍出了几个好主意,何进很信任他。而且,召集地猛将也多与何进有关系。王匡是大将军椽,西园军假司马张杨、原并州从事张辽、骑都尉鲍信和都尉田丘毅,都是何进派出去募兵的,加上东都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和并州牧董卓,一共有八支军队。这八支军队中,何进和袁绍都以为自已能够控制大部分,进而也就控制了局势。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
为了让何进坚定诛杀宦官的决心,时任司隶秀尉地袁绍,从中做了很多事,什么收捕宦官家人,弹劾十常侍之类,都没少做。何进就是下不了决心。不过这事从四月份一直折腾到八月份,宦官们却受不了了。想想一下,成天有人说要杀你,刀架在脖子上,一连折腾四个月,谁也是受不了。
在八月的一天,何进又一次对着何太后宣称要杀宦官之后,宦官们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他们诈以太后诏,将何进骗进了宫中,在一片狂热的气氛中,将何进斩杀。
到了这个地步,事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局势整个失控了。
宦官们妄图控制朝局的努力失败。何进部曲将领吴匡、张璋正守在宫外,获悉何进被杀,急忙调集军队包围了皇宫,虎贲中郎将袁术也恰好得到了消息(及时的令人费解?),对皇宫的攻击开始了。禁军愿意给宦官们卖命的屈指可数,皇宫很快就被攻破了。袁绍也,及时,赶到,他顾不得皇帝和太后,先紧闭北宫门,勒兵搜捕宦官,一阵大杀,一气杀了两千多人。很多没有胡子的人都被误杀了。
士大夫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也革杀了个痛快。
然而,笑到最后,才是笑的最好。苦心积虑的不光是袁闹,天下将乱是人人皆知的,董卓便拒绝执行灵帝的诏旨,勒兵在河东,观望雒阳的局势。此时此刻,看到了袁术焚烧南宫的火焰,董卓引兵急忙赶到,他来的正是时候。
董卓这一到,刘室的江山就到了尽头。
第一章 三公书
“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王文祥朗声读完书信,便退回到张涵身后。
张涵环视了一周,下面坐着的六位太守和国相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愿意开口说话的。这书信也太震撼了,分明是要诸州郡起义兵清君侧。
“咳,”张涵咳嗽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诸位,三公手书就是这样,不知诸位有何见教?”
这封三公书信是东郡太守桥瑁伪造的,张涵并不清楚此事,他仅模糊地记得,三公手书是假的,但他只作不知,装模作样地询问太守和国相的意见。
几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心里暗骂。大将军何进召集四方猛将进雒阳,麻雀一侦知董卓开始了行动,便飞羽传书到青州来。董卓的凉州军未到雒阳,张涵就已经知道了此事。他立刻伪造了诏旨,以大将军召他进京为由,将各郡国的兵大都集中到了自己的麾下。
对于张涵的这一举动,自然不是没有人怀疑,然而,张涵有诏令在身——自己写的——他在郡国兵中又素有威望,纵是有人不愿意,也没有办法阻止。此时此刻,张涵也无所顾忌,各种手段施展出来,竟把青州三万一千郡国兵,聚集了两万五千之众于自己手下。加之,伍子方从幽州带回来的四千余众,年初张涵招募地五千州兵。张涵手下竟有三万四千余人了。各郡县的官员手中却只剩下了小猫三两只,多是其自己的亲兵了。
张涵口口声声说要发兵雒阳,集中了所有兵力,却日日整训,全然不提此事。这些太守、国相又不是傻瓜,早已人人侧目。不过,待到青州的消息传到雒阳,何进已经死了。雒阳的局势一片混乱,一时也顾不得青州如何。弹劾的奏章有如石沉大海,等到雒阳反映过来,得知张涵聚兵数万,却反而不敢动手了。
董卓入雒阳时,只有三千兵马。但他虚张声势,夜间潜出,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雒阳,使人不知他的虚实,从而趁机收编了北军和西园禁军,又杀了执金吾丁原——吕布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地角色,收服了并州军,控制了全雒阳的军队,这才得已操持朝政。换言之,董卓把持朝中权柄。全凭他掌握的军队,并没有取得士大夫们的支持。在这种时刻。他如何敢远征青州,只怕兵马未过冀州。雒阳的局势已经变了。而且,大汉国就如同一间破屋子,已经摇摇欲坠。若真惹急了张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来,或者公然造反,大家一拍两散,谁也不会好过。
不能够动用武力,董卓就来文地。下诏召张涵入雒阳。董卓很大方,辟张涵为司隶校尉。这么粗浅的调虎离山之计。如何能够骗过张涵。张涵便上奏说,青州安置流民众多,他与流民多签有文书,听说他要离开,百万流民深感不安云云。这与董卓用部下不舍为借口,拒绝灵帝的少府任命,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董卓勃然大怒,又啼笑皆非,终究是办法全无。按照惯例,不能直接打倒,那就只好安抚妥协了。于是,在一阵令人眼花缭乱的诏奏往来之后,张涵居然成了青州牧。
不管如何惊诧莫名,张涵既然已是青州牧。如今坐在这里,张涵就是名正言顺的顶头上司。这几人不知道张涵的打算,哪里肯先说话。
董卓行事大胆妄为。竟然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废少帝刘辨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又迫杀何太后。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陈留王刘协幼年丧母,年仅九岁,却已十分聪惠,他又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董卓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便有几分亲近之意。而且,刘协年幼,立他为帝,董卓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也能多把持几年朝政。此刻,董卓尚没有谋反之意。
然而,如此一来,天下震动。董卓己身不正,治军不严,出身低下,本就让人瞧不起,又不改其行事手段,就更为时人所构病。其实,董卓执掌朝中大权,本来就是机缘巧合。他妄行废立之事,人心当然不服。所以,才会有冒充三公,号召州郡起义兵一事。
在座地几位也是一样的心思,瞧不起董卓这厮,有心讨伐董卓。然而,张涵为人居心叵测,这青州牧也是董卓任命地,谁知道两人间有没有勾结。六个人坐在下面,眼观鼻、鼻观心,如泥塑木雕般一言不发。
殊不知张涵今日召他们前来,就是要发作他们,姑且不谈能力如何,这六位居于要职,又都不是张涵的心腹之人,张涵放心不下已经很久了。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暂且忍耐。如今已为州牧,又将郡国兵丁整编完毕,张涵便要动手了。
“王东莱,你怎么看这件事呢?”
东莱太守王罗没成想,会先问自己,楞了下,能做到太守地,不会是傻瓜,他脑袋里急速转动,“大人,此事事关重大,且容在下思量一二。”
张涵再三逼问,定要他说出一个准话来,王罗也恼了,嗔目大喝:
“董贼狂悖无礼,欺君枉上,罪在不赦,我辈饱受汉室恩德,岂能容他!还请大人发兵征讨!王某愿为前驱……”
张涵骤闻大声,心中一惊,脸上却不动颜色,静静地听王罗说完,也不说话,沉吟了片刻,堂中静悄悄的,只有张涵手捻胡须的“沙沙”声,及众人沉重的呼吸声。张涵是真有点郁闷了,东莱很重要,太守是一定要换成自己人的,想不到王罗竟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这话讲的掷地有声,代表了天下人的心声。说白了,张涵再想将其拿下,也得另找个名义,以免坏了名声。
“来人!”
“在!”
张涵一声喝令,堂下便有卫士应声而出。
“把王东莱请下去!”
王罗脾气也上来了,一甩袖子,喝道:“不必了,我自己能走!”
这一下,堂里连呼吸声都没有了。人人脸色大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