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听说,上面的领导同志挺喜欢这张照片。“别人能拍到好照片,我们为什么拍不到?”于是我们立刻开会总结。大家也觉得遗憾,毕竟我们现场有多位记者,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瞬间拍摄。
其实,这绝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我们中央组的摄影记者不敢说是身经百战,但大都经过多次重大采访报道的考验,大部分都有常驻国外或境外分社工作的履历。拿下这样的采访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这一次为什么没拍摄、编发这样的照片呢?这个问题实在复杂,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的问题。只得留给大家研究、思考。
采访结束后,我考虑后面行程更加紧张,可能没有时间整理图片资料,晚上便匆匆赶回总社办公室,抓紧时间,把前面采访拍摄的上千张照片编辑、整理出来,准备最后给连主席作送礼照片之用。
忙到晚上10点多,回到北京饭店。这时我才想起自己午饭和晚饭都没来得及吃。“怎么办呢?”北京饭店肯定吃不起,只得独自跑到王府井商业街上,找了一家麦当劳餐厅,吃了一个汉堡和一些薯条。夜已经深了,餐厅里依然灯火通明,人还挺多,其中多半是成双结对的少男少女。看着人家真是羡慕,他们边吃边谈、还有时间望着窗外发呆。
。 想看书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
北京之行两天时间,我忙得竟然没顾上回家,也算是“过家门而不入”吧。老婆、孩子肯定很有意见。但此时此刻,他们也只好“保留意见”。我必须跟着连主席继续往前走。
此后我得知,当天晚上,###总书记特意在中南海瀛台举行晚宴,款待连战一行。###一般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欢迎来访的重要客人,如各国元首、政府首脑等。这次特意选择在中共中央的办公地点欢迎连战,算是更高的礼遇。
据连战后来回忆说,席间,###把连战叫到一边说要送给他一件礼物,随后请人拿来一个精致的木箱,打开一看,竟然是连战的祖父连横当年申请恢复中国国籍申请书的复印件。这份申请书的正本原来存放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这是胡总书记特意请人到南京档案馆查找到申请书并复印了一份送给连战。据在场的人介绍,看到这份特殊礼物,连战惊讶不已,他把眼镜往上扶了扶,拿着那份复印件上上下下仔细观看了好长时间。
连战实在没想到,胡总书记会这么细心、周到。欣喜之余,他激动地说,我们一家中国人当定了。
后来,连方王+禹在《半世纪的相逢》一书中讲述了连战首访大陆的经历。在谈及见到###总书记的感受时,她觉得,胡总书记温文儒雅,诚恳务实,和连战非常谈得来。她形容###给她的感觉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
连方王+禹在书中还写到,这次到大陆,感触最深刻的是大陆朋友的诚恳与他们不吝给予的信任。两岸经过半世纪的分离,而且战哥又多年身为台湾的政治人物,大陆朋友却依然愿意热烈诚挚地面对他的到访,并且倾心地聆听他所说的话。传播媒体全天守候直播,他们怎能预测他要说什么?但是他们却选择毫无保留地对他付出最大的信任。原来,中国人之间的血缘历史脐带,以及对和平共同的祈求,是可以化解长达六十年的隔阂和陌生的。
接到###赠送的这份礼物,连战十分感动。以后,他在许多场合,经常提到这件事。我想,他既是为胡总书记的细心、周到而感动,也是为自己祖父当年的气节和义举而自豪。
在以后的采访中,多次听到连战讲起他的祖父连横。让连战引以为自豪的这位祖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都有哪些不凡的经历和故事呢?这还要从连战的家族说起。
祖父、父母与连氏家族(1)
公元17世纪,连家祖先从福建漳州过澎湖抵达台湾台南一带,在那里建家立业,繁衍后代。因为历史过于久远,关于连家为何到台湾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根据连战祖父连横的记载,其原始目的是反清复明,争取自由。连战也说,他的祖先是跟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移民台湾的。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当时清朝一统天下,台湾荒野千里,少有人烟。于是,连家就成为早期的移民,和成千上万的大陆民众一起移民台湾,开拓荒野。连家在台湾到连战已经是第九代。从历史上看,连战应该属于典型的台湾本地人。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连家的生活开始改变。连战曾祖父连得政曾担任台南“护台会”会长等职,在参与抗日活动中不幸因病去世。日本占领台湾后,征收了连家位于台南马兵营的产业,连家败落。连战祖父连横曾有两句诗描述当时的情景:“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一个“忍”字道出了连横当时的心情。
连战祖父连横(1878-1936年),字雅堂,是连氏家族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连横之子连震东撰写的《连雅堂先生家传》这样记载:“连横受廷训,长而好学,禀性聪颖,过目成诵。”后来,连战读书时也有“过目不忘”的天资,不知是否遗传了祖父的基因。
我在书上看过一张连横年轻时期的照片。半身照片上,连横穿着晚清时代粗布衣服,眼神和表情中透出一股英武和豪爽之气。连横的大半生是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度过的。他18岁内渡大陆求学,后又多次回大陆,搜集抗日檄文,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他出版的《台湾诗乘》中有许多诗作表现出那个时代的青年忧国忧民的特殊感情。
连横曾做过新闻记者。据记载,连横曾在厦门创建《福建日日新报》,返回台湾后在《台南新报》、《台湾新闻》汉文部担任主笔。1905年,连横创办《福建天天新报》,当时的革命党(国民党前身)曾派人与他联系,希望他的报纸作为革命党的机关报。因为办报的缘故,连横结识了国民党###级人物张继、章太炎等,与国民党解下不解之缘,从此开启了连家后人——连战父亲连震东和连战走上政治之路的大门。从那时算起,连家已经在从政的道路上走过了百年。
政治归政治。如今人们评价连横对台湾的贡献,主要是在史学和语言两个方面。连横前后耗时长达20年书写的《台湾通史》是第一部关于台湾的历史记录。全书共36卷,记载从隋大业元年至清光绪年间台湾的历史。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经济、物产、风俗、人物,以及大陆民众移民、开拓台湾的历史等都有详细叙述。这部著作被著名史学家、思想家章太炎称赞为“民族精神之所附”、后世“必传之作”,连横也被台湾学者称为“卓越的史学家兼文学家”。
连战在以后访问大陆时,经常把祖父的这部《台湾通史》作为礼物赠送给大陆有关方面和嘉宾。在连战的心目中,祖父留下的这部保存台湾珍贵史实的书是他连氏家族的“传家宝”,也是祖父留给台湾、留给连家最为宝贵的遗产。
连横对台湾另一大贡献是在语言方面,他所著的《台湾语典》被视为一项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工作。当时,日本人极力推行“皇民化运动”,强迫台湾民众改用日本姓名,禁用汉语、汉字。这部著作从语言方面记述和论证了台湾语文传自中国漳、泉(福建漳州、泉州)的历史,大力提倡推广中华语言和文化。
1914年,当时身为新闻记者的连横做出一件惊人之举。惊的很多国人至今还为之称道。在台湾被日本占领近20年以后,连横深切感受到:“以轩黄之华胄,而为他族之贱奴,泣血椎心,岂能无痛?”因此特别呈请北京国民政府,坚决要求恢复他的中国国籍,并获得批准。他还告诉儿子说:“欲求台湾之解放,须先建设祖国。余为保存台湾文献,故不得不忍居此地。”于是,连横将独子连震东送回大陆,从事实际的抗日工作。在他的督导下,他的儿子连震东也申请加入了中国国籍。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祖父、父母与连氏家族(2)
在当时的特殊环境和背景下,在贫穷落后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多年后的台湾,一个青年人竟然要求“恢复中国国籍”!这不能不说是个令人惊叹的义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