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白先勇作品简介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另谋生涯。南洋,便是他们当年的黄金梦土。几个世纪以来,这些闽粤子弟,前仆后继,远赴南洋,胼手胝足,终于建造成今天东南亚华侨社会的恢弘局面。这一厚册海外华裔披荆斩棘开拓南洋的史诗里,想必也蕴藏不少无名英雄可歌可泣血泪斑斑的垦荒伟迹。林幸谦的祖父,便是在20世纪初,由福建永春远渡到马来半岛的一位拓荒者。

林幸谦本人于1989年却从吉隆坡来到了台湾,进入政治大学中文研究所。他在《溯河鱼的传统》这篇文章中,曾经极动情地描述了自然生物界一大奇迹:鲑鱼在海洋里成长后,竟然会在特定时刻,成群结队,溯河洄游,凭着它们天生异禀的嗅觉,不顾一切艰辛崎岖,逆流追溯回到它们生命开始的河流源头,产下鱼卵,庄严地开始一个新的生命轮回。溯河鱼甘冒生命危险寻找出生地的悲壮历程当然是林幸谦隐喻海外华裔对中华文化母体一往情深的孺慕及回归。此文成于1988年,未料到翌年林幸谦自己也投入了溯河寻根的行列。其实早在六七十年代,已有不少从马来西亚越洋过海漂移过来的文学种籽像李永平、王润华、淡莹,他们的作品在台湾的土壤上开花结果,而后散布到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林幸谦的散文,在台湾数度得奖,更证实了大马的一些华裔作家与台湾文坛延绵不断的血缘关系。

辛亥革命成功,华侨贡献不小,因有“革命之母”的尊称。海外华人,身居异国,种族歧视,政治压迫,感受必深。20世纪的民族主义在现代中国奋然崛起,对华侨的强力号召,可想而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外华裔知识分子纷纷回归建设祖国。民族感情,对华侨而言,的确是一份强烈的亲和力。然而曾几何时,返归大陆的华侨便遭罹了“*”的重创巨灾。而当林幸谦来到台湾,却迟到一步,台湾已经进入了后现代的价值混淆时期,两岸开放了,台湾富有了,华侨的政治与经济的筹码也就相对减轻。王润华那一代带回大马淳朴的“台湾印象”,已经变成了一则遥远的神话。在90年代的台湾,从海外归来,怀着文化寻根热情的华侨子弟,恐怕不可避免会感到不同程度的幻灭。林幸谦的散文集《狂欢与破碎——边陲人生与颠覆书写》,多篇文章都在描写大马华人世代以来筚路褴褛、备尝艰辛的开拓史,他写到他的祖父如何深入丛林垦植出一片橡胶园,也写到外祖父如何丧生于乱枪之下。他对祖先们的艰苦事业满怀敬意,因此他下笔激动,热情洋溢。而当他写到海外华裔对中华文化母体那一份惓惓之情,情深处,所受到的创痛,又不禁哀怨俱生。林幸谦在这部散文集里,真挚地记载了华侨海外开拓史部分的辛酸与辉煌。 。。

边陲人的自白——林幸谦《狂欢与破碎》(2)

林幸谦终于识透了民族主义被利用为政治号召的虚妄,而把他的关注转回到人的本身。文集的第二辑:“神话重坠——赤道人生与狂欢墓园”中,林幸谦画下了几幅极动人的人像。他的时报得奖作《繁华的图腾》描写的是智障者的特殊世界。林幸谦哀矜他手足的不幸,用充满爱的笔触替他的大弟,以及所有的智障者,编织了一则牧歌式的童话,虽然这则童话蕴含着无限的悲悯。林幸谦的散文风格,沉郁悲切,激越凄楚。写到情真处,如狂风暴雨一发不能自已。家中有一位手足天生残障,已是人间悲剧,偏偏天地不仁,林幸谦的小弟竟也患有先天性的癫痫疾病。林幸谦的近著:《癫痫——反模拟的书写模式》,把他“歇斯底里”(林幸谦语)近乎痉挛的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林幸谦进入到他小弟——一位癫痫患者的内心,用第一人称将他那颠倒、狂乱、恐怖而又完全孤绝的处境,向上天控诉,向人间告解。这是林幸谦替他另一位残障弟弟书写的一封欲哭无泪的告白书。这两篇文章林幸谦写得用情最深,亦是全集的佳作。手足的遭遇,使得林幸谦深切地体验到人世的悲苦,而他对大弟小弟以及所有弱者的同情,正是构成一个优秀作家的基本赋性。

1995年 圣芭芭拉

附  注

《灿烂时光》作者凌性杰曾为林幸谦《叛徒的亡灵》写评,他说:

在现代诗中,这几乎是一项特技表演——以诗来记传,让自我与亡灵对话。林幸谦《叛徒的亡灵》收录的系列诗作,可说都是在为远逝的文士名人招魂,漫漫追索,哀哀悼念。大部分的诗作引用作家名句,以此开展诗意。林幸谦将他人的故事当成自己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款款诉说时代的精神表征。那语气似在自伤身世,也在为自己的文字创作大业找到一个绝美的名目。

于是我们看到林幸谦化身为沈从文、鲁迅、郁达夫、萧红、徐志摩……谈论家国政治、爱情与欲望,表述何其虚惘又实在的一生。林幸谦设身处地,写出了属于那个时代的伤痛,也写出了个人的寄托。他神游于“五四”,追寻新中国的气味之际,我想一定免不了将自我投射进去。所以每一个他人都是自己,在他人的酒杯中,直可照见自己的沉痛。

我向来喜欢林幸谦的散文与论述,文字华美、心思细腻,往往呈现出一种忧伤的姿态。他的诗也有同样倾向,而且常带有论述式的话语,试图说明他对人生的理解。例如写沈从文时提到“满眼是诗的年代我实无所爱”,写张幼仪则是“失败不等于失去失去不等于此生我在成人的岁月中成长观看大战后世界的变化之大观看自己的生活之小”。

如果有一些人可以代表整个时代,林幸谦就是一个努力的塑像者。在这一系列作品里,凸显了人物的表情与心事,昨日仿佛重现。读到“我的哀悼充满时代的思念一页客死异乡的悼文”,我好像终于明白,诗人的不快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个时代的消失又是怎么一回事。

作家古远清在272期文讯杂志上评介林幸谦新出的诗集《叛徒的亡灵》,他说:

在香港,写诗有十多年之久的林幸谦,何以至今仍常写常新,诗泉喷涌?他多年来在海内外写的作品,何以不断获得掌声,受到资深作家的青睐?尤其是在多种流派争奇夺丽的香江诗坛,他何以用其*与彪悍的诗作,充分显示学院诗人强大的生命力?

林幸谦以他的《叛徒的亡灵》,向读者报告了他的“五四诗刻”,披露了他的创作生命力的泉源来自于中国“五四”的新文学传统。该书共分九卷:沈从文图、鲁迅图、郁达夫图、萧红图、徐志摩图、林徽音与张幼仪图、张爱玲图、盘古图、女娲图。读者通过这九“图”,即可领略到这位“大马诗人”、“香港诗人”、“华文诗人”丰富多彩的作品中有这么多归乡路线,这么多红尘血肉,这么多生死场外,这么多遗稿残卷,以及观音咒语、声色蝶舞乃至提琴叶片。这就无怪乎他以自己的独步之姿,不仅走进香港当代新诗史、东南亚华文文学史,而且走进世界华文文学史了。

林幸谦,祖籍福建永春人,生于马来西亚,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旅居香江不觉十余年。曾获时报文学奖首奖及评审奖、花踪文学奖散文及新诗推荐奖、吴鲁芹散文奖,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推荐奖、香港中文文学创作散文首奖等。

著有文学创作集《原诗》《诗体的仪式》《漂移国土》《狂欢与破碎》《叛徒的亡灵——我的五四诗刻》,及学术论著《历史、女性与性别政治》《张爱玲论述》《生命情结的反思》等15种,另有编撰十余种。

秉烛夜游——马森的长篇小说《夜游》(1)

从历史的眼光来回顾,60年代整个中国台湾与大陆都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中国大陆爆发的*固然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政治运动,使中国文化遭到空前的摧毁,而台湾十年间从农业社会跨入工商社会,一种新的文化蜕变也在默默成形。同时西方国家以美国为首的嬉皮反文化运动以及反越战政治运动,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世界的青年一代似乎都不约而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传统社会产生了怀疑、不满,进而摧枯拉朽投身破坏或建设的事业。60年代的台湾知识青年自然也遭受到这一股世界性文化震荡的冲击。当时台湾的文化根基薄弱,正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十字路口。西方文艺思潮的入侵,正好给予在迷惘彷徨中的台湾知识青年,一种外来的刺激与启蒙,于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在台湾展开。五月画会、东方画会的成立,创世纪、蓝星现代诗社的兴起,文学杂志、笔汇、现代文学以及稍后的文学季刊的诞生,都显示出台湾文化动荡不安的征象。近年来论者对于60年代在西方文艺思潮影响下所产生的台湾文化运动诸多非议。诚然,当时年轻一代的台湾知识分子对于西方文艺思想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例如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等,并未能有系统地介绍到台湾。因此。60年代台湾文化运动理论与知性的根基,有其先天之不足,但是60年代文化运动者,创新求变的精神,勇于怀疑、实验的魄力,事实上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优良传统,在台湾创造了一股新锐之气,成为台湾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先驱。

60年代有一批留欧的台湾知识分子,默默地在做着传输西方文艺思潮到台湾的工作,他们创办了一本《欧洲杂志》,这本杂志素质高,内容深刻,尤其对于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各派文艺潮流,推介颇为详尽。虽然《欧洲杂志》发行量不广,出版时间短暂,但亦有其一定的影响与贡献,马森便是《欧洲杂志》的健将之一。马森在留学欧美的作家中,背景相当特殊,他在国内主修文学,到巴黎专攻电影戏剧,受到尤涅斯科(Ionesco)、贝克特(Beckett)的荒谬剧、法国新潮电影以及沙特、卡缪存在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马森离开欧洲曾在墨西哥执教,他的独幕剧集便是在墨西哥京城写成的。1972年马森放弃教职从骄阳炙人的中美又辗转迁徙到寒带北美的加拿大,而且改攻社会学获得博士学位,期间马森回归文学,写成短篇小说集《孤绝》以及长篇小说《夜游》。四年前马森重返西欧,执教于伦敦大学,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返回台湾。在国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戏剧。

由马森复杂迂回的文化背景,我们可以测知他对中西欧美各种文化传统之间异同冲突必也曾下过工夫深入研究比较,事实上马森的长篇小说《夜游》在某一层次上可以说是作者对中西文化价值相生相克的各种关系做了一则知性的探讨与感性的描述。《夜游》女主角汪佩琳是一个到加拿大留学的台湾学生,正如其他许多台湾中产家庭出身的中国女孩,除了一段短暂的学生爱情外,汪佩琳的少女时期过得相当保守平凡。汪佩琳也不是一个特别聪敏的学生,留学成绩平平,连人类学硕士也没得到便嫁给了英国人詹。詹是国际闻名的教授,研究科学,在温哥华一间大学执教。汪佩琳和詹也曾过过一段安定的婚姻生活。如果汪佩琳是一个知足认命的女人,也许做一个英国名教授的太太,一生不见得不美满。但是才貌平庸的汪佩琳突然一夕之间,做出惊人之举,离家出走,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叛徒。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托尔斯泰《安那?卡列尼娜》到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西方现代小说一直反复出现一个主题:在剧变的社会中,已婚女性对世俗的社会价值所做的反叛及其后果。中国近代小说也有不少描写不安于室的女人,追求自己浪漫爱情的故事。但汪佩琳的反叛有点不同,首先她反抗的是詹所代表的西方的理性主义及文化的优越感,更进一步她也反抗以她父母家庭为代表的中国儒家传统的拘束压抑。放弃了丈夫父母的依恃凭藉,汪佩琳成为了一个孤绝的人。她弃家出走,从一个以名利为重的世俗社会纵身投入一个价值迥异的黑暗社会,她的抉择有着相当存在主义的意味。存在主义的真意一度曾遭到误解,存在主义不是悲观哲学,更不鼓励颓废,存在主义是探讨现代人失去宗教信仰传统价值后,如何勇敢面对*孤独的自我,在一个荒谬的世界中,对自己所做的抉择,应负的责任。存在主义文学中的人物,往往亦有其悲剧的尊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秉烛夜游——马森的长篇小说《夜游》(2)

《夜游》一书,便是描写汪佩琳秉烛夜游,投入温哥华地下世界后的种种遭遇,每一次遭遇使她对本身以及人世增加一层新的体认与了解。汪佩琳脱离了她丈夫的世俗世界,所遇见的多为世俗社会所不容所歧视的人物。她夜游的第一站是一家叫“热带花园”的酒吧,这间酒吧便是温哥华地下世界的缩影,鱼龙混杂的深渊。汪佩琳的种种冒险,便在“热带花园”里展开。带领汪佩琳到“热带花园”开眼界的是一位人类学女教授朱娣,跟她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朱娣自己是一位女同性恋,对汪佩琳存有母爱式的情愫。汪佩琳从朱娣身上得到启示,发觉原来她与詹之间的异性关系只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还有许多的可能性。在一阵狂乱与放纵之后,汪佩琳终于发现了麦珂——一个19岁的美男子。她与麦珂一段极不寻常的关系,构成了《夜游》的主要情节。麦珂是青春与美的象征,是希腊神话中患有自恋狂的纳西塞斯。麦珂在认识汪佩琳之前,曾与史提夫有一段同性恋的关系,史提夫是位中年医生,是麦珂的父亲替代(Father Surrogate)。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麦珂一无是处:酗酒、失业、不求上进、曾经吸毒,而且有同性恋的倾向。然而汪佩琳让麦珂搬进了她的住处,照顾他,纵容他,可以说是他的母亲替代(Mother Surrogate)。麦珂是一个彼得潘,拒绝长大,拒绝进入虚伪的成人世界——二十岁生日那天他曾企图自杀。他那一种超道德的童贞使汪佩琳心折、迷惑,她崇拜他那永恒的青春。在某种意义上,麦珂是一个双性恋者,他需要男女两性给予他不同的爱情。双性恋(bi…sexuality)是《夜游》中研讨的主要内容,其他几对恋人道格与爱莲妮、雷查与露易丝的关系都有双性恋的倾向。马森在《夜游》中将人类*关系、异性、同性、双性的面面观做了各种不同的比较与剖析。60年代欧美的年轻一代随着文化、政治的认同危机(indentity crisis)也产生了性倾向的认同危机,于是一时间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对于传统社会中所扮演的性角色发生质疑)对于传统社会中所规划的性道德开始反抗。在相当的程度上马森的《夜游》也反映了60年代欧美青年及台湾留学生价值判断的混淆与理念分歧的迷惘。

《夜游》最后麦珂与道格双双神秘失踪——他们两人也曾经有过一段暧昧的同性恋关系,而汪佩琳偷尝禁果一旦踏出伊甸园外,便永无返回乐园的可能,但是她的眼睛却张开了,看清楚了她*的本身,也看到了人世间隐藏在正常社会下许多崇高与丑恶的现象——这便是汪佩琳夜游的收获。马森在书前引录古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在暂短的人生,汪佩琳能秉烛一游,也算值得。

编  注

1932年生于山东省齐河县的马森,写过各类作品,他所写的书,以出版时间为序,曾分别由台北寰宇出版社、香港大学生活出版社、台北四季出版社、联经出版公司、时报出版公司、?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