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南朝实录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开杀戒的重要行事原则。死前他将这一原则传授给本来就缺少德行的萧宝卷,国家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南史·废帝东昏侯本纪》记载说,这位昏庸的皇帝宠信当时被称作“六贵”的权臣,同时又有所谓的“八要”把持朝纲,把个朝政弄得乌烟瘴气,异常混乱。萧宝卷性格、心理上都可能存在严重问题,沉闷寡言,拒绝与众臣接触,只喜欢与一些宠臣们在一起,而且非常听信他们的话。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六贵”、“八要”为何能够如此专权。

虽然做太子时就得到父亲的百般宠爱,但不知为什么,萧宝卷对父皇似乎非常反感。这种强烈的逆反心理,究竟源于何事,我们不得而知。据史料记载,他刚一登基,就非常厌恶停在太极殿里老皇帝的灵柩,急不可耐地要将其下葬,因为臣子的一再坚持,才勉强撑过一个月。史书说,每当到他哭灵的时候,他都推说自己喉咙疼痛,想方设法地逃避。有一次,一位秃顶的大臣来到先帝灵前痛哭,由于前仰后合,头巾掉在地上,露出了油光锃亮的秃顶。正在大庭广众之下装腔作势、有声无泪的萧宝卷,竟然破涕大笑,并对左右大声取笑道:“秃鹫啼来乎!”意思是,秃鹫也跑来啼叫了!萧宝卷对父亲的厌恶,由此可见一斑。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还讲述了这样一件可笑的事情:一次萧宝卷来到东游苑游玩,可能是因为阵势太大,使苑中的人、马受到惊吓,于是他向一位自称能够看见“鬼”的巫师询问缘由。巫师乘机大显自己的“特异功能”,信誓旦旦地说:“我见到先帝因为圣上频繁出游而非常生气的样子。”萧宝卷闻听此言,一股邪火往上蹿,从腰中抽出一把利刃,拉着这位巫师到处寻找父亲的“鬼魂”,结果没见到任何蛛丝马迹。萧宝卷并不放弃,命人用草编扎成先帝的形象,并凶狠地将草人的头砍下,悬挂在东游苑门前示众。

即位后的他似乎很不喜欢他父亲重用过的大臣,一个一个地把他们杀掉。相反他父亲生前不喜欢的人,却被他重用提拔。虽然对父亲很反感,但是老皇帝“做事不可在人之后”的告诫,却被这位不孝之子当做金科玉律。因此,作为皇帝,他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快刀杀手”。他杀人前往往没有任何预兆或迹象。正因如此,在他即位两年的时间里,就成功地激起了四次旨在推翻他皇位的重大兵变。前三次都被他很快剿灭,但最后一次,却使他最终丧命亡国。

《梁书·武帝本纪》载,萧衍是一位善观时局的有心人,他曾对自己的亲戚,时任录事参军的张弘策说:“《诗经》云:‘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现在国家有‘六贵’、‘八要’,看来稳定是没有指望了!政出多门,必生###!”从当时的情况看,他的这一分析是非常正确的。在这种纷乱的局势中,自己应该如何趋吉避凶呢?对此他说出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如果权贵们相互猜忌,彼此厮杀起来,那么雍州则是最好的避祸场所。假若我在这里多施仁义,日后必会称雄西方。”

萧衍明白,如果不赶快想对策,作为先皇的宠臣,自己也会落得被诛杀的结局。好在自己离京城较远,萧宝卷的手暂时还伸不过来。眼下他最担心的,是两位身在京城的兄弟。于是萧衍派张弘策找到自己的兄长萧懿商量对策,提出将兄弟们全都聚集到雍、郢一带,以图大计。萧懿听到这话后脸色大变,拒绝了萧衍的计划。

txt小说上传分享

救人要先救己(3)

萧懿为何如此忠诚?原来,在一次成功剿灭针对朝廷的政变之后,护驾有功的萧懿,被萧宝卷升任尚书令,他的弟弟们,包括萧衍在内,都被看做朝廷元勋,因此兄弟九个都位列朝班之首。此间,其中一位兄弟曾任卫尉,掌管宫门的钥匙。因为萧宝卷很喜欢出宫游玩,进出宫门非常频繁,所以有人曾鼓动萧懿乘皇帝出宫门时,起兵将其废掉,萧懿不肯答应。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萧懿兄弟的地位,使皇帝身边的宠臣们产生嫉恨之心,他们向皇帝陛下吹风,强调萧懿的危险性。萧宝卷再次想到父亲的劝告,立即令人送去毒酒。这位萧懿可谓忠诚不渝,死到临头还在为朝廷着想,对送酒的人说:“我的弟弟萧衍,将深为朝廷的一大忧患!”好在萧衍动作快,在此之前,已经派人将两位兄弟接出了京城。

萧衍得知兄长被诛的噩耗,连夜召集自己的嫡系与亲信秘密商议起兵之事,他说:“昏君的暴虐,超过了商纣王,我要与各位共讨之。”就在这一日,萧衍竖起大旗招兵买马。据说他很快就招募到甲士万余人、战马千余匹、战船三千艘。

其实在一年前,萧衍就已经派人秘密砍伐大量竹木沉在河水中,此时,这些备战之物派上了用场。他命人将沉在水中的竹木全部取出,安装舰船。动作麻利的萧衍,很快又利用反间计,将左右摇摆而手握重兵的西中郎长史萧颖胄收服。

为了有更强的号召力,一切准备就绪后,萧衍联合当时的南康王萧宝融一道起事。萧宝融是明帝第八子,也是萧宝卷的弟弟,当时任荆州刺史,手中并无实权。实际上年仅14岁的他,完全被西中郎长史萧颖胄控制着。后来萧颖胄与萧衍联合起来,共同###萧宝卷,此间有人(其中包括萧颖胄)向萧衍建议拥立萧宝融为帝,萧衍两次拒绝这一建议,他上表以萧宝融为国相而自任征东将军。

永元三年(公元501年)他命两位兄弟留守襄阳,亲自发兵,气势汹汹地直扑京师。他深知出师无名必难成功,如果只是号召打倒昏君,没有可以博取同情的理由,以下犯上,难免被人骂做乱臣贼子,所以宣传战是必不可少的。于是,他向全国发表檄文,陈述当朝皇帝萧宝卷及其宠臣悖德乱政、擅权专杀等罪行,声称要“替天行罚,废昏立明”。很快,他率雍州、荆州、梁州等地的兵马顺江而下。

正在萧衍首战失利等待援军的时候,传来南康王在江陵宣布即皇帝位的消息,这位号称和帝的小朋友发布的第一道圣旨,就是“遥废”东昏侯为涪陵王,以萧衍为尚书右仆射,加征东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黄钺。南康王称帝,是萧衍最不愿意接受的,但此时的萧衍也顾不上那许多了,好在自己手里拿捏着强大的军队,还怕别人翻天不成?更何况这位刚刚称帝的小朋友又是东昏侯的亲兄弟,“废昏立明”岂不名正言顺?眼下最重要的是尽早打到京城,将萧宝卷从王位上拉下来。一旦占据京城大施“仁政”,一个14岁的小皇帝又能奈他萧衍如何?

6个月后,萧衍的军队已兵临建康城下,皇城被紧紧围住。

此时的萧宝卷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也许是因为前面的3次兵变都被他轻易剿灭,因此三番五次的“狼来了”,对他显然已经失去了警戒的作用。所以这次萧衍围城,并没有使他感到特别地紧张,吃喝玩乐一切如故,仿佛置身世外的逍遥童子。然而,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次,“狼”真的来了!

萧宝卷跟左右商议,备办柴草粮食,够百日之用即可。可见,他根本就没把来势汹汹的萧衍放在眼里。据说这位东昏侯爱钱如命,就在大军压境、守军屡败的情况下,臣下请求他拿出部分钱物赏赐守城官兵,以激励士气,他竟然说出这样一番浑话:“反贼难道是专门对付我的吗?为什么要让我出钱?”言外之意就是敌人进城大家倒霉,又不是我一个人吃亏,凭什么要我出钱?宫中曾存放了一批木料,有人请求拿去做城防之用,萧宝卷不答应,他还要留着这些木料盖大殿。仗打到这个节骨眼上,他还督促御府打造300人使用的精仗①,以备萧衍退兵后出城游玩时用来驱逐路人。同时,其他的金银御用也在赶制中,制造时间反倒比平常加快一倍。这个死到临头还满脑袋吃喝玩乐的家伙终于大失民心,看清了形势的人们,个个消极怠工,反心日盛,只等有人登高一呼。

救人要先救己(4)

守将王珍国和张稷,非常担心萧宝卷身边的两位奸佞谀臣。事实上恰恰就在此时,这两个家伙也正在对信任他们的皇帝大做工作。他们进言说:“由于大臣们不用心,使得都城之围无法解除,应该把他们全部杀掉!”两位守将知道,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杀人不眨眼的皇帝马上就会对他们下手。于是王珍国密派亲信,给萧衍送去一面铜镜,以示心迹。萧衍则以“断金”回赠,表示愿意同心协力,共谋大事。两位守将分明对皇帝陛下“做事不可在人之后”的座右铭深怀恐惧,力图赶在这位“快刀”皇帝之前动手。

经过一番策划,十二月的一个夜晚,王、张二人串通后舍人(皇宫内廷的负责人)打开云龙门,御刀(御前侍卫)丰勇之做内应,王珍国、张稷很顺利地引兵进入大殿。刚刚笙歌艳舞后,还未睡熟的萧宝卷被一阵异常的动静惊醒,朦朦胧胧地见到大兵入殿,顿时感到不妙,连滚带爬冲向北门想要跑回后宫。但通往后宫的门早已经被人关闭,正在他不知所措时,一位宦官迎面跑过来,一刀砍伤了他的膝盖,随后赶到的张齐①像杀猪一样斩下他的首级,送往萧衍处。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四记载,萧衍进入建康后,命其部下封存、整理各种图书典籍、珍宝文玩,严格约束部下,做到秋毫无犯。萧衍没有忘记利用前朝早已下野的皇太后的“剩余价值”,像请“神”一样搬出了宣德皇太后。宣德太后原本是齐明帝萧鸾废掉的那位海陵王的太后,本姓王,海陵王被废,王太后只得出宫,居住在鄱阳王故第,称为宣德宫。太后出面,就必定要发挥她的作用。很快她的全身,包括她的嘴都如同连上了无数根线绳,这些线绳的另一端攥在萧衍的手里,这位太后俨然萧衍手中的一具“玩偶”。太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颁诏,再次将已经死去的萧宝卷(此前已被和帝贬为涪陵王)贬为东昏侯,将他的皇后褚氏及太子废为庶人。

借用宣德太后的诏令,萧衍为自己弄了一身重大职务,包括中书监、大司马、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封建安郡公等,并依照晋代武陵王司马遵承制之例,大大方方地行使起代理“皇帝”的权力。在萧衍的主持下,朝廷的一些重大官职,各就其位,同时下令大赦天下。继而,他还做了一番深得民心的“拨乱反正”工作,下令将那些不合理的规章、税收、过重的刑罚、劳役予以废除或重订。此时的萧衍早就把14岁的小皇帝忘到了脑后。

潘贵妃曾是萧宝卷的宠妃,容貌十分美丽,萧衍一见,春心荡漾,这样的美人当然应该留给自己。这个心思刚一动,就被那些爱管闲事的部下们给瞄上了。领军将军王茂首当其冲,毫不客气地对萧衍说:“这个女人是东昏侯的亡国之物,如果留下她,将会招致人们的议论。”萧衍听到这话不免心里来气,但仔细一想,觉得很有道理,立即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可怜的女人处死,同时下令将那些东昏侯时期乱政的臣子们一并诛杀,将2000宫女分赐给将士们。大司马萧衍还下令,凡是东昏侯时期不必要的费用开支,除去操习礼乐法度及必要的军事费用外,一律禁绝。改革力度之大,气魄之巨,实在非同一般。

一番深得民心的施政表演后,萧衍意识到,该是见好就收的时候了,于是大司马又导演了一场还政于太后的精彩好戏。他将宣德太后请进宫中,临朝称制,行使皇权,自己则宣布停止执掌朝政。收买人心的举动换来的一定是丰厚的政治回报。太后是一尊傀儡,宣布摄政第二天,就授予萧衍的从弟宁朔将军萧监管南兖州诸军事之职。又过了两天,太后下令提升萧衍为都督中外诸军事,上殿可以佩剑穿鞋,朝见时可以不报姓名。就这样,太后一步一步地按照萧衍的意思,将他喜欢的人全部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位太后的地位,自然也凌驾于和帝之上。此时掌握着全国正规军的最高统帅大司马萧衍,表面上看去,其地位次于皇帝,实际上无论太后还是皇帝,都已成了他手中的棋子。

。 想看书来

篡位需要“大智慧”(1)

此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殊荣对于萧衍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他的目光开始频繁地扫视着和帝屁股下面的那张诱人的宝座。他的心眼儿开始活动了。到目前为止,他的势力已经到了不可取代的地步,想到改朝换代,也算不上是什么痴心妄想。

这一切心理活动,都没有逃过他的好朋友兼部下沈约的眼睛。于是,他委婉地向萧衍提起此事。第一次听到这些话时,萧衍作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打岔装傻地糊弄过去。过了两天,沈约又一次向萧衍提出做皇帝的“议案”,并用劝慰的口气说:“当今的时代与过去不同了,不可能以淳古的风气等待世事的自然变化。士大夫们都攀龙附凤,期待着建功立业。连童子、仆人都知道萧齐的天下已经到头了,明公(对萧衍的尊称)您应该取而代之。现在天文谶言也都是这样的意思,所以不要违逆天意,失了民心!如若天道如此,明公即使再谦逊礼让,也无济于事。”看来,此时已经有些人在利用谶言等方术大造舆论了,但后台是不是萧衍本人,尚无法断定。萧衍听了这话,沉默片刻,回答说:“让我想想再说!”沈约继续说:“明公刚开始于樊、沔兴兵的时候,应该反复思考。如今王业已成,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如果不早定大业,但凡有一人提出异议,都将有损于您的威德。况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如有不测,难道您愿意将区区建安之封的爵位留给子孙后代吗?如果天子(指和帝)回到京城,公卿们各得其位,君臣之间名分已定,大家就不会有异心了。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哪里还会有人愿意跟随您做反叛之贼呢?”这话正说到了萧衍的心坎上,对此他表示认同。

沈约离开后,萧衍马上请来范云,加以试探。没想到范云就像是与沈约串通好了似的,回答的意思完全相同。萧衍抑制不住满腔的兴奋道:“智者所思不谋而合!”于是沈约私下拟定了各类诏书及未来朝廷的人事名单,萧衍十分满意,未作只字改动。

几天后宣德太后这个活木偶,又开始按照萧衍的计划行动起来。她传诏将大司马晋升为相国、扬州牧,封十郡为梁公,加九锡之礼,特许其在梁公国内设置各种官位,骠骑大将军的称号照样不变。萧衍对此任命表示了必要的矜持,抻了多日后方才受诏赴命。5天后,太后再次下诏令梁国选任各种官员要职,官位的设置,可以依照朝廷之制。这等于是朝廷公开允许臣子在他的属地复制一个新朝廷,于是沈约与范云就分别成为梁公国的吏部尚书兼右仆射及侍中。梁国公萧衍就这样公开地干起了自己的“三产”,一心一意地为将来代齐禅位做着挖墙脚的工作。

与此同时,以沈约、范云等人为首的政变班子开始运作起来。文人就是厉害,更何况这些萧衍的旧友,年轻时与萧衍一道被称作“八友”,个个都是文才出众、才高八斗的大学者。无论造势还是运作,都是鼎鼎一流的高手。

就在萧衍的这帮弟兄们不辞辛苦地为他策划着“禅位”阴谋的同时,发生过一段有趣的插曲。东昏侯的后宫中,确实不乏美貌的女子,梁公萧衍再次看中了萧宝卷的余妃,于是将其私下纳入宫中,两人整日摸爬滚打,泡在一起,到了妨碍政事的程度。这次是范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