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是谁?我不是入了士林么?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心中疑惑,邱言朝周围打量,发现身处一座木头搭建的寨子里,墙上墙下布满人影,一个个神色各异,衣衫简陋,有的干脆就是衣着褴褛,给人一种穷困、混乱的感觉。
注意到这些人手中的农具、以及少量刀剑,邱言顿时明白过来:“这些人似是贫农组成的军队,这里应该是座军寨,只是和士林有什么联系?”
正在邱言思考之时,身旁突然响起一个声音——
“王胜,大司农亲自入寨,还说明不了朝廷的诚意?”说话的是名少年,看模样只有十二三岁,穿着官服,束着发,大声斥责,倒也有番威势。
“大司农的名声,我等是知道的。”那为首之人朝邱言拱了拱手,却又皱眉说道,“不过,造反是杀头的罪过,若非是在活不下去,又怎么会揭竿而起?要是拿不出大王的诏谕,我等实在不敢轻信。”
他指了指周围,沉声道:“咱们弟兄,哪个不想老老实实在家种地,过安稳日子?实在是那义理稻难以成活,大王只听了张秦一张嘴,就命全国改稻,如今水土不服,全都死了,大王自然不愁,可我等可是要饿死了!”
说道后来,这王胜语气沉重,整个人流露出破釜沉舟的味道。
听着这番话,邱言大概摸清了里面的脉络。
“这里名为梁国,因为某种原因,国内农人改种了一种水稻,但最后稻子没有成活,逼得农人起义,我现在却成了此国的大司农,深入虎穴,前来劝降,但对方不敢轻信,索要凭证!还真是一出惊心动魄的戏码,只是,这士林何在?看这情形,莫非又穿越了?”
大司农这个职位,邱言是知道的,位列三公九卿之中,本名“治粟内史”,执掌国家钱谷,是财政官职,后来几经演变,成了执掌仓禀、劝课农桑的户官。
“眼前的情形太过诡异,陈井等人更不知去向,这军寨内的众人,看似瘦弱,但万众一心,其力不小,对我隐隐怀有敌意,不可不防,不过,那改种的稻谷,居然名为义理稻,这名字似乎有所寓意,嗯?”
邱言正在思索,突然心中一震,眼前的种种景象突然虚幻起来,仿佛凭空浮起,行将消散,但只是一瞬,就恢复原样,又变成真实模样。
这变故来得快,去的也快,宛如错觉,但邱言自然不会以为是错觉,他神魂尚在,心境通透,又岂会轻易生出错觉?
“不一般呐,看来想要搞清楚蹊跷,必须先过了眼前这关……”
这样想着,邱言有了决定。
“王胜,”他突然开口道,“本官此来,并非只为诏安,你可将义理稻之事详细述说……”
ps:感谢“orisun”、“天下在谁手”投出的月票!
感谢“观查”的评价票!
第三百一十七章阴冷萦绕于身,义理迷惑在心
“……这些就是义理稻,种下去没有多久便生异状,当时就有人说难以成活,可朝廷不会听庶民之言,几次反驳,引得官府强行弹压,连耕作时都有胥吏在旁监视,酿成今日苦果。”
邱言走在地头,耳中听着前面引路人的话,陷入沉思。
在他提出要求后,起义军的首领王胜,先是有些犹豫,但还是下了决心,派了几人领着邱言和两名侍从,前往寨后田地。
这一路上,邱言和带路的人交谈,又不时与两名侍从说话,慢慢掌握了信息。
原来,他这个大司农的职位来的很是突然,是原本的大司农,因突然爆发的起义,被梁国国主问责,下了大牢,不日斩首,不过官职不能空悬,这才落到邱言头上。
至于那义理稻,他也已经从两名侍从的口中知道了大概,知道是邻国传来的稻种。
这种稻子产量极大,而且收成后,得到的义理米颗粒浑圆,口感甚佳,作为主食,还能提升思绪,让人更加聪慧。
梁国国主本来并不在意,但一年前,宫廷里来了个名叫张秦的士人,能言善辩,甚的国主喜爱,这人适时提出让梁国改种义理稻,被国主采纳,这才有了后面的事情。
摸清了大致局势后,邱言随几人来到地头,看着田中绿油油的一片,皱起眉头。
这些被称为“义理稻”的稻子,成片成片的倒在田中,散发出衰败、颓废的气息,隐隐有着死气。
“倒伏的这般严重,可是要去了一大半的收成。”邱言叹息了一声,他对于农桑了解不多,却也知道倒伏影响收成。
引路的人里有个五十多岁的老翁,脸上满是皱纹。听到了邱言的感慨,顿时愁眉苦脸的说道:“这还只是开始,再过些日子,就不只是倒伏了,那是要全部死绝的!”
邱言闻言转头,开口说道:“老人家此话可有凭证?据我所知,倒伏虽影响产量,却也不至于颗粒无收。”
“大人,你是不知道北边几国的事情啊,”老翁叹了口气。“如果不是出了这档子事,王胜他们何以揭竿而起?”
“北边几国出了何事?”等老翁束发了感慨,邱言这才询问起来,从刚才侍从的话中,邱言大致判断出来,这梁国并非一个统一王朝,周围还有不少小国,如那传来了义理稻的宋国,就是其中之一。
老翁一脸悲戚的道:“老头有个远亲。其人是个游士,曾北上诸国,所以知晓一些他国见闻,听说这移栽义理稻。并非只有梁国在做,那郑国、卫国、魏国等,前几年都栽种了此稻,可其中的大部分没能存活。先是倒伏,最后绝收,导致赤地千里、饿殍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