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阎锡山的要求,山冈不敢立即拒绝,说回去跟长官商量。
但“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
最后,日本人同意了阎锡山的要求。
接着,阎锡山就从5万多日军中选出万人,编成第十总队。
就这样,投降日军穿上了国民党军服,配发了武器装备。
同时,阎锡山还留用大批日军高级军官作顾问和教官。
二.
到1946年4月,残留日本主体部队编制日本军人仅剩6600多人。日军有组织地残留,保留武装继续战争,引起“军事调处执行部”关注。
1946年1月,八路军即向日军发出通告:“日军在投降后仍然和战争结束前保持同样的武器,不将兵力集结一处,而是部署各个要点,这违反《波茨坦公告》。”
2月,军调部太原执行小组共产党方面代表,专门到原日军独立步兵第十四旅团元泉馨残留部队驻扎的“东沁线”视察。
3月,军调部美方代表,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到太原视察。
阎锡山的卖国行径早已被解放军侦知。
当时全面内战尚未爆发,由国共双方和美国组成的三方小组来到山西调查和调停。
为揭露阎锡山的罪恶阴谋,利用短暂的停战机会,解放军将领陈赓领着三方小组成员步行走进日本雇佣军阵地。
日军士兵对这些不速之客没有任何准备,顿时惊惶失措。
“你叫什么?
家在哪里?
什么时候当的兵?”
面对一名“晋军士兵”,陈赓连珠炮似地发问。
这名“晋军士兵”张口结舌,一脸茫然。
这时旁边的解放军翻译又用日语问话,这名日军士兵顿时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黄埔系”因黄埔军校而得名。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广州黄埔岛开学,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
所谓“黄埔精神”,就是要服从校长,尽忠党国,精诚团结,成功成仁。
蒋介石并以自裁于陕北的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自裁于孟良崮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颇不少见,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
“黄埔系”是蒋介石利用长期担任校长之便,以国家力量豢成效忠其个人的一支军事武装力量。
但“黄埔系”从出现到羽翼丰满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抗战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在历次战役中,先后有谢晋元,戴安澜等20多名将领壮烈殉国。
也正是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军界的接班部署。
";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
几年内,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指挥官如:地区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大部分来自“黄埔系”,甚至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
“黄埔系”可分为黄埔教官和黄埔学生。
前者乃是在黄埔军校开办之初,蒋介石专门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以及留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仔细挑选来的教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