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的意思是……”
看到这一幕的常浩南自己也意识到刚刚的用词有些欠妥,稍微找补了一句:
“我最近一直在忙973项目的事情嘛,所以想要认识一下……”
杜义山倒是比较理解常浩南的感觉,直接解释道:
“阎良楚的情况跟你不一样,是工农兵大学生,毕业之后在飞机强度所工作了十几年才又考的研究生,这个所虽然是机械工业部下属的,但近些年因为他们那边老本行不景气,主要业务都是搞飞机还有火箭结构研究,所以他已经是很有经验的老航空了。”
“而且啊,他这次去盛京,还算是受到了伱的鼓励,或者说是启发,在你之前的成果基础上,搞出来一套空间分布载荷测试技术,正好,601那边因为你和小姚的情况,开始试点接收高校优秀的在读研究生进入项目组。”
说到这里,他不由自主地瞄了一眼刚刚抬起头来的刘洪波。
于是后者又把头低下去了。
刚刚从难以言表中回过神来的唐林天也点点头:
“确实,为这个事,阎博士把自己之前已经搞了三年的课题给结了,重新开了个载荷谱编订的课题过去,态度相当坚决。”
“这是好事啊,咱们就是要把华夏的苏27搞的比老毛子自己的都好!”
常浩南手上包饺子的动作不停,但喜悦之情已经溢于言表。
刚刚杜义山和唐林天讲过之后,他也回忆起来了这位后来同样评上院士的阎良楚。
进入21世纪之后,华夏包括第四代战斗机和大飞机在内的重要航空项目,基本都有他参与的身影。
更巧的是,常浩南在新舟60上面应用的那套技术,原本就是被阎良楚的课题组所攻克的。
只不过那是2010年左右的事情了。
而如今,对方又被常浩南的成果影响,提前走上了与上一世相同的赛道。
总之这么看,二人好像还颇有些缘分。
当然,常浩南感到高兴的原因不只有这个。
更重要的是,随着他本人成果的不断增加,已经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其它人,甚至其它研究领域的进步。
这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分身乏术的常浩南无需亲自参与很多重复性较高的项目。
比如他之前在八三工程中取得的成果可以被其他人应用到两个三代机项目和歼轰7的升级之中,如今在十号工程中开发出的技术也可以推广应用到十一号工程里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也是常浩南如今可以常驻京城,并把后面一段时间的主要精力放在模锻压机和仿真软件这种基础研究项目上的底气。
否则像是刚重生过来那会,光是四处赶场就已经够他忙的了。
现在尽管还是有一些救火的活,但至少同一种类型的火基本只需要救一次。
“对了,师弟,你下半年有什么打算?”
第二次抬起头的刘洪波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咱们那个课本已经准备出版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你们这届研究生应该是第一批上这门课的学生……”
其实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如果你有空来上课,那能不能直接替我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