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但又清新的寒风迎面扑来,使得年事已高地裴堪又清醒了许多。
现今的局势其实也并不复杂,远不及先帝当年外有苻坚、王猛、慕容垂等,内有桓温、谢安等枭雄并立的那个年代。
现在最应该解决的事情是大后方,只有稳定了大后方,才能逐步消灭胡夏的赫连勃勃,还有北方的拓跋嗣,以及陇右的那些小政权们。
大后方就是江南,就是这个砍柴种地,贩鞋织履的刘寄奴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祖啊,您一世英名,可比秦皇汉武,难道就一点没看出来刘裕也是一个枭雄吗,如今他可成了烫手的山芋,扔也不是,握也不是了。
踏在后院没过脚面的雪地上,脚下响起了咯吱咯吱的声响,走到卧房门前,一个名字也窜上了他的脑海——刘毅!
自从这小子在桑落洲被卢循、徐道覆打得大败,落荒而逃,而一直在建康挂了个后将军的虚职。
但在江东以及当年北府军中的声望和地位只有他能跟刘裕相提并论。
何不把他重新启用起来,去做个荆州刺史,镇江陵,以牵制长江下游的刘寄奴。
想到这里,裴堪推门进了卧房,在外间的书房案几前坐下,点亮油盏,奋笔疾书写了一道奏章,举荐刘毅为荆州刺史、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都督荆、交、宁三州诸军事。
这还不够,他又想到得派人去建康,以分化刘裕的职权。
于是举荐豫州刺史诸葛长民、尚书左仆射谢混、光禄大夫王愉、南中郎将郗僧施齐赴建康,与刘裕共同署理江南诸郡军政事务,并加授诸葛长民骠骑将军、假节钺。
以什么名义去呢?
盯着案几上微微跳动的橘黄色油盏火苗,裴堪不禁陷入了沉思。
忽然,他灵机一动,推行土断,对就是这个名义!
——————题外话
本人三部东晋穿越小说都曾多次提到过“土断”一词,最有名的是晋成帝司马衍推行的“咸康土断”,晋哀帝司马丕时大司马桓温推行的“庚戌土断”,但没有详细讲过,借着番外,来简单的讲述一下这项在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举措。
衣冠南渡后,北方胡人当政,战火连绵加之残酷暴虐,民不聊生,大批晋人跟着过江来到南方。
这些人被称之为“侨民”以区别于江南土着人,因为他们将来还是要回到北方故土的。
但东晋政权北伐乏力,几十年来迟迟未收复故土,侨民已经在江南居住了几代人。
这有别于现今改革开放后,大批外来人口涌入大中城市,现在政策好,政府给予编入户籍,提供工作岗位,孩子也得以入学,买房、租房后成为城市新居民。
而当时东晋政权的口号一直是北伐驱除胡虏,还我河山。
所以,不管怎样,侨民最终还是要回去的。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朝廷将王公以下至平民百姓以土着为断,与土着分而治之,称为“土断”。
然后在扬州划出一些小区域,成立了侨置州郡,侨民的登记造册,甄别清楚后,编入原籍的侨置州郡。
比如你是从并州来的,就编入侨置并州,幽州人编入侨置幽州……总共有六个州二十多个郡。
侨民编入白籍,土着编入黄籍。
这些头脑清楚的政治家愿望是美好的,首先土断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也增强了对外来人口的户籍控制;其次,削弱了土着地方豪强和朝廷权贵们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随着北伐的一次次失利,南下流亡人口越来越多(北府兵的主体还有刘裕手下许多名将都是这些人),地盘儿就越来越拥挤,所以大大小小的土断一直需要不断施行。
因为管理越来越混乱了。
首先得设置许多冗余庞大的衙门和官吏群体,处理这些侨民之间、侨土之间的纠纷。
比如雍州来的在街头和扬州土着发生冲突打起架来,在这过程中并州来的又趁机潜入扬州人家里偷了东西,这个案子有谁来管呢?
这些案犯就得经过三道衙门审理,而且三道衙门官员个人有一套个人的处置方法和量刑标准。
还有就是不管白籍还是黄籍,作为国家的公民都有为国效劳的义务。
按理说黄籍在征粮、纳税、服役等方面应该有他们的优惠政策,毕竟土地是他们土着人的,而白籍侨民属于一无所有的后来者。
但真到了国家需要你们的时候,却恰恰相反,白籍的人一穷二白,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他们撒腿就跑了。
黄籍就不一样了,他们有土地田产,跑了和尚跑不了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