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生,还是一瞬,李渊抬起来了头,发现满身铠甲的李世民已经出赫然站在了自己的面前,眼神中带着果决。
父子两就这样呆呆的对视着,两个人心里都掺杂着太多难以言表的东西。
几秒之后,李世民连忙跪道,“见过陛下!”此刻一向称呼“阿耶”的李世民冰冷的改变了称呼。
陌生,李渊从未感觉如此陌生!可怕,李渊从未觉得自己的儿子这么可怕!
李渊无力的朝李世民招了招手,让李世民来到自己的身前,伸出颤抖的手扶了扶李世民的脖颈,道:“这些日子,差点被奸人所误,犯了“投杼之惑”啊。”
多年之后,当李渊回想起这句话,肯定会感到由衷的恶心!
李世民听了李渊这句话,就知道,李渊这是妥协了,对自己的儿子妥协了。
李世民失声痛哭,结束了,这一场政变彻底结束了。或许李世民哭声中大多带着虚假,但是定然会有自己真情的一面!
李世民告别了李渊,和许子陵走在宫城之内,尽情的呼吸着这从未有过的宁静气息。
“我不是无情之人,但是大哥和四弟的孩子我不得不杀!”李世民突然的一句话把身后的许子陵听的一惊。
“我并不担心这十几个孩子长大后会揭竿而起,这么长的时间内,我有自信将大唐打造一个太平盛世,他们不可能会成功。”李世民道,“但是我担心的是会有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他们的仇恨,打着他们的旗号,兴风作浪!”
当年这个伎俩自己在反隋的时候已经用过,为了永保大唐永世流芳,这个恶人让我来做吧,尽管背上残忍的名声,也不后悔!
许子陵不知道这是不是李世民的借口,因为许子陵不能窥视李世民的内心,但是许子陵宁愿相信,这不是李世民的托词,而是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所以许子陵不愿意去分析这句话是否符合逻辑,过去了,就过去了!
这是一场注定残忍的游戏,所以注定将会有人牺牲,权利的争斗就是这样,在这样的规则内,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不仅是李世民,还有许子陵!
或许许子陵可以选择,但是开始的路一旦选定,日后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将会是注定的,不可逆的!
第二百四十一章 分析辏
同一天,李渊下诏大赦天下,并言明:“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概不追究,朝政事务,一切交予秦王处置!”
当许子陵听到这个诏令的时刻,许子陵知道,贞观时期要到了,大唐辉煌的开篇将要有此开始!
六月初五,冯立和谢叔方主动投靠李世民,他们不是岳飞,他们只是一介武人,该做的已经做好了,既然秦王已经既往不咎,那么自己绝不能不识时务,不然这一身的抱负将何处实现?
同日,李世民派遣许子陵,前去游说薛万彻,虽然许子陵和薛万彻在玄武门之变之中有过短暂的争执,但是许子陵的一席话,让薛万彻很快的投奔了秦王。
薛万彻是一介武将,并不想一辈子落草为寇,不然自己这一生的抱负如何实现?许子陵正是抓住了薛万彻的心理,很快的便把薛万彻带回了朝廷。
李世民对其人加以很大的褒奖:“尔等忠于自己的主人,实乃义士也!”
六月七日,李渊正是宣告天下: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即日起,军事、政治等一切大小事务由太子裁决。
李世民成功了,一个无论从和方面看都是劣势的李世民,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智慧、胆识和魄力,成功的扭转乾坤,并且以高明的政治手段最大限度剪出了政乱之后可能产生的所有动荡,顺利的坐上了他梦寐以求的储君之位。
请铭记六月四日这一天,日后李世民缔造的那一座辉映千古的贞观盛世的基石,便是这一座座荒草萋萋的坟冢。墓碑上刻着鲜红的三个字——玄武门!
第一卷结束了,心理总有一种难以言明的痛,不知是为了李世民还是为了李建成,总想仔细的分析分析玄武门之变。
据《贞观政要》卷七,文史,记载。
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於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
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
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史官所记载的东西,明面上是不允许皇帝观看的,但是李世民不然。
李世民以“观所为得失,以自为戒”的理由,要求观看史书,理由很冠冕堂皇,但是李世民绝不会闲着蛋疼,无缘无故的要去冒着被百官狂喷的危险,要求去干一件大家都不允许干的事!
李世民这么做的目的,无疑是想看看,关于玄武门之变,史官到底怎么记载的!
但是褚遂良显然没有同意李世民的要求,拒绝了李世民!
这一次虽然失败了,但是李世民却仍旧没有放弃。
直到贞观十四年,李世民终于如愿以偿,在自己绝对权力下,看完了史书上所有的记载,原始记载已经无从得知,但是有一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