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风云人物榜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吕布武艺绝伦,头脑简单,他的超群之勇无法弥补领导行为的重大缺陷。他曾集结了一旅虎狼之师,见肉就吞,到处伤人,结果人人怨恨。他既不可为人所养,又必为人之大害,欲平治天下的英雄们自然要将其围而歼之。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江东可以安睡矣——孙权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人,孙武子之后裔。父亲孙坚曾为朝廷镇压过黄巾起义,被提升为乌程侯长沙太守,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任联军先锋,联军解体后在荆襄一带与刘表、黄祖作战时阵亡,长子孙策继其基业,率众夺取江东,患病夭折,临终前将印绶传于弟弟孙权。

孙权继位后,在江东广纳贤才,率众攻杀黄祖,报父之仇。曹操率军下江南时,他经过犹豫和徘徊,终于接受了青年将领周瑜等人的意见,下决心与刘备结盟,抗拒曹操,促成了赤壁大战的胜利。赤壁之战后,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孙权主要在两条战线上作战,一方面,他亲自领兵在合肥、濡须一带向曹操军队发动进攻,但在这条战线上屡次不能得手;另一方面,他与盟军刘备集团为荆州明争暗斗。荆州守将关羽未能重视双方关系的维护,孙权于是联络曹操,乘关羽北伐之机,派大将吕蒙偷袭荆州,并擒斩关羽。刘备兴兵为关羽报仇,吴兵节节败退,孙权于危急中力排众议,提拔年轻将领陆逊为大都督,促成了彝陵之战的胜利。刘备死后,孙权接受了诸葛亮关于复修两国盟友关系的主张,建立了与蜀国牢固的联盟关系,至死未渝,其间他为配合诸葛亮收复中原的作战计划,数次派兵攻曹,均无效果,七十一岁时病死,儿子孙亮继位。孙权生得方颐大口,碧眼紫髯,他兄弟五人,早年汉使刘琬来江东,见到他们兄弟几人,对人讲: “吾遍观孙氏兄弟,虽各才气秀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仲谋形貌奇伟,骨格非常,乃大贵之表,又享高寿,众皆不及也。”(第二十九回)孙策临死前给孙权交印绶时对他讲: “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第二十九回)刘琬的观察,尤其是孙策的评价是极有见地的,从孙权一生的行为看,他战略上目标明确,用人上举贤任能,又善于进行自我批评,个人性格上虽有许多弱点,但从总体上看,他不失为东吴基业的成功的保守人,不失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务实的大局观

孙权继父兄基业,坐领江东后,为了独占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遂率兵至江夏攻伐黄祖,部将凌操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第一次伐黄不胜而还。后来,孙权听说甘宁因与黄祖发生矛盾,欲投江东,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正犹豫不决,孙权即让吕蒙引甘宁入见,当面对他说: “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请无怀疑,愿教我以破黄祖之策。”(第三十回)孙权为了自己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目标,能完全放弃个人的宿怨,不记旧恨。

甘宁为破黄祖立了大功,得到孙权的赏识,凌操的儿子凌统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刀枪相对,孙权急忙劝住,并耐心地对凌统讲: “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第三十九回)最后又做了两项人事调整。一是安排甘宁领兵去夏口镇守,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后来,在孙权要合兵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闻讯,急忙骑马前去劝解。凌统一次出战,因马伤趴落地下,在曹将即将相刺的关键时刻,吴军阵中发出一箭射伤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拜谢孙权,孙权告诉他: “放箭救你者,甘宁也。”(第六十八回)凌统闻知此讯,遂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孙权为了自己的事业,不仅自己放弃宿怨,而且善于用这种思想影响和教育自己的部下,他并不注重部下对自己怀有一己私情,更多的是希望他们能相互团结,共同为本集团的事业而奋斗。

在处理与曹操、刘备的三角关系上,孙权在总体上能把握大局,他的行为具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当时曹操集团的势力最大,因而吞吴的可能和野心也最大,孙权只有和刘备联合抗曹,才能保证吴国的存在和发展,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孙、刘集团也存在许多潜在的矛盾,争夺荆州的问题把这种矛盾表面化、公开化,但这是次要方面,孙权在大局上能认清趋势,较恰当地处理这两对矛盾,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抗拒曹操,他是先兵后礼;争夺荆州,他常常是先礼后兵。赤壁之战后,他在濡须抗曹得胜,在曹操退兵犹豫之际,他致书曹操,斥责其“妄动干戈,残虐生灵”,信中威胁说: “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信后又批道: “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第六十一回)曹操看完书信大笑说: “孙仲谋不欺我也。”遂重赏来使,下令班师。曹操约会孙权夹攻关羽以夺荆州,孙权采纳了诸葛瑾的建议,派人去荆州说媒,欲聘关羽的女儿为儿媳,他们的考虑是: “若云长肯许,即与云长计议共破曹操;若云长不肯,然后助曹取荆州。”(第七十二回)只是后来关羽侮辱吴使,谩骂孙权,才激化了荆州方面与东吴的矛盾,促使孙权下定了夺取荆州的决心。从孙权方面看,他对待魏、蜀的态度是大不一样的,这种不同态度的选择完全服从于自己的战略目标。

第二,孙权对待曹操,多是采取强硬政策,而争夺荆州,多是采取软政策。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军复有合肥之战、濡须之战、皖城之战、逍遥津之战,大小战役几十次,对曹操方面的防御和进攻主要采取军事斗争的手段来解决,而为了促使刘备交出荆州,他曾数次派鲁肃前去索取,又准备以“美人计”扣留刘备以换取,还试图扣留关羽以逼取,甚至假意监禁诸葛瑾全家老小,让诸葛瑾通过弟弟诸葛亮的私人关系以索取。对于荆州,他一直想采取和平的外交手段去解决。在刘备发动的吴蜀大战结束后,他积极配合诸葛亮复修两国关系,其后多次在军事上配合诸葛亮伐魏。诸葛亮死后,蜀主刘禅闻知孙权增兵吴蜀边境,急派使者见孙权,以打探其用意。孙权对蜀使者讲: “朕闻诸葛丞相归天,每日流涕,令官僚尽皆挂孝。朕恐魏人乘丧取蜀,故增巴丘万人,以为救援,别无他意也。”(第一百五回)并折箭发誓说: “朕若负前盟,子孙绝灭!”

从孙权处理本集团内部和外部各种矛盾的行为看,他确是一名胸怀大局、目标明确、富有远见的人物。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明智的人才策略

孙权在用人上能广纳贤才,举贤任能,最突出地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尊重和爱戴人才,广泛听取众人的意见。孙权一掌江东之事,就向周瑜询问说: “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周瑜向他讲了一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并着重向他推荐了鲁肃。孙权见到鲁肃后,有一次同榻而卧,夜半,他就东吴的发展战略向鲁肃请教,鲁肃回答说: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第二十九回)后来东吴的发展,基本上是按鲁肃的这一战略意图进行的。曹操挥师南下之时,孙权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他在与刘备派来的客人孔明谈话时被其激怒,不禁勃然变色,拂衣退堂。但后来一听说孔明有破曹良策,转怒为喜: “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并复请孔明叙话,向孔明当面表示说: “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第四十三回)孙权在许多问题上都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包括外集团有识之士的意见。

其二,任人不疑。吴蜀关系一度破裂,刘备一意孤行,定要率兵灭吴,孙权同意让诸葛瑾前去成都见刘备,以求和解。张昭对孙权讲: “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向张昭讲了一段往事,表达了他对诸葛瑾的无限信任,他说: “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欲使子瑜留之。子瑜曰: 弟已事玄德,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第八十二回)孙权在人事问题上用人不疑,这是他成功的用人方法的重要方面。

其三,对部下授职授权。孙权下定与曹操大战的决心后,即封周瑜为大都督,并将自己的佩剑赐予周瑜,嘱咐他说: “如文武官员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第四十四回)在刘备大举进攻江南、东吴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孙权接受阚泽的建议,准备起用陆逊。陆逊担心说: “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甘宁像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孙权即取所佩之剑给他,说: “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孙权还命人连夜筑拜将坛,第二天请陆逊登坛拜将,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嘱陆逊说: “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第八十三回)周瑜、陆逊受职时都是年轻将领,资历浅薄,孙权对他们授职授权,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的胜利。

其四,满足部下的愿望。甘宁在破黄祖之战中为孙权立有大功,被加封为都尉。黄祖的都督苏飞在这次战斗中被俘,孙权准备将苏飞枭首,但苏飞曾是甘宁的恩人,甘宁入见孙权哭告说: “今飞罪当诛,某念其昔日之恩情,愿纳还官爵,以赎飞罪。”(第三十九回)孙权当即表示说: “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最后免去苏飞死罪。满足部下的合理要求,体现了对部下感情和人格的尊重。孙权在合肥与曹兵交战,难决胜负,他调来援兵,并亲自出营迎接。听说鲁肃先到,他立即下马等待,众将见孙权如此礼待鲁肃,非常惊异。孙权请鲁肃上马,并辔而行。私下问道: “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鲁肃摇头否定,孙权又问道: “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鲁肃回答说: “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第五十三回)孙权抚掌大笑,表示接受。部下各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孙权在不损害大目标,甚或有益于大目标的前提下给部下以不同程度的愿望满足,极大地加强了相互间的感情深度。

只有放下架子好好纳言

鲁肃像与同时代其他多数领导者不同,孙权的基业不是自创的,而是父兄传给的。这样,他与故旧文武官员的关系就成了难处的问题,弄不好,就会发生控制不了和不愿受控的问题。孙权领导方式上的两大特色保证了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 一是他遇事善于征求各种人的意见;二是他能放下架子,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孙权的自我批评常常是很诚恳、很彻底的。合肥之战时,虽来了援兵,但孙权却故意不用,结果战斗失利,大将宋谦阵亡。事后,长史张纮当面对孙权讲: “主公恃盛壮之气,轻视大敌。三军之众,莫不寒心。……今日宋谦死于锋镝之下,皆主公轻敌之故。”(第五十三回)孙权当即表示说: “是孤之过也,从今当改之。”孙权公开的自我批评,表现出了一位高层领导人少有的勇气。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孙仲谋的三大弱点

作为一名高层领导人,孙权个人性格中也有若干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对本集团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一,遇事犹豫。曹操攻破袁绍后,遣使往江东,命令孙权送儿子入朝随驾,实际上是要扣留人质以牵制孙权。孙权犹豫不决,他召周瑜、张昭商议。张昭主张送人,周瑜坚持不送,因为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赞同周瑜的意见,孙权才作出了不遣子的决定。伐黄祖前,他召文武商议,张昭说: “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周瑜说: “报仇雪恨,何待期年?”(第三十八回)孙权又犹豫不决,后来甘宁从黄祖方面来降,孙权才下定了攻伐黄祖的决心。赤壁大战前,孙权在与曹操是战是和的问题上犹豫不定,亏得当时周瑜、孔明、鲁肃等一批青年精英再三劝说和启发,加之许多武将抗敌勇气的感染,才使他下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遇事犹豫是其性格的弱点,但从另一方面看来,他的犹豫给部下提供了遇事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增大了集团内部的民主因素,使他有可能选择到较好的决策方案。而且,孙权遇事经过一段时间犹豫后,一般能下定最后的决心而不动摇。比如他在决意抗曹后,即拔剑砍掉奏案一角,对众文武说: “诸官将有再言降操者。与此案同!”(第四十四回)孙权犹豫之后有决断,决断会弥补犹豫之不足。

其二,懦弱怯敌。孙权的犹豫有时由怯敌引起,比如他下不了抗曹的决心,实际上是畏惧曹操的军事力量而不敢挺直腰杆;他怕把刘备逼向曹操一〃奇〃书〃网…Qisuu。Com〃方而不敢公开争夺荆州,他夺取荆州后生怕刘备复仇,遂将关羽首级移交曹操以转移矛盾;刘备伐吴前他料知蜀兵势大,遂上表向魏帝曹丕称臣,并接受其吴王之封,实质是想求得魏国的庇护或增援。孙权的懦弱怯敌同样是其性格的不足之处,但从另一角度看来,这一性格因素促使吴国在保护自身方面更具有敏感性,对敌策略更具灵活性。

其三,残留的稚气。孙权在处理有些事情时偶尔显露出稚气,例如为了向刘备索要荆州,他竟不顾妹妹的名声,以招亲为名将刘备赚至东吴,欲拘囚刘备,因受到母亲吴国太等人的坚决反对,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是为收回荆州,他竟儿戏般地监禁了心腹忠臣诸葛瑾全家老小,逼诸葛瑾通过与孔明的私人关系向刘备索要荆州,他把无情的政治斗争看得过于单纯,自然是空费心神。他在东吴的国宴上,看见诸葛瑾面长,就令牵来一头驴,用笔在驴面上写上“诸葛子瑜”四字,只图一时哗众取宠,却不考虑为臣者的人格尊严。孙权的这类处事稚气是他儿童时代的幼稚之心在成年心理的残留,这类现象也许人人都有,但在孙权身上表现得较显著和充分。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走下神坛的诸葛先生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汉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及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诸葛丰之后,其父诸葛琏,曾为泰山郡丞,早丧。亮为叔父诸葛玄所养,玄因与刘表有旧交,遂往依靠,住于隆中(隆中即荆州与阳郡之间的邓县,今襄樊市北)。玄死后,亮与弟弟诸葛均在南阳种田为生,自号“卧龙先生”,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及徐庶等人为密友,尝好为《梁父吟》,且以春秋战国时的杰出人物管仲、乐毅自比,极富才学。刘备投靠刘表,驻军新野时,当地名士司马徽及徐庶极力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乃斋戒薰沐,三次亲往其家拜谒,亮感其知遇之恩,遂出山辅佐刘备,被拜为军师。

孔明在新野,曾为刘备设计数次打败曹操军队的进攻。操夺得刘表的荆州后,大举进攻新野,刘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