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风云三国主角身份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降过曹操,操待之甚厚,有恩于关羽,孔明对关羽分派任务时表示,他担心关羽会记昔关 羽 放 曹日之恩,放走曹操,关羽立下了军令状,才领命而去,刘备亦担心说: “吾弟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大概是想让孔明另考虑人选,孔明回答说: “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第四十九回)后来。操果然率百余残兵败将投华容小道,在人困马乏时被关羽拦截,曹兵惶惶垂泪,操又提起昔日之情,牵动关羽恩义之心,最后关羽放走了曹操一行。关羽交令时孔明要按军法处斩,后刘备出面说情,并提出对关羽记下过失,“容将功赎罪”,孔明方才作罢。那么,孔明为什么要派关羽伏兵华容道呢?如果为了活捉曹操,为何不派另外的将领?如果真是要让关羽做人情,为何放了曹操,却要按军法斩杀关羽?其实,孔明所说的“夜观乾象”之类话,纯是一种托辞,他是有意安排,让关羽放走曹操,为的是平衡两个关系。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功亏一篑失在用人(3)

赤壁大战前,刘备集团几无容身之处,他们曾一度想夺取荆州,但荆州被曹操夺取,后来与孙权集团结成联盟对付曹操,但其间矛盾很大,只是由于曹操大兵压境,这一矛盾才降到了次要地位,未能公开化。刘备集团联络孙权集团对付曹操,但若没有曹操集团的存在,孙权集团马上会吃掉他们,而他们在当时尚无还手之力,这就决定了刘备集团只能在孙权与曹操矛盾斗争的夹缝中生存,他们必须在军事和外交等方面谋求这两大军事集团的平衡,以求得自身的发展,因此,他们既要抑制曹操集团的强大,又不能没有曹操集团对孙吴的牵制,曹操赤壁兵败,这是曹魏势力退缩和孙吴势力发展的转折点,二者的平衡已经基本形成,如果这时再要斩杀曹操,就必然造成曹操集团的崩溃,孙权集团就会迅速膨胀,并吞刘备集团,这是孔明所不愿见到的情况,因此即使曹操已成瓮中之鳖,可以手到擒拿,但仍不如将其放掉。事实上,当刘备后来初得荆州时,孙权、周瑜即想起兵夺之,只是怕曹操乘虚来攻,才未操动干戈。如果在华容道上杀了曹操,恐怕刘备亦难占有荆襄,更不易占领西川了。孔明要放掉曹操,可以不在华容道设兵,让曹操自己走掉行了,为什么要派关羽去,任其放掉?原来,刘备集团内部有一个小宗派,它以关羽为代表,自恃才高功大,目中无人,有时甚至敢与军师孔明相顶撞。例如孔明初次用兵,关羽与张飞说了许多怪话,不听调遣,当时多亏有刘备交给的剑印在手。孔明几次用兵如神,张飞已被折服,但关羽的自矜之气仍未彻底改变。例如,当孔明提出对他捉操有所担心,怕他放走曹操时,他敢对孔明说: “军师好心多!……”这实是指责说孔明的心眼太多,而且,他为孔明立下军令状后又反问孔明: “若曹操不从那条路上来,如何?”要逼军师为他立军令状,他对军师尚且如此,对其他人更不放在眼里。关羽身边除张飞外,还有关平、周仓等人追随,他们自成一体,形成集团内部的小山头,如要实行组织处理,一是没有有力的借口;二是关羽的追随者、崇拜者较多,若处理不妥,消极影响大;三是关羽属刘备的嫡系,关键时刻有刘备的保护。因此孔明要想处治关羽,一定要慎重地选择机会,寻找借口,不使任何人产生异议。这次,让关羽伏兵华容道,由于他义气深重,必定会放掉曹操,这就提供了惩治他的绝好机会。——孔明是要借这件事平山头,煞煞关羽的威风。

可见,孔明既要让曹操逃走,又要让曹操在关羽的手下逃走,他有意安排,让关羽放走曹操,是要平衡本集团外部和内部两种关系: 对外,他要平衡孙权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的关系;对内,他要防止宗派倾向的形成。“放曹”事件结束后,孔明的两个目的全部达到。曹操与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相对峙,互相牵制,以致刘备夺取荆襄后,孙权虽十分怨恨,仍不敢轻举妄动,使刘备集团赢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时机,为实现三足鼎立的战略计划做好了积极的准备。同时,就本集团内部来说,关羽回兵后已自知罪过非小,刘备也承认关羽违反军法,让记下关羽罪过,以后将功赎罪。

顺便应提到,孔明与关羽互有意见,刘备对此心里是清楚的。刘备后来大举伐吴,口口声声要“削平江南,杀尽吴狗”,这是他对东吴仇恨心理长期压抑的一次大发泄,关羽被杀正是提供了这种心理能量的发泄口。孔明、赵云等人当时仅仅将伐吴看成是刘备为关羽的报仇行为,他们一味地劝刘备暂勿与关羽报仇,但这种劝说是出自平时对关羽有意见的官员之口,因而无法得到刘备的相信。刘备对孔明言听计从,事之如师,在这件事情上却一反常态,甚至当孔明上表劝谏时,刘备掷表于地,没有一点客气。孔明送刘备出师后回成都,他对众官员说: “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第八十一回)才能和口辩逊于孔明的法正反能劝阻刘备,办到孔明所办不到的事,就是因为法正除与刘备个人关系密切外,他与关羽正面接触少,没有个人怨情,他的劝阻能以完全客观的面貌出现,容易使刘备接受。孔明没有后面这一条件,他越是劝说勿与关羽报仇,越是刺激起刘备的逆反情绪。刘备要将兴兵报仇之举做给诸官员看,一场战争自然不可避免。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对孔明三次用兵得失的分析(1)

◎火烧博望坡与火烧新野

刘备投奔了荆州刘表,被安排屯军于新野。其时刘备请得诸葛亮为军师,训练调度军马,曹操闻讯,派夏侯惇为大将,引兵十万,杀奔而来。刘备将剑印交付诸葛亮,授予全盘指挥权,诸葛亮对新野数千人马的应战作了如下策划: 第一,令关羽领兵一千伏于博望之左的豫山,放过曹军,但见前军火起,则纵兵焚其后军粮草。第二,张飞领一千军伏于山林后的山谷中,但见南面火起,则出谷杀向博望城,烧其粮草。第三,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伏于博望坡两边树木丛杂中,等曹军一到,便引火烧之。第四,令赵云为前部迎敌,只要输,不要赢。刘备领一千人马为后援,敌军黄昏时杀到,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回军掩杀。第五,诸葛亮自己与糜竺引五百人守新野,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次日,夏侯惇、于禁领兵至博望,分一半精兵为前队,其余护粮在后。前军与赵云相遇,交锋不久,赵云败走,夏侯惇纵马追赶,并告诉劝谏的副将说: “敌军如此,虽十面埋伏,吾何惧哉!”(第三十九回)直赶至博望坡,炮响处刘备领军迎来,曹军将其杀败,直扑新野。黄昏后曹军行至博望坡,路边芦苇丛木被关平、刘封烧着,风大火猛,曹军大乱。赵云回军杀来,关羽纵兵烧了曹军粮食辎重,张飞杀退救粮之兵,曹军尸横遍野。天明后夏侯惇收拾残军,自回许昌。

'霸气 书库  。。'

诸葛亮以数千兵力粉碎了曹军十万人的进攻,这主要在于军事谋略的胜利。兵法云: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形篇》——本书所引兵法理论均出自《孙子兵法》;为行文方便;只注篇名)赵云和夏侯惇交战时,诸葛亮已安排和创造好了一切胜利条件,他是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甚至已安排好庆贺筵席,而夏侯惇在战场上见到一战即退的赵云部队和刘备兵弱不整的接应部队,不知道敌方“半进半退者,诱也”(《行军篇》)和“卑而骄之”(《计篇》)的诡诈意图,竟夸口说: “吾今晚不到新野,誓不罢兵!”终于钻进了诸葛亮事先准备好的圈套。

诸葛亮这次根据兵法上“以火佐攻者明”(指效果明显)(《火攻篇》)的原则。决定利用战场的地形和特征,火烧博望坡。他将敌军诱至博望,放火烧之,既是杀伤敌军的手段,也是一种全面进攻的信号,关羽、张飞遥见火光,知前军得手,遂引伏兵两路杀出,各自完成烧粮和截击的任务。曹军军马虽多,但措不及防,兵败如山倒。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计篇》)诸葛亮是一位擅长于“庙堂”策划的高手,他初次用兵,即出手不凡,显示了极大的军事策划潜能,弥补了刘备军队中军事指挥水平的不足。诸葛亮用兵前安排“功劳簿”伺候,表明他要把军队纳入论功行赏、以法整治的轨道,对刘备这一以义气相聚的军事集团来讲,无疑是显示了一种新的治军手段。

兵法的“制胜之道”中提出: “将能而君不御(指牵制)者胜。”(《谋攻篇》)刘备深知诸葛亮是一位用兵能手,遂交给他全盘指挥权,虽然对这次初战的安排也曾心有疑虑,但并不妄加干预,这也是博望坡取胜的重要原因。

博望兵败后,曹操起兵五十万,分兵五队,选定吉日出师,欲荡平江南。时荆州刘表已死,儿子刘琮在外戚集团的主持下秘密降曹,曹军无所顾忌,直趋新野,曹仁所领前队十万人马已至博望。紧急情况下,诸葛亮策划了火烧新野的方案: 第一,张榜晓谕居民,愿跟随者退往樊城暂避,安排孙乾等人接应和救济。第二,令关羽领一千人去白河上游埋伏,各带布袋,装满沙土,遏住河水,来日三更听见下游人喊马嘶,曹军渡河,则急取布袋,放水淹之,领兵顺水杀下。第三,让张飞领一千军马埋伏于博陵渡口水势慢处,曹军被淹后从此逃难,可乘势杀来接应。第四,让赵云引军三千,分四队: 三队在城之西、南、北三门民房中藏上硫磺焰硝等引火之物,待曹军黄昏后入城时,乘风势将火箭射入城中,在外呐喊助威,放曹军自东门出走。赵云自引一队精兵埋伏于东门之外,待敌军受火出逃时击之。第五,刘封、糜芳二人领两千军在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驻,一见曹军,打旗分军而行,以为疑兵,待敌军过后分头埋伏,见城中火起即可追杀败兵。

许褚领三千先锋兵到鹊尾坡时,见有打旗行进之兵,心中大疑,飞报后军曹仁,曹仁到时,坡上却不见一人,二人知是疑兵,商定晚前夺下新野歇马。只见新野城空无一人,知百姓已走,即寻房做饭。忽然火 烧 新 野

,西、南、北三门火起,风助火威,满城通红,曹仁领众将自东门冒烟而出,军士自相践踏,死伤极多。出东门不远,遭到赵云部队的伏击,军士焦头烂额,逃至白河边,喜得水势不深,争相渡河。关羽在上游听得嘶喊,令军士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滚滚而下,曹军溺死者极多。逃生者行至博陵渡口,却被张飞截住掩杀。刘备数路军马会合追袭,曹仁、许褚落荒而逃。

面对曹操五十万大军的进攻,诸葛亮采取“不若则能避之”(《谋攻篇》)的策略,欲撤至樊城。在撤退前,他决定对曹仁的十万先行部队予以重创,挫敌锋芒,于是策划布置了火烧新野之战。“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军争篇》)他让刘封等竖旗于鹊尾坡,是白昼间的疑兵措施,意在迟滞曹军行进,保证曹仁大军进新野的时间拖至黄昏之后。因为“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火攻篇》),诸葛亮严格地把握着战斗的进程。

火烧新野时,诸葛亮借用“围师必阙”(《军争篇》)的原则,三门引火,独缺东门,放其逃生。但“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攻篇》),逃出城的曹兵又遭到赵云一支伏兵的截击。在白河之上和博陵渡口,诸葛亮采取“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的方针,活用“半济而击之”(《行军篇》)的思想,以伏兵和河水为双重手段两次痛击敌军,曹仁十万大军丧失殆尽。

上篇:《风云人物 青梅煮酒论英雄 第二部分》

对孔明三次用兵得失的分析(2)

◎以疑兵计打败曹操;夺取汉中

刘备夺取成都后,曹操于215年攻取了张鲁的汉中。不久刘、曹双方在汉中之地展开了争夺。曹操丢失了定军山后;又听说徐晃兵败汉水,乃亲统大军来夺汉水寨栅。蜀军退于汉水之西,与曹军隔水相拒。诸葛亮屡设奇谋,以疑兵计战胜曹操。

第一次,诸葛亮在高山上暗窥对岸曹军动静,令赵云领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汉水上游的土山下,依计而行。次日,曹军前来挑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不发,毫无动静,曹军自回。当夜更深,诸葛亮见曹兵在营内歇定,即放号炮。赵云听见信号,令五百军士鼓角齐鸣,曹军以为蜀军劫寨,惊慌出营欲战,却不见一人。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均惊恐不定。曹操心怯,遂拔寨退三十里扎营。

两军相对,未曾交锋,诸葛亮根据“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的原则,对曹军连续采取骚扰战术。他以“形人而我无形”的手段,窥察敌营动静,而将擂鼓的五百军伏于土山之下,使对方不知虚诈,“实而备之”,极大地加强了骚扰的效果。兵法认为处水上之军应该是“视生处高,无迎水流”(《行军篇》),不提倡居下游迎敌。诸葛亮选择上游土山处伏兵擂鼓,有意造成蜀军顺流冲击的声势,更使曹军不敢稍有疏忽。诸葛亮这一设疑骚扰战术使蜀军占取了作战主动权,使曹军时时紧张戒备,虽未真正杀伤敌人,但已形成了攻击和战胜敌人的作战态势,逼使曹操心怯退兵。

第二次,曹操在汉水边退三十里结寨后,诸葛亮让蜀军渡过汉水。背水结营,他作就策划,诸将分头实施。次日刘封与曹军徐晃对阵交锋时,刘封败走,蜀军往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军大队冲杀过来,争相夺取。曹操急令鸣金收军,对众将说: “吾见蜀军背汉水安营,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军,休取衣物。”(第七十二回)遂下令: “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军方退时,诸葛亮令举起号旗,刘备、黄忠、赵云三路军马杀来,曹兵大溃而逃。

诸葛亮北伐路线图

诸葛亮背水列阵,无疑也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他暗伏三路精兵以待,保证反击能够成功,却真正地化解了风险。他安排刘封战败后撤,尽丢军器衣物于道上,实是一种“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的战术策略,意欲对敌人的进攻收到“乱而取之”(《计篇》)的效果。曹操在追击中觉察到了诸葛亮的用兵诡计,急令退兵,但同样为蜀军的反攻创造了机会。可见,安排刘封之军诈败弃物,既是一种诱敌之策,也是一种疑兵之策。对曹操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者难以利而诱之,却可以疑而惑之,这正是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处。

第三次,曹操丢了南郑,退守阳平关,听说蜀兵来断粮草,遂提兵至褒州(今陕西省勉县东北)城外与刘备决战,蜀军按照诸葛亮的策划行事。刘封阵前诈败而走,曹操引兵追赶,蜀军营中,四下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恐遭伏击,急教退兵,军队自相践踏,奔回阳平关。不久蜀军赶到城下: 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大惧,于是弃关而走,退至斜谷界口。在这里,诸葛亮先以伏兵相疑,令曹操守关而无信心,终于弃关退兵。

曹操退兵斜谷界口,已处在了“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第七十二回)的窘境,诸葛亮及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