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奔腾入海海警学院校歌歌曲 > 第7部分(第2页)

第7部分(第2页)

章华妹领到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5个孩子的母亲刘桂仙开了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

以5块毛料和手表,郑秀康创办康奈;而“河南首富”乔金岭事业先扬后抑,最终自杀,原因至今不明;

科学家陈春先转型为企业家,过程虽颇不顺利,但在“一盘死水”的中关村掀起涟漪;

沈阳第一家民营企业集团董事长刘希贵卖血养猪;

刘永好四兄弟创业起步即遭打击;

图书管理员张跃读到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原版,此书激励他日后辞去公职。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1980年,一个划年代的拐点,正应了此话,似乎沉湎了几代的经商意识仿佛在一刹那间全部被激发出来。一些中国人重新审视生活的环境,并努力寻找出路。

春节前一天,山西省潞城县石梁公社西坡底大队社员刘三则思前想后,写了一副对联:“林业政策暖人心,果实累累富家庭”,横批:“五果芬香”。六年前的除夕,刘三则写了副对联:“苹果梨树栽满院,一年净收二百元”,横批:“林茂钱丰”。不久,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运动中,刘三则的果树被没收了三分之二,他赌气写了对联:“树大根深长得旺,开花结果收不上”。

新年第一天,*在茶话会上指出,为了把经济建设搞上去,80年代我们需要做好四件事:第一,一定要坚持党的政治路线;第二,必须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三,要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第四,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这位伟大的领导人以政治家、战略家的宏大气魄,规划出当年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远景的历史性蓝图。

1月,人民日报《从农民怕露富说起》,言辞激动地写道:“担负领导的同志一旦有了怕农民富的思想,眼前生财的道路纵有千万条,也是不敢迈出一步的,这怎能带领群众尽快地富起来呢?”

2月,一家居然逃过*浩劫,“侥幸”经营了二十年的夫妻客店成为《人民日报》报道的对象。报纸上说,人们需要这样的“夫妻客店”:北京海淀区八里庄街东口路南有一家夫妻店——八里庄天义客店。客店是乔天民夫妻俩在一九五三年一月开办的,至今已坚持营业二十多年……夫妻小店开业二十多年来,以每月平均缴税十元计算,共交给国家三千多元的税款;按每天房客为五人次计算,一年是一千八百人次,二十多年间来住店的,就有四万六千多人次,这该为多少群众解决了无处投宿的困难啊!至于老乔一家,每月能有七、八十元收入,能供养孩子们念完中学,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这样的客店有什么理由不许它存在呢?

总之,鼓励个体户的新闻见于全国乃至世界诸多媒体。《人民日报》为长途贩运是否是“投机倒把”辩护:“允许长途贩运是完全必要的”。北京钱粮胡同的张素珍把三台缝纫机抬进拥挤的卧室,办起了一家私营西服缝纫店。美联社的记者报道说:“她在赚钱,也有点在创造中国经济史。”

北京西城区锦什坊街的个体理发店店主刘万春上了香港《大公报》的版面:北京个人商店受欢迎,服务态度良好,市民称便利。店主刘万春为了一位顾客,一直营业到晚上11点,这在以前的国营理发店是万万不可能的。刘万春1个月的工资据计算是150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厂一个3级工3个月的工资,或者相当于十三级局、处级干部1个月的工资。英国《每日电讯报》甚至为“三轮车又回到了北京”感叹不已:“中国的三轮车,在消失了十年之后,如今又出现在北京的街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2)

1980年,上海市中心延安东路一家夫妻百货文化用品小店

经济发展的浪潮,迎面扑打而来,让人心生迷茫,甚至不知所措。与人的心态相同,那些有关创造财富与分配财富的改革,在混沌中探索发展。每一点变化都是细微的,引发变化的背景却是深刻的。

夏天,一群经济学家聚集在北京,参加一个“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问题座谈会”。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在保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允许城镇个体经济在一定范围存在和一定程度的发展,对活跃市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扩大就业,都有好处。”他们强调,“不能把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或者认为它必然产生资本主义。”

当命运加诸其身的枷锁开始显现松动的迹象时,有些人没有片刻犹豫。他们一把抓住了机会,虽然机会来得并非恰如其时。所以,上面春雷滚滚,下面春潮涌动,经济的活跃因素以核聚变的力量正在爆发。

1980年,中国个体户元年。北京市有关部门提出发展商业服务业的办法。重庆,一批*前,曾经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个体商贩重新开业。上海和辽宁,城镇个体经济已各有了一万多户,6月底,光是沈阳、阜新和丹东就发了3300多张个体户执照。福州,一直都在或明或暗地经营的个体户,终于可以“按全市商业网点的总布局,在有关部门指定的地点,按规定的价格进行营业了。”只是他们还需遵守“五定”:定点、定价、定质量、定营业额和定业务范围,且经常被教育“要注意卫生,摆摊时不要影响交通。”新疆乌鲁木齐,一个由维吾尔、回、汉三个民族的女知识青年组成的青年工艺美术社,生意也越做越兴隆。一年来,日营业额由刚开始的三、四十元上升到两百元。

偏远的滇南,从昆明到西双版纳,沿途都可以见到来云南做生意的外乡人。这些千里迢迢来云南做生意的人大多来自四川、江苏和浙江等省。他们中做什么小生意的都有,缝鞋的、卖眼镜的,甚至还有镶牙的,让当地人感到好奇。浙江商人和浙江制造的产品开始对全国甚至国际市场产生影响,虽然影响要若干年以后才会彰显出来。不过,温州乐清的百万电器营销大军已悄然地走向了全国。

综览温州发展简史,皆由本能的自发自生启端,进化到自觉自然的境界。此时的温州,早有人试探着“偷偷摸摸”地做起了小生意,章华妹是其中之一。章华妹的店铺最早开张于1979年11月,一张放在自家门口的小桌子,几毛钱的日用品,摆点纽扣、纪念章、手表表带,如此简单。后来,她自己加工小商品,然后再拿出来卖,收入还比较可观。当时,温州鼓楼工商所刚刚成立,所里的人找到章华妹,说现在对做生意放开了,可以去领一个营业执照过来。

“自己门口卖东西还要什么执照?”章华妹回家跟父亲商量。经验老道的父亲,告诉她:“这个执照对我们以后的生意会很有用”,马上让去申请领一张。章华妹拿了申请表格,送到了鼓楼工商所。1980年12月11日,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红印章盖在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上——工商证字第10101号。执照上清楚地写着:姓名:章华妹;地址:解放北路83号;生产经营范围:小百货。拿到执照后,实在的章华妹将开业日期改为1979年11月30日。 。 想看书来

1980:呐喊——中国个体户元年(3)

这张用毛笔填写的营业执照尘封多年以后,竟然成了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而某种程度上,这张纸片宣告着一个时代的开始:高度计划的经济体制有了解冻的迹象,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民营经济释放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力量。在今后岁月的磨砺中,一些出身“寒微”的民营企业先行者与后入者,虽如草根一样,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