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缝缝补补随便修一点,以后年年重修,还是一次性花多点钱修个好的,刚开始商队有点拿不定主意。
后来请示过巴清之后,得到了上面的准话。
如果商队自己能雇来人手修路,那么官府愿意出一小部分的资金支援,替他们分担成本。
商队雇人那就不算徭役了,是做工拿报酬。
虽然大秦徭役也给工钱,可一个是强制性的,一个是自愿雇佣的。在庶民看来就是不一样,干活的积极性也不同。
就这样,有些进展顺利的县城之间已经修上了新路。
唯独驰道预计要修的部分没人去动,免得自己花钱修完之后达不到驰道的标准,平白浪费人力物力。
秦王车架路过一些地方时,还能看见有庶民热火朝天地为商队做工。
车架稍稍停了一会儿,秦王政站在高处观摩了片刻。
史官好奇地小声问蒙毅:
“官府只出一部分钱修路,商队没有意
见吗?”
他见这雇佣修路的商队不仅要出工钱材料,还要给庶民提供一日两餐。这么多人,支出可不少,修路分明是官府的职责。
蒙毅答道:
“商队是在替大秦赚钱,在交税之外,剩余的利润本就要抽一半贡给太子。”
因为商队名义上是太子名下的,所以为了获得太子庇佑,商队首领都很有眼色地额外给太子送上一半的钱财,算是花钱买个靠山。
商税算是国库收入,而给太子的,就是太子的私人收益了。只是太子一般都会直接把这些钱一起送入国库,并不会自己留着。
这次修路太子让他们用上贡的这一半利润去修,给庶民的工钱等待遇也走这里出。商队自己除了费点劲招工之外没什么损失,又难得可以为太子办事,还能顺便改善自己行商时的环境。当然卯足了劲地好好干活,力求尽善尽美。
甚至有些商队的首领会来事,自掏腰包添补了一些。说是不能叫太子全出了,他们有钱,也愿意为大秦做点贡献。
蒙毅遥遥指了指路边竖着的石碑:
“上头记录了捐钱人的姓名,有些富户想赚个好名声,就也捐了些。”
石碑立下之后,愿意来应聘的庶民也多了起来。毕竟这种石碑的存在就代表这条路是私人修建,确实和徭役不同,不是官府在巧立名目忽悠他们去做苦工。
史官点评:
“但它确实是巧立名目忽悠人服役。”
蒙毅微微一笑:
“有些事情总要人去做的,只要最后的结果能皆大欢喜,便是好事。”
史官想想也是这个道理。
秦王政则在思索:
“修建驰道时,是否也可借鉴这个模式?”
扶苏想了想:
“驰道一看就是徭役,庶民仍会抱怨。不过若是能提升一些待遇,想来民怨也能平息。”
比如提供的两餐给他们吃得好点,多用点油,偶尔能有点肉沫,对如今的庶民来说就是极好的伙食了。
很多人一辈子没吃过几次肉。
收买人心不难,只看你愿不愿意出钱、有没有那个心。
这两年随着和西方的通商,大秦的捞金能力飞速上涨。西方那边的罗马确实有钱,扶苏能眼也不眨地出那么多钱修路,全靠吸血罗马。
不然光靠九州大地自己通商,得到的收益要在短时间内给所有县修路,还是太勉强了一些。
之前跟商队说的虽然是“太子那一半的分成都拿去修路”,可要修一条好路,这点分成是还不太够。扶苏把过往两年的分成都提出来,才能填上这个窟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