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彩虹重力结局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另一次让我永生不忘的地震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洛杉矶。

1994年1月17日凌晨4时31分,美国加州洛杉矶发生了级大地震。我当时正在距离震中仅几十公里之遥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作访问学者。半夜里我突然被惊醒,感觉到天摇地动。房子在大幅摇摆,发出“吱吱”的响声;灯在摇晃,桌上的书笔都滑落下来。第一个反应是想逃命,可是脚站不稳,无法迈步;门也拉不开,门框已经变形。几分钟后,总算冲出屋外,才发现大街上除了几个穿着短裤、打着赤脚、披着毛毯的中国人以外,没有太多的人。也许洛杉矶人对地震早已习以为常,只有我们初来乍到的人才少见多怪。不好意思,大家只好嘻嘻哈哈地回到房间继续睡觉。但怎么也睡不着,不时感觉到床在摇晃,仿佛睡在船上。搞不清是余震呢,还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作用。

震惊之余,还有一个使我心灵震撼的故事。美国地理研究所的地震学家安德鲁·迈克尔是专门研究地震波的,他也常常为猝不及防的地震伤透了脑筋。善吹长号的他在为一次有关地震波的学术讲座准备讲稿时,突然发现这些地震波和声波十分相似。尽管地震波要复杂得多,但和声波的原理一样,都像石块投入水中引起的层层涟漪那样向四周扩散。只是地震波扩散很慢,故发出的声音是人的耳朵听不见的,而人们能听到的地震声其实是大 地摇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安德鲁突发奇想,他按比率加快了地震波的波速,并根据洛杉矶大地震的地震波谱写了一曲《地震四重奏》。

序二(2)

“四重奏”由长号、大提琴、人声和地震声组成。先由长号和大提琴以滑音出场,那一阵阵滑音代表着地震发生前地底能量的积聚。接着是一段借自巴赫大提琴奏鸣曲改编的爵士乐,配以地震发生时的轰鸣声。最后,乐曲以一声大地震的轰然鸣响戛然而止,然后是万籁俱寂。

遗憾的是,我不曾欣赏到安德鲁创作的这段神奇的音乐。

有趣的是,我却曾亲身经历过安德鲁取材的这场大地震。

令我钦佩的是,这种仿佛只能与死亡和恐惧相连的山崩地裂,安德鲁竟然发现它也充满了乐韵。这需要何等的理性!又需要何等的浪漫!

第三次自然就是这场令世人瞩目、让国人揪心的汶川大地震。

医院是下午两点半上班,我通常都会提前几分钟到岗。2008年5月12日下午,我打开办公室的门,刚跨进一只脚就发现:书柜门上悬挂的小钥匙怎么在来回摆动?我停顿片刻,退出门来大声说道:“是不是有地震?”走廊里的人们或若无其事,或面面相觑。但过了不久,便不时地有人在走廊里高声发布消息:“网上查到了,北京地震”、“不是,是四川地震”

……后来便可以从电视上不断收看到各种信息和画面,才知道地震不仅属实,而且灾情重大。

我陡然想起了我的学生黄国平(就是本书的著者),他是博士毕业后刚刚分到地处绵阳的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的,他可安好?

说实话,我通常记不准我的博士生们究竟在哪里?天南海北,好像到处都有。比如,新疆有、内蒙有、中原也有;云贵有、江浙有、京津也有;深圳有、台湾有、美国也有。

但他们具体在什么地方、什么单位我基本上是没弄清楚过的。他们在我身边攻读学位时就是如此,毕业后更是海阔天空,让我鞭长莫及。我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其实也未必全然是我不关心,而是因为我放心。我知道,别看他们在我面前都是“言听计从、唯唯诺诺”,但只要离我十步开外就会“原形毕露”,一个比一个能干,其社会适应能力和驾驭能力通通在我之上,用不着我挂念、用不着我操心。所以,通常我是绝少主动联络他们的。

但是,这次我破例了。我给国平发了一条手机短信,两个标点三个字:“还在吗??”即刻收到回信:“谢谢老师关心,我们已安全转移。医院楼房有震裂痕,还没有正常上班,请您也多保重。”我再追发一条:“如有可能,尽快收集PTSD的相关资料。”

接下来是守着中央台的电视节目,天天看震灾直播,天天以泪洗面。看着看着,我渐渐感觉到,那些不幸的受害者,或许暂时还沉浸在逃脱死神的幸运中,或许暂时还能被四面八方的帮助、关爱所拥抱、所支撑。之后呢?年关呢??来年的5·12呢???还有那些可歌可泣的军人,我们由衷地赞扬他们,称他们是国家脊梁、是钢铁战士。但是仔细想想,迷彩服包裹着的不都是血肉之躯?或许在半年、一年之前,他们不就是我们在学校、在街头常常见到的那些十*岁的小青年??天天身处生死未卜的危险之中,天天目睹生离死别的恐怖场景,天天承受身体精神的双重消耗,他们究竟能坚持多久???

千里之外的我,除了捐善款、流眼泪、辗转难眠外,还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5月16日,我通过远程电视教学系统,开堂三讲“震灾后自我心理防护与危机干预”。

第一讲是为灾民讲的;第二讲是为震灾救援的军人讲的;第三讲是为即将派上用场的心理学专业工作者讲的。CCTV央视网、新浪网、红网、大学生心理网、金鹰网等多家网站都进行了转播。我算是聊以*了,但不知算不算为这场旷世之灾奉献了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不知是不是真的对这些可敬可亲的人们有些许帮助?

最近网上流行一个段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生很容易,活很容易,生活很不容易。

看似调侃戏言,却也令人深思。不论是“生”或者是“活”,显然都只是描述生命的生物学状态;而“生活”却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比如生命的意义、生存的方式、生活的质量。

我们承认生活并不容易,灾难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意外是可能的,生命就像在与死亡拔河,活着本身就是胜利!

况且,我们每个人都是偶然又偶然的产物。因为在我们生命的起点,倘若父母有半点阴差阳错,我们就无缘降临这个世界,或者说降临这个世界的人就不是我们。这个机会,比中彩票大奖的概率还要小得多,所以我们个个都是中了“大彩”的幸运儿。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生命、不热爱生活、不享受生活。

但愿黄国平的这本书对经历过灾难的人们能有所帮助、有所启迪。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生命、善待生活。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信心、找到自尊、找到快乐。

即使生命经历过一波三折,即使生活未必尽如人意,那又何妨?月圆如诗,月缺如画呵!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教授 张亚林二零零九年四月八日

作者自序

写这本书,首先得感谢我的导师全国著名心理治疗大师、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亚林先生。早在8年前,先生就为我明确了研究方向:精神应激的评估与心理干预。

2003年春天,让我有机会“借助”“非典”探讨了精神应激对人们的心理影响。2004年,我在做“青少年女性暴力犯罪与心理创伤的关系”的博士论文时,对什么是精神应激,什么是心理创伤有了进一步理解。而那时,我们国家科研工作者对心理创伤的真正研究可能还只有几年的时间,当时,国内还普遍缺乏有关心理创伤的专著,更不用谈专业的科普化问题了。

这里说的“心理创伤”,其实远比每天存在于生活中的“心理应激”概念要狭隘得多。比如升学、工作岗位的竞争、结婚生孩子以及衰老的压力等,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是发展性的,至少对于人的心理成熟、人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而心理创伤,比如自然灾难、战争、车祸、*、暴力攻击等,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它们无论对个人,还是群体;无论对于生理,还是心理,都带有很强的摧毁性质,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避免的。正是察觉到其后果的严重性,所以,我一直努力想写一本有关心理创伤方面的书。

这个想法的真正落实,应该源于“5·12”特大地震以前,即2007年初,我有机会得到四川省社会科*合会的支持。由于国内做创伤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人不多,因此,我也有机会到重庆、陕西、云南、广东等地去讲学。实际上,那时并没有多少人对我所谈的“地震”、“战争”、“恐怖袭击”等相关的心理问题感兴趣,都觉得那很遥远,国内临床咨询也很少关注这些问题。所以,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我当时更多谈论的是民间日常的心理创伤如“儿童虐待”、“家庭暴力”、“车祸”等。

在我正收集资料着手创作的时候,“5·12”特大地震发生了,并且就在我工作的地方绵阳成为了令全世界关注的重灾区,其辖属的北川、平武、安县、江油四县还是极重灾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都相当的惨烈。我此前收集的所有知识,积累的所有方法,此刻都已派上了用场,似乎我应为自己的预见和努力“欢欣鼓舞”。实际上,地球上的自然或人为灾难每天都在发生,不是我有什么预见,只是我多了一些专业的敏感性罢了。所以,在地震发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