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诏书其实就能看出年轻皇帝刘彻的雄心勃勃。
刘彻要的并不是一时之间的临时解决之策,他要的是皇帝统治的真理,要的是一个能让大汉长治久安千百年的制度和办法!
他希望能有人站出来,解决他的这个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人脱颖而出,进入了刘彻的视线。
【董仲舒,儒家公羊派学者。】
他年纪大约在四十五岁左右,剑眉凤目,神采飞扬,却又足够成熟稳重,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
作为公羊派的学者,董仲舒所治的书籍为《公羊春秋》(又称《春秋公羊传》。)
董仲舒师承出身齐地的大儒,汉景帝时期的儒家博士胡毋生。
三十岁时,董仲舒正式传授弟子。
他传授弟子的方式也很特殊,虽然和弟子们共处一室,但却并不见面。
董仲舒在面前挂上一道帘子,自己在帘子里讲课,弟子们在帘子外面听课。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许多弟子跟随董仲舒求学多年,却连董仲舒的面都没见过。
由于董仲舒知识过人,许多人闻讯前来拜在他门下求学,这也让他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很快,董仲舒也被汉景帝任命为儒学博士。
由于董仲舒所在的公羊派思想过于激进,被其他儒家学派所忌,担心董仲舒会给儒家带来当权黄老学派的雷霆打击,故而董仲舒并没有被选入东宫负责教授当时的太子刘彻。
直到刘彻登基,下达旨意求贤,董仲舒的奏疏才和其他公车上书的士子们奏疏一起,送到了刘彻的案头。
御书房中,刘彻打了一个哈欠,放下了手中一名来自法家士子的奏疏。
“这些法家人,想法倒是挺不错的,但晁错……不合实际!”
想到晁错,刘彻就打消了启用法家的念头。
法家做事,急急燥燥,晁错就是前车之鉴。
刘彻可以用法家的人,但绝对不会用法家思想来作为自己的治国纲领。
一名太监走进来,小心翼翼地提醒道:
“陛下,该安歇了。”
刘彻看了一眼时间,随口道:
“朕再看一会。”
等太监退下之后,刘彻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
“难道堂堂大汉,除了黄老之外,真的就没有一个能帮助朕的思想学派了?”
刘彻对于赵绾等儒者的主张其实也不够满意。
孔孟的道理是很好的,但刘彻需要的不是道理,是制度、是办法!
在刘彻看来,孔孟所在的时代是封建诸侯国争霸的时代,他们提出来的制度和办法连封建诸侯都搞不定,更何况是如今大一统的汉朝?
伴随着这种无奈,刘彻又拿起了一份新的奏疏,随意地扫了一眼最开头的署名。
“董仲舒,儒学博士……嗯,又是孔孟的长篇大论吗?”
看着看着,刘彻的表情渐渐变得专注了起来。
“天人感应?有点意思……”
这份奏疏中,根据儒家孔孟精要和《公羊春秋》,提出了“天人感应”这个词。
所谓的天人感应,简单说就是这个世界存在一个和人间世界相互感应、影响的天道。
人间安稳,天道就和谐。
人间不安,天道就会随之变动,反过来影响人间产生更大的动乱。
那导致天道不安,人间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呢?
是人间不够“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