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幸和钱余虽为不同专业,但都属于生命科学学科,自然了解内情。
“说白了,就是有没有能力让手下的学生都顺利毕业,对吧?”盛夕忍不住开口。
“这只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就这要求还低呀!”
陈幸笑了笑,又说道:“你想呀,现在这么多人都是研究生毕业,大家去找工作都有一张毕业证,要是学校差不多,那这最明显的区别,可就在于每个人发表的文章上了。”
虽然文章不代表一个研究生的全部能力,却是用人单位招聘的考核标准之一。
“你家钱余要是发了好文章,到时候毕业肯定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两人又闲聊了一会儿,陈幸就收了手机,打开电脑,开始阅读文献。尽管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在宿舍里休息,可最终也是闲不下来——陈幸虽不像钱余那般,对读博的事情犹豫不决,却也有不少烦恼。首要的,便是自己的课题。
陈幸研究乳腺癌的发生及耐药机理,课题组前两年原本一直着力探究“非编码RNA与乳腺癌的关系”。可如今,实验室的科研方向正面临转型——只因为“单一地”研究小分子RNA的功能,已经很难再申请到科研经费了。
五年前,正值“非编码RNA”的研究热潮,于是导师也带领着大伙赶趟儿入了手,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因此,实验室研究RNA的整套技术体系相当完备。但随着科研的发展,癌症的研究越来越多元化——免疫治疗新靶点及免疫耐药机理、肿瘤血管重塑与肿瘤微环境、细胞相分离、铁死亡、线粒体代谢重编程、糖酵解、乳酸化等等,如今成了大众的研究热点。陈幸现在首先要做的,便是将RNA的研究基础与热点挂钩,寻找课题新的生长点。
生命科学的研究进程突飞猛进,就好比每年都更新换代的通讯设备——从最早的寻呼机、“大哥大”、小灵通,到之后小巧玲珑的手机:系统架构由2。5G到4G,直线攀升,如今人手一台触屏智能手机“smartphone”,再过不久6G通讯系统也即将上市了。
做科研亦是如此——如果一味停滞不前,只能惨遭淘汰。
陈幸在宿舍里宅了大半天,直到手机铃声响起。一看名字,原来是男朋友郭子昱。
“幸儿,出来吃饭不?”
陈幸的课题涉及肿瘤细胞,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去学校旁边的附属医院取细胞株系,再拿回实验室培养,用于后续实验。郭子昱是医院肿瘤内科的硕士研究生,平时除了临床实践,还得兼顾科研。两人常在取细胞时偶遇,郭子昱打听到,陈幸是校本部细胞生物学专业的,研究乳腺癌,和自己也算半个同行,因此常向她请教实验细节。陈幸在看文献时,若遇到不明白的医学背景知识,郭子昱也会耐心解答。
二人在工作中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于是一来二去,两人从朋友变成了恋人。
郭子昱在餐厅等了十分钟,就看见陈幸推门而入。
“点了你爱吃的蒜香排骨和蜜汁藕。”
“这么照顾我这小师妹呀。”
“嗯,叫声‘师兄’来听听。”郭子昱眉眼温柔,专注地看着她——两人都很忙,明明相距不足二千米,却已将近两个星期没见过面了。
“又想占我便宜。”
陈幸年纪小——大三那年的暑假就进了实验室,众人皆称呼她为“小师妹”。如今两年多了也没人改口,于是连带着新来的硕士研究生,都戏称她为“‘小师妹’师姐”,令陈幸哭笑不得。
“我本来就比你大两岁呀。”
郭子昱是大五那年考的研究生,一边实习、一边复习,一天掰开当成两天用。还好结果令人满意,现在也已经是硕士二年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