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重生于康熙末年 百度 > 第487部分(第2页)

第487部分(第2页)

曹颙止了笑,看着那典吏,已经是面沉如水:“说!”

那典吏双膝一弯,已经跪在地上,牙齿打着颤,说不出话来。

曹颙手里拿过账目,看着上面明晃晃的大字,心里已经说不出是什么感觉。

木料是这次工程的根本,要是没有木料,那大家岂不是要干瞪眼?

“到底差多少?”曹颙克制着怒意,问道:“三成,五成,还是多少?”

“总管大人明鉴,不干小人的事儿啊,小人只是个不入流的小吏,就跟那看门狗似的,实不干小人的事儿。”那典吏一边磕头,一边哭诉起来。

若是他长得劳苦大众些,说这些话,曹颙还能体谅体谅。但是他这肥头大耳的模样,加上胡搅蛮缠的功夫,使得曹颙心烦不已,看着那典吏,使劲的拍了一下桌子。

那典吏唬得浑身一激灵,提起头来,用一双小眼睛,怯怯的看了眼曹颙,才哆哆嗦嗦的说道:“差……差……差八成半……”

曹颙闻言,眼前直发黑。

这需要修缮的几处工程,所需木料不是十根百根这么简单。

他扶着书案,盯着那典吏,道:“那些木料都哪儿去了?”

那典吏怕是想死的心都有了,扶在地上,不肯再做声。

李卫在旁,见曹颙这般,心里也是焦急,上前踹了那典吏一脚,呵道:“大人问话,你竟敢不回?作死么?”

那典吏被踹飞出去,跌了个屁股墩,皱着脸“哎呦”出声,被李卫瞪了一眼,又合上嘴巴,抽噎着。

曹颙的脑子里想起曲峰方才提过的内务府木材商史家,问那典吏道:“是不是同史家有什么干系?”

典吏嘴唇动了动,终是没有吱声,只是慢慢的低下了脑袋。

曹颙这才明白,刚才曲峰与齐敏提到“史家”时为何那般别扭。想来是曲峰说错了顶缸对象,齐敏着急,才差点露了马脚……

第646章 淡定

热河,行宫,内务府衙。

已经是华灯初上,曹颙站在书案后,面前是摊开的木料场的账册。他的右手边上,是空白的纸折。

蒋坚、李卫、赵同等人侍立边上,见曹颙从笔架上拿下毛笔,蒋坚上前一步道:“大人,这是要拟折子?”

曹颙点点头,道:“正是如此。如同我对齐敏所说的,纸包不住火,左右事情也已至此,还是禀明皇上,道明原委的好。”

蒋坚听了,已经变了脸色,摆摆手,道:“大人万不可义气。行宫修建十几年来,其中林林总总,多有王公贝勒涉足其中。这层窗户纸,不能由大人捅破。”

曹颙抬起头来,将那账册送到蒋坚面前,道:“瞧瞧这个,做得滴水不漏。还记得咱们上个月游园么?当时看着圈出这几处修缮之地,并不是陈旧非常。只当是皇家规矩,上了年限就要修缮,谁会想到其中有这些弯弯道道。他们想法子请旨修缮,除了惦记银子外,怕也是惦记着这边的木头。”

蒋坚接过账册,翻了翻账目,又看了看曹颙,道:“大人已经吩咐下去,明早天明开工,那工程所需木料,可是用拆下来的旧木头?”

曹颙揉了揉眉头,道:“还能有什么法子?只能如此了。”说到这里,冷哼一声,道:“那些人若不是想用这些银子顶账,就是想接着贩卖。欲壑难填,委实可恶。”说到最后,已经添了怒意。

今天刚在衙门看的朝廷邸报,因去年顺天、永平五府雨水多,粮食歉收。加上奸商囤积、提高米价,使得百姓无米下锅。朝廷已经从京仓通仓米,发二十万石往直隶受灾各县,用于赈济。大州县三千石,小州县两千石。

这些米,多是用来在各的开辟粥厂,使百姓能熬巴到九月秋收。

如今米价腾贵,稻一石已经一两多银子,谷一石也有八、九钱。饶是如此,这赈济粮食也就是二十多万两银子。

二十多万两银子,能活数府百姓。一个预算八十万的工程,仅木料一项,那些蛀虫贪墨的也不止二十万两。

虽说到热河已经两月,但是因为有朝廷邸报,曹颙也晓得朝廷动态。今年立春后,京畿雨水不足,礼部诸官又开始忙着祈雨。

去年涝灾,今年又要大旱的样子,民生多艰。

曹颙记得自己出京前,听初瑜提及府里又买小厮丫头之事。因天佑他们几个渐大了,所以买了十来岁的小小子与小丫头,由老成的家人带着调教。省得过几年用时,人手不足。

同米价上升相比,这卖身价是不是降了?

曹颙觉得自己有些可笑,这胡思乱想的,都是什么?

蒋坚见曹颙提笔不言语。犹豫了一下,道:“大人若是信得过学生,这折子由学生初拟如何?”

曹颙此刻也是有些心浮气躁,撂下笔,点点头,道:“有劳非磷。”说着,他起身让出书案,对蒋坚道:“非磷在这里拟吧。”

蒋坚应声上前,提笔思量片刻,便沾了沾墨,挥笔而就。

曹颙站在一边,向赵同问起杂物库里的灯油等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