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外国书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英文里表示男子第三人称的he、表示女子第三人称的she和表示物第三人称的it,分别翻译成什么呢?
刚开始有人把这三个词分别翻译成他男、他女、他物。可是这种翻译的语法上十分怪异很快的没人使用了
后来又出现两种意见,一种说可以用伊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诗经里就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又古雅又美好,正适合用在女子身上。最初持这一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周作人和钱玄同。
后来学家兼文字语言学家刘半农的一件事,既然他是个单人旁,那是不是可以新造一个女字旁的他来表示女性第三人称呢?
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首新诗来推广他这个女字旁的卡子,那首诗就是著名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叫我如何不想她。
不过当时伊派获得了胜利,在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的号召下,学术界最终提倡用伊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当许多人就都开始使用伊字。
但是呢,始终有那么一小波人坚持用女她,比如少年中国杂志的创办人康白情,而这份杂志的另一位创办人李大钊。
康白情写了一篇关于男女平等的文章,从此她字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意味着女性解放,男女平权,是否用她就不仅仅是语言上的问题了,而是社会问题。
年轻一代的学生社团纷纷受到影响,开始使用女字旁的她。恰巧当时正在推广所谓白话文运动,提倡写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话。
她相对于伊字就更符合日常语言习惯,所以文坛学者也开始纷纷使用与她,她字绝对的优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反对声音。
就如眼前的兄弟三人一样有不少人还是很难接受,硬生生造一个字出来,有人就质疑说你凭什么造字?有什么资格造词。
还有人这一说女字旁的,他去掉了人字旁什么意思是不把女性当人看吗?
用人的他来表示男性,另造一个字来表示女性,是把女性当做男性的附庸吗?还有人讽刺说既然男他改做女她,那女我也应该变成娥。
一切有关于女性的代名词都应该改成女字旁才行。说改就改,一部分人果然开始提倡用于妳,然后就是吵来吵去,这是用哪个字的?就用那个字来创作作品发表。
在新文化运动以及男女平权运动的推动下,用她和妳的人一定都很多,不管是写信、文学作品、还是翻译。
不过呢,当时不少语言文字学家赞同用女她却都不赞同女妳。
从语言学角度去考虑用女妳其实累赘,是没有应用场景的,我跟你之间对话,一般是面对面的交流。我知道你,你知道我根本没必要区分男女。
说第三者的时候区分一下他可以提供一些信息,避免一些误会。
总之个人有个人的出发点和立场,五四运动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字都处在混用当中。
有的这样写,有的那样写,直到国家后来汉字改革的时候,出于汉语语法的考虑,才最终统一用女她而弃用了女妳。
因为林夕在这里就十分尴尬,因为这个她自产生的历史背景在现今这个大明是不存在的。
而且林夕只能强辩,用这个她字是为了表示这本专注是为女人写的,也是用于小妹的教学的,总算用这个借口搪塞了几个兄长的诘难。
三个兄长听说林夕居然为了教小妹交林月华,居然专门编写了一本针对女性的医学教材就把那个她字忘到脑后去了。
几个人都对这本教材纷纷起了好奇之心,便拿着已经写完的部分开始观看和评论起来,不在理会林夕生造的这个她字。
这样林夕才躲过了尴尬,林夕叹了一口气编这本书,林夕真是耗尽了脑筋。
林夕把学过的所有医书中关于女性病疾病的内容和诊治方法都写下来。尤其是他当年在炼钢厂图书馆看来的那本《赤脚医生手册》中的大部分关于妇女病的内容,还有妇女卫生的防治救护生产等诸多内容都编到了一起。
林夕不由的衷心称赞起教员他老人家。他真是一个伟人,用一个简单的方法不教医理,只教怎么治病救人,短时间内培养了大量的赤脚医生。
这些人虽然有医术不太容易提高,而且只能治疗书上罗列出来的病,对书中没有的病,他就一筹莫展了等缺点。但他们有一个优点就掩盖了所有缺点,那就是赤脚医生不需要特别高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极容易短时间大量的培训。而且他们可以应对所有的日常的疾病和对特定地方的特殊的地方病都有极好的应对手段。
赤脚医生的出现不但解决了当时困扰着国家的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为了当时人口的恢复和人民的健康立下了汗马功劳。
林夕提起笔写下了最后一个字,心里常常出了一口气。再有七八天就可以出去了,然后就按照这本书内容教授给林月华。
因为大明朝还有20年就会崩塌,而自己林家这时候被授予明朝的爵位那就是明朝的勋贵。
这些人在王朝更替时,是新王朝重点清除的对象,所以一旦自己的计划失败,那么林家的衰败就是不可避免的。
到时候自己的这些兄弟姐妹如何生存,比时他找到了一条路,就是把《赤脚医生手册》编撰出来发给众人,让他们按照这本书去学习。
即使林家以后衰败了,林家的这些人靠着这些简单而实用的医术也可以保证一辈子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