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赫业摇了摇头,似乎无法理解。
李嫩道:“别人能进这个棋局,也许会受宠若惊,毕竟踏着别人的血肉走向高处已经是我们这些人的本能了。陈师爷虽然条件摆的很好,威胁也很到位,但是你弄错了目标。但我们林举人虽然有了举人的身份,但是他本人却是确实还没长大的孩子,在他的心中亲人是最重要的,一切事物都会为亲情让位。”
陈赫业冷笑:“大人愿意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石家来办,那已经是极之看重了,你还不满意了?再说石家只是你生母的同胞弟而已和林家并无任何瓜葛。”
“不敢,不敢!为了些许利益出卖有血缘关系舅舅的事情,我林某人还是办不到的。”林夕道:“石家是做生意的,商贾在士人眼中,乃是贱业,但陈师爷可知道,商贾之中,亦有国士。”
“国士?,陈赫业冷笑道:“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商贾之流,其在士农工之末,连士都算不上,还敢称国士?”
林夕按心里暗道,只要你把话题从这个事情上转开就行。我就不信凭两世为人得的这些学问还驳不倒你一个给人出谋划策的师爷。
“要论一个人是不是士,是世俗说了算,还是圣贤说了算?”林夕把诡辩术拿了出来。首先就要把制定标准的规则拿到手中,这样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那是不会输的。
陈赫业道:“自然是圣贤说了算。”
林夕道:“考科举走仕途的人才能叫士,这其实是赵宋以后世俗的说法。但古代圣贤可不是这么区分的。孔圣人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之士。也就是说,一个人立身有道德底线、行事能明辨是非,在这个基础之上出外办事,能够不辱君命,便可谓之士。可见圣贤区分国士与宵小,不是看身份与职业,而是看他的行为、道德与操守。相反,那些虽然做了官却不称职的人,圣人是这么说‘今之从政者,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张载哈哈一笑,心想这个小子从小就能掰出各种各样的道理,有的时候甚至把他辩得哑口无言,想和他辩理开口便已经输了。
“好,算你说的有理。可是你们商贾之中,有这样的人么?岂不闻圣人云:为富不仁,为仁不富。说的就是这群终日追逐蝇头之利的奸商。”陈赫业丝毫没有被林夕拽到坑里的感觉,仍然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林夕道:“可圣人也说,君子的境界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若我们富而好礼,那不但是士,且是君子,而不是奸商。”
“你敢说你们石家做到了?”
“不敢说已经做到,但石家一直都以此为追求,石家并没因为家长支持负担日大而交出家长,并且尽他所能的保护他下辖的疍户。并且有志于此道而且二十多年来积极践行的人,这不就是士了吗?”
“哦?”陈赫业道:“石家还有这些善举,愿闻其详。”
张载不经意地看了陈赫业一眼,便知从这“愿闻其详”四字开始,他就要被林夕引入预设战场之中,这场辩论他就输定了。
但是张载还想听听林夕是如何使用他那些歪理的。就听林夕说道:“天下谁都知道,海商与普通商人不同,他不像普通商人那样只生在采采买商品过下手便可赚的红利,海上要驾船出海。奔波于汪洋之中,而且还要与海盗搏命,与夷人交易。可见海商,从一开始就不是普通商人,而是有实无名的国商,为国聚财。”
“按理说的确如此。”陈赫业道:“然而我到广州之后,看到的却是你们这群海商,借着垄断华洋贸易,为自家赚得金山银海,生活更是奢靡无度,这也敢自称为国聚财?”
“生活是节俭还是奢靡,这是小节。管仲的生活也不节俭,但孔圣人仍然称他仁。”林夕道:“当然陈师爷说的没错。我们海商之中,也分有三等,其中最下等的海商,的确是垄断谋利,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真货也卖,假货也卖,好事敢做,坏事也敢干,甚至就是违法犯禁、祸害国家的事情,只要利之所在,也敢出手,卑躬屈膝的事情也是趋之若鹜,为了钱银养就一副奴颜媚骨,这样的人也就是世俗所谓的奸商。就是这样一帮人,把我们商人的声誉都给败坏了。大人所说的吴家就是这类商人。他们只为赚钱,无视国家的禁令和出卖战略物资的危险。”
“至于第二种,他们做生意讲究良心,讲究底线,讲究货真价实,讲究公平交易,这样的商人,真可谓良心商人了。若再讲一点义气,那就是石家这般人物了,这是商人中的中品人物。”
陈赫业自觉已经猜到了林夕的诡辩套路,笑问:“那么上品呢?”
林夕道:“上品之商人,是要在货中立品,在商中立德。他们不止在做买卖,还要做货品,不但要做货品,还要立德业……”
陈赫业听到这里,大笑了起来:“古人云,天下有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天下读书人学问再大,也只敢求立言,便是王阳明,朱子这等大儒,也不敢说自己已经立德。而你告诉我,区区商人之中,也有人敢自称立德?”
林夕道:“不敢自称太上立德。但海商之中,的确有一二户,是在无声之中,建功立德的。请陈师爷听我细说。大明的海商之中,大部分都只是凭着垄断着华洋贸易,对国内坐地收货,再卖给洋人,左手低入右手高出赚取利润润。比如下吴家的石家,马,杨都是如此。这些商行倒了破了,也不过是一家一户的衰落,最多再倒掉几十家供货的商户。换一个商户继续他们的渠道生意照做。于国于民,影响都不大。可能在总督大人与师爷看来,我们这群海商,全都是这样的人吧。所以选我们石家做过河卒子,可能在大人看来,我们应该受宠若惊才对。”
陈赫业沉吟着,不置可否,他已经隐约听出了林夕的暗中所指。在商会会长李世文和大海商林世明来投之后,他也算更深入地了解了各家各行的情况,知道虽然同是海商,但各商行又有所不同。
果然就听林夕继续说:“海商之中,又有第二等人物,乃是根基渐深,已经建立了相对庞杂的货流体系,商贸往来渗入到南方各省,如徐家,北洋的沈家和白旗帮的李家都是如此。这几家商行如果忽然倒闭,而没有资格相当的人接手其遗留下来的摊子,造成的影响就要深远得多,可能若干商家都要受到波及,因此牵涉到这几家的话,就必须慎重。”
“听你的说法,莫非上品的海商难道不存在吗?”
“当然存在!”林夕道:“也有海商在赚得海上暴利之后,又将银子投入到实业里去,以图改进货品,谢家经营丝绸,叶家经营茶叶。将银钱投入到丝、茶的改进上,风险高、投入大,周期又长,见效最慢。这就是谢家所产的生丝是所有蚕丝中最好的就归功于谢家对蚕种、缫丝和纺织机的不断钻研。这种买卖投资长见效慢吃力不讨好,所以大部分海商都不愿做下这个苦功,做这个苦活。
还有佛山那边的钢铁商人逐渐把力量用到钢铁冶炼上,造成佛山这个钢铁之城之所产大明最多的钢铁和质量最好的铁器。”
“然而靠政策垄断致富,是注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一旦时局有变,执照换人,也就是官府一纸命令的事。”
“如粤海商之经营丝绸,背后牵涉到的作坊何止千百家,织机何止千万架?又如海商之经营茶叶,背后牵涉到的茶山何止百十座,茶厂何止百十家?丝之既成,茶之既收,然后加工制作的人员,不知包括多少织造巧手、多少制茶师父,而后海陆两道的运输的人员,又不知包括多少苦力与好汉。这两条线,赖之生存者,不下万人,因而致小康者,不下百家,而因整盘生意而多少获利者,怕不下数十万人。”
听到这里,众人总算有些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