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家族战争 电视剧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由于压力的增加,争论的方向转到了兄弟二人身上:谁最有能力继承先辈遗志,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穆克什的支持者认为穆克什是许多主要项目的幕后缔造者,而相比之下阿尼尔所作的贡献要逊色许多。阿尼尔的支持者反驳说穆克什的许多项目都来自信实工业(RIL)的资金支持,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阿尼尔的金融头脑,自从父亲过世后,阿尼尔继续主张保持原来的所有权结构,而穆克什则根据自己的利益改变了所有权结构。 兄弟之间的不和受到了公众,尤其是由于股票价格受挫而受到影响的公司300万非家族股东的关注。公司的管理、形象以及声誉在投资者眼里已经受损。很多投资者认为这些争端不应该公开,而应采取内部解决的办法处理。还有一种更普遍的看法认为,要提高持股人的地位就必须依靠更加专业的管理。

穆克什最先做出试图解决争端的动作,他提出与阿尼尔分割信实集团。他提供的方案是阿尼尔拥有信实能源(REL)和信实资本(RCL)以及一笔现金补偿。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穆克什希望阿尼尔从信实工业(RIL)董事会退出,而阿尼尔断然拒绝。这个安排令阿尼尔感觉相当不公平,但很明显,信实集团的解散已不可避免。2005年初,倍感沮丧的阿尼尔辞去了印度石化(IPCL)副主席和董事职务。 解决之路

2005年3月,包括媒体以及母亲科齐拉本在内的各方人员都走上前台介入到二人的纷争当中。科齐拉本从家族之外邀请了两位威望很高的朋友在两个儿子之间斡旋,其中一位是家族的老朋友,印度主要金融服务集团ICICI银行主席K。V。卡马斯,一位是美国投资银行印度支行主席尼莫斯·坎帕尼。坎帕尼对家族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解决建议,经过多方调解,2005年6月,科齐拉本宣布信实集团34%的所有权按照30 :30 :40的比例进行分割,穆克什和阿尼尔各得30%,她个人保留30%,剩余的10%由她的两个女儿尼娜和迪普提分享。 很明显母亲并不愿意做出这一举措,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她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阻止这个由丈夫一手建立起来的企业帝国出现分裂和衰落。该解决方案并未使兄弟俩完全满意,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家族中的妇女作为一个团体成了企业的最大股东。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2节:兄弟反目(6)

这个解决方案规定,穆克什继续掌控原有企业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纺织品业务,而阿尼尔则掌控集团旗下的电讯、能源分布和金融服务业务。穆克什和阿尼尔各自将原来在对方公司中的股份进行调换,同时阿尼尔另获得10亿美元的现金。科齐拉本还坚持两兄弟签署为期10年的互不竞争协议,随着和解消息的传出,集团股票价格又开始上扬。 点评

信实集团的故事显然还未结束,和解打破了僵局,也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企业被划分,两兄弟也有机会在各自的公司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施展拳脚,这种划分无疑对两兄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利用印度丰厚的市场条件,安巴尼两兄弟的企业都成为印度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浏览两集团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兄弟依然争相标榜自己才是德鲁拜遗志的继承者。

没有一个家族愿意把自己的家丑公布于众,但在这个案例中,媒体不可避免地对其家族的故事作了大量报道,因为它与数百万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然而,这个案例还证明了:纷争经过媒体的渲染会被严重夸大。不仅仅因为媒体本身会添油加醋地做出一些令各方无法控制的评论和姿态,更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十分认真地将媒体的观点当作是对方的言论来对待,这只能恶化双方的关系。

下一个故事是关于个性的,有时候父母会把性情相异而野心相同的兄弟放进同一个竞争的圈子里,企图通过这种〃零和游戏〃达到双赢。这种念头着实荒唐,看来有时候父母也会好心做坏事。 达斯勒家族……权力之争 起源

达斯勒家族生活在巴伐利亚北部的赫佐格奥拉赫小镇,这里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制鞋中心。阿道夫·达斯勒生于1900年,他年轻时是个活跃的运动员,常与他的伙伴们进行即兴赛跑和竞赛。达斯勒一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工作勤奋。他的父亲是个鞋匠,为了维持生计,他的母亲在他们屋后开了一家小型洗衣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道夫跟随两个哥哥到前线打仗。达斯勒一家很幸运,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平安地从军队服役归来。阿道夫又叫阿迪,从战场回来后他雄心勃勃,不久就在母亲洗衣店的位置开办了一家制鞋作坊,而母亲的洗衣店在战后废弃。阿迪倾注了一部分时间在他所热爱的跑步运动上,经过试验摸索,他开始制造鞋底带钉子的跑鞋。

最初,只有他自己和他的朋友们使用他的新产品,直到1920年,他的事业出现了曙光。他成立了阿道夫·达斯勒鞋业公司,把产品的主要销路集中在当时日益流行的足球运动上,公司开始向足球俱乐部出售鞋子和靴子。不过更大的突破出现在阿迪受到德国奥林匹克教练的注意之后,当时他们正在备战1928年的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一契机成为一个跳板,使公司一举成为运动跑鞋的主要供应商。 阿迪和鲁迪

1923年,阿迪感受到事业带来的压力,于是请哥哥鲁道夫加入公司开发新的业务。鲁道夫比阿迪大两岁,人们叫他鲁迪,他是个性格与阿迪截然不同的人。鲁迪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地的警察局当差,但他豪爽的性格决定他并不适合这个职业。认识到这点之后,他觉得自己也许更适合从事销售工作。1924年7月,两兄弟正式成为合作伙伴,组成了达斯勒兄弟运动鞋厂。

不久之后,爱情在向鲁迪招手。他认识了弗里德尔,一位性格随和的女人。1928年,随着业务的增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鲁迪信心倍增,这一年他与弗里德尔结为夫妻,随后夫妇搬入了赫佐格奥拉赫的家族别墅,新娘和他的家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几年后,也就是1934年,阿迪也决定结婚,他的妻子是卡瑟。卡瑟性情自负又异常固执,因此很难融入这个家族中。

这么多性格各异的人居住在同一环境里,很快家族的气氛开始变得紧张,到处充满了火药味。除了女人们的性格存在差异外,兄弟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开始出现隔膜,他们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分歧。此时正处于20世纪30年代,德国出现了纳粹政权。两兄弟都是党员,但形式却不一样,阿迪并不像鲁迪那样公开地支持执政党。

BOOK。▲虹桥▲书吧▲

第23节:兄弟反目(7)

家族中逐渐出现了紧张不安的气氛,而夫妻争吵更是火上浇油。在生意方面,鲁迪也变得愈加自负,而阿迪作为达斯勒兄弟鞋厂的缔造者,仍然是公司的主要领导人。兄弟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冲突愈演愈烈。鲁迪对弟弟的谨小慎微感到不耐烦,阿迪也日益厌恶哥哥的鲁莽和独断专行。 分裂

随着二战的到来,德国政府需要借助各行各业生产众多重要的物资用品。为保证运动鞋的持续供应,阿迪获得了提前退出兵役的特权,而鲁迪正远在他乡,在当时已被德国占领的波兰海关从事政府管理工作。不同的命运给鲁迪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嫉妒,他远离家乡,而弟弟却在经营着企业。鲁迪想重新夺回控制权,为此他绞尽脑汁想出了一套策略。

战争的结局令鲁迪麻烦缠身,他被美军冠以纳粹同情者的罪名暂时收监。为了使鲁迪能回来和自己重新一起经营鞋厂,阿迪想尽各种办法去为他洗刷罪名。在这样的时期里,他们两兄弟同所有其他饱受战争之苦的同胞一样,心灵异常脆弱,兄弟之间的分裂也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阿迪的妻子卡瑟听传闻说,鲁迪向去除纳粹运动委员会提供假信息,试图陷害阿迪,这令她怒不可遏。

到了这个地步,鲁迪一家率先做出行动,他们带着母亲波琳娜(父亲已经去世)越过奥拉赫河搬到了镇的另一边,别墅中只剩下姐姐玛丽和阿迪。玛丽与鲁迪也有过过节,她原本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去鞋厂工作以免于打仗,然而鲁迪却拒绝了这一请求,结果她的儿子双双阵亡,这使玛丽对鲁迪心生怨恨。

两兄弟之间的罅隙越来越大,他们决定分割公司的财产。鲁迪接管了位于自己住地一侧的较小的工厂。员工们可以自由决定他们愿意为哪一个兄弟工作,大部分销售团队选择了鲁迪; 而大多数生产工人追随了阿迪。1948年,两兄弟注册了他们各自的公司,他们各自为公司起了响亮的名字……阿迪达斯(Adidas)和彪马(Puma),并希望它们将来能成为引领世界的品牌。这次分裂不但是家族的一件大事,在全城也是一件很轰动的事,全城的居民因此分为了支持两个公司的两派。在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在打招呼或谈话之前总是会低头看一看你穿的是哪家公司的鞋,以确定你属于哪个阵营,支持哪家公司。 升级

随着家族的第二代进入企业,达斯勒两兄弟开始在如何令公司达到新的高度上一比高下。起初,阿迪达斯在阿迪和卡瑟的儿子霍斯特·达斯勒的努力下发展迅速,但霍斯特很快就成为了自己家族的不安定分子,原因是他的父母派他到法国的阿尔萨斯地区建立新的分公司。霍斯特答应了,而且取得了成功。这使他野心膨胀,绝不亚于他的母亲……卡瑟曾经野心勃勃地想要控制整个家族。霍斯特开始疏远父亲,公然无视公司的规划,进军运动服装市场。正当家族内讧有增无减之时,外界的市场竞争也是如火如荼。1958年瑞典世界杯期间,彪马对阿迪达斯的广告口号提起诉讼。两兄弟都努力地经营着各自的公司,但他们之间的竞争从来没有减退过。

第一代领导者退出舞台后,下一代继续斗争。两兄弟中,鲁迪更加让人难以相处,现在他与长子阿明的关系闹得很僵,经常对阿明加以严厉的斥责。两兄弟和他们的后继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随着他们的老去而变得融洽,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鲁迪健康恶化时,他冲动地修改了遗嘱,剥夺了长子阿明的继承权,另立小儿子格尔德为财产继承人。鲁迪于1974年病逝,当遗嘱宣布时,阿明被已故父亲这最后意外的一击给击垮了,他哀求格尔德,但却遭到了拒绝,最后阿明只好寻求法律仲裁。家族最后重新进行了调整,阿明成为了彪马的主要股东,而格尔德只保有少量股份。

四年后,即1978年,阿迪去世。虽然一眼就能看出阿迪所葬的位置与其哥哥不同,但毕竟还是与鲁迪葬在了同一个墓地。尽管两兄弟晚年的时候见过几次面,进行过私下的谈话,但最终这个家族还是维持着这种痛苦的分裂。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4节:兄弟反目(8)

点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吸取什么教训呢?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在决定与某人合作时,要事先考虑这个人的个人性格与你是否融合,尤其是当这个人是你的近亲的时候。 如果家族成员各自有各自的发展领域,这样或许可以相安无事,但倘若他们被强行束缚在同一个空间内,再加上他们以及他们的配偶之间迥异的性格,很容易使这类家族不堪重负从而走向分裂。

与信实集团的故事相反,这个故事中虽然争斗的兄弟在业务上有明显的划分,但仍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们处于同一个竞争领域。或许进行更加细化的责任分工可以避免这样的局面,如若不然则可能是在冲突爆发之前就已经积蓄了太多的不和因素。 由于达斯勒两兄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分歧,所以要做出联合决策非常困难。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互不信任的家族中,完全的分割,包括非竞争协议,也许是解决家族冲突的唯一有效的方法,就像信实家族那样。

蒙达维家族……苦果自尝

起源

本故事的中心人物是罗伯特·蒙达维,他是一位富有灵感的企业家,曾在加州酿酒业中发起过一场革命。加州酿酒业于20世纪后期开始兴起,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优良酒制品来源地。罗伯特·蒙达维以自身为例,充分证明了只要将美国人的商业天赋与欧洲的先进技术相结合,就能够酿造出令那些挑剔的品酒师都叹为观止的优质葡萄酒。

罗伯特能够在50多岁时大展宏图,这足以证明他的干劲和决心。20世纪60年代时,罗伯特雄心勃勃,不管是欧洲的艺术气质还是北美的机智头脑他都兼容并蓄。为了证明自己在这方面优于弟弟彼得,他与弟弟展开了不断的竞争。

罗伯特和彼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们的父母凯撒和罗莎刚从意大利移民来到美国,他俩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两个。父亲是个不愿服输,乐于自食其力的人,一家人靠着父亲养家糊口。母亲操持家务勤勤恳恳,她出租房屋给移民寄宿,以此贴补家用。凯撒一心要让全家过上好日子,他看准机会,开始从事为美国的意大利酿酒商们供应葡萄的批发生意。 竞争

这两兄弟从小就互不相让,夏天他们和家族葡萄酒厂的工人们一起进行比赛,看谁钉的木箱子最多。罗伯特争强好胜的心理很强烈,因此差不多每次都是他赢,于是他总在彼得面前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是〃世界冠军〃。20世纪30年代,蒙达维家族的孩子们长大成人了,罗伯特于1936年首先加入了酿酒业,很快这一行业便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1943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家族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性转变,罗伯特说服父母收购了查尔斯·库格酒庄,并退出批发业从事更高利润的瓶装葡萄酒行业。凯撒同意了罗伯特的意见,但有一个条件:罗伯特必须与弟弟彼得一起和睦工作。于是二战结束后,彼得退伍归来,加入了罗伯特的库格酒园。

两兄弟的生活理念、兴趣爱好和价值观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罗伯特潜心于商业,负责市场与销售,很少有其他兴趣爱好。他于1937年与马乔里结婚,但他并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也很少关注自己的婚姻,这给他以后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扰。他的弟弟彼得拥有相对规律的生活,除了在公司打理生产事务外,他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业余爱好钓鱼以及家庭上。罗伯特不断寻求业务的扩展,并敦促彼得改善生产质量,提高家族企业的声誉。一旦彼得未完全遵照他的指示去做,罗伯特就会非常生气,兄弟间的罅隙日益增大。 分裂

1959年,家族事业的创始人凯撒逝世,家族中从此少了一个维持和平的长者,兄弟间的离心日渐扩大。罗伯特野心勃勃,想将家族企业打造成酿酒行业中的龙头老大,而彼得却老实巴交,目标也中规中矩,两人之间的不协调显而易见。1965年11月,蒙达维一家人齐聚一堂,原本是想借此联络一下家人的感情,结果却演变成了家族分裂的导火索。期间,罗伯特和彼得就马乔里的新貂皮大衣是否是用公司的钱所买(后来得知不是)而大动拳脚。当时已经50多岁的罗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