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中国抗日战争史在线阅读 > 第68部分(第1页)

第68部分(第1页)

941)内兴建铁路8500公里,其中湘黔、贵南等铁路已开始动工兴建。至1937年上半年,中国的铁路已建13000公里。'资料来源:张公权:《十年来中国的铁道建设》:《抗战前十年之中国》,龙田出版社,台北1980年6月印影初版,第271~277页;蒋纬国:《抗日御侮》第1卷,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第94~95页;虞奇:《抗日战争简史》(上),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04~105页。'

公路:

到1937年上半年,全国已有公路109500公里,其中各省联络公路有29000公里,互通公路达3万余公里;已铺路面者有43521公里,土路65979公里。建成或正在兴建的主要干线有京沪、京闽、沪桂、京鲁、京黔、京川、京陕、洛韶、汴粤、绥新、绥晋、西兰、西汉、甘新、川滇、湘黔等主要公路。'资料来源: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综合月刊社,1973年版,第296~297页;蒋纬国:《抗日御侮》第1卷,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年版,第93~94页;虞奇:《抗日战争简史》(上),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5年版,第105~106页。'

三、寻求外国援助

(一)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战略

1934年7月,蒋介石在对庐山军官训练团发表的《抵御外侮与复兴民族》的演说中讲道:

“现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中日问题,而是整个东亚的问题,也就是所谓太平洋的问题,日本人所争夺的整个太平洋的霸权,这就不是日本和中国两个国家的问题,而是日本和世界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殖民地的缘故,所以日本要求独吞中国,就先要征服世界,日本一天不能征服世界,也就一天不能灭亡中国,独霸东亚。现在日本虽然具备了一切军事的条件,可以侵略中国,并且可以和任何一个强国并仗,但决没有力量可以战胜列强,可以压倒世界一切,来实现他侵略的野心。……“……日本的军事准备,不是对我们中国,……他虽然天天在……侵略我们中国,但他军事上的真正目标,不是在我们中国。……他早已认定;非要把与太平洋有关系的几个强有力的国家统统征服之后,才能达到独吞中国,独霸东亚的目的。所以他现在陆军的目标是苏联,海军的目标是英美。日本为要并吞我们中国,而先须征服罗俄斯,吃下美国,击破英国,才能达到他的目的。这是他们早已决定的国策……我们中国军人,要明了这个国际大势,明白了现在东亚的情形,就可以很大胆、很安心,相信我们一定有方法和力量。可以来抵抗日本,复兴民族。”'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3),台北1981年版,第107~109页。'

蒋介石外交战略的中心思想,是依赖和依附世界大国。他为给充当大国的附庸寻找理论根据,竟不顾日本《田中奏折》所规定的“惟欲先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既定的侵略计划,并以错误的大前提,得出日本一天不能征服世界,就一天不能灭亡中国的荒谬结论,认为世界列强是不会让他们的中国殖民地为日本所独占的。因此,认为中国可以很大胆,很安心,相信一定有方法和力量,可以来抵抗日本,这明显是指依赖国际的方法和力量。因此,国民党政府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是,在继续奉行对日妥协退让政策的同时,向西方寻求援助,并利用日本与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及在华利益的冲突,牵制日本,试图以此延缓或避免日本的全面侵华,以待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

(二)寻求欧美列强的经济援助

1933年夏,继热河省的沦陷,长城抗战也因得不到有力支持而最终失败,日军兵临平、津城下,国民党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塘沽协定》。此时,国民党政府仍希望以《塘沽协定》为契机,在北方,不惜以牺牲东北和华北为代价,稳住日本,停止它的南侵步伐,以拖延时日;在南方,加速“剿共”战争,以期在短期内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同时,利用全国人民要求迅速增强国力的心理,向西方求援,以借帝国主义的经济援助,加强统治实力。于是,国民党政府宣布“整个国策”是“治标莫急于剿灭赤共,治本莫急于生产建设”,将抗日完全抛置脑后,忙于寻求欧美列强的经济援助。

为了谋求美国的经济援助,1933年5月6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一行抵达华盛顿,于8日和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会谈。随后,宋子文与美国财政善后公司董事长琼斯签订了5000万美元的棉麦借款合同,并同意加入美元集团。国民党政府用这笔借款,购买美国急欲倾销的棉麦,实际上帮助了美国克服经济危机,打击了中国的农业生产,从中也部分解决了“剿共”的军费。

华北事变后,英、美帝国主义对华问题态度渐趋积极,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也开始着重于努力寻求外援,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

1936年4月7日,中国银行董事陈光甫一行抵达美国,与美国政府官员进行了长达40余天的谈判。5月中旬,“中美白银协定”正式签订,使法币与美元联系起来,从而缓解了国民党政府和美国政府在中国市制改革方面的矛盾。白银协定签订后,美国政府决定收购中国白银,并允诺提供美元外汇来稳定中国币值。这样,国民党政府便通过向美售银,换得大量的美元外汇。

同时,中美经济联系的加强,扩大了美国的对华投资。1936年,美国在华投资从1934年的2。7亿美元上升到3。4亿余美元。但是,白银协定的签订,使美国通过购买白银牢牢地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国民党政府的币制改革获得了英国的支持后,继续谋求英国对华投资和贷款。

1937年春,孔祥熙率代表团以出席英王加冕典礼的名义赴英,与英国方面进行磋商。7月底至8月初,中英在伦敦达成了各项借款协定:广(州)梅(县)铁路贷款协定(300万英镑)、浦(口)襄(阳)铁路贷款协定(400万英镑)、整理内债借款协定(2000万英镑)。此外,还草签了梅(县)贵(溪)、三(水)梧(州)铁路借款协定(共800万英镑)。

国民党政府在谋求英、美提供财政援助的同时,还大量从欧洲其他国家借款。

1934年8月23日,德国代表与国民党政府达成一个贸易协定,即中国以原料换取德国的工业品。1936年4月8日,中德在柏林签署《易货协定之补充贸易合同》,德国政府将向中国提供一笔达1亿金马克的商业信贷,中国以此购买德国工业品或其他产品,并向德国提供农产品和矿产原料。协定签订后,国民党政府主要队德国购买武器和军用工业物资。到1936年10月,德国交付给国民党政府价值1000万马克的武器装备(包括已在运华途中),其中有钢盔、反坦克炮弹、探照灯、海岸炮、水雷、高射炮、榴弹炮等。

这样,国民党政府在外汇拈据的情况下获得了部分急需的军事工业品。

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还与德国工业集团达成了数笔铁路信贷。其中有1934年3月与德国沃尔夫公司达成玉山一南昌铁路工程协议,德方提供价值800万元法市的材料贷款;1936年2月,由中国银行等与沃尔夫公司签署萍乡一南昌铁路工程协议,德方提供1000万元法币的材料贷款;1936年11月,铁道部为湘黔铁路工程和平汉路整理工程,与德国爱森钢铁公司等达成了价值为4000万元法市的材料借款。

1935年12月,国民党政府任命张嘉璈为铁道部长,利用他在西方金融、经济界的影响,与欧洲各国进行铁路投资谈判。张除与德国达成协定外,还分别与荷兰、比利时、英国、捷克、法国的一些银行达成铁路借款协定,签订的铁路借款共达31932370英镑。'张嘉璈《中国铁道发展》,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63~74页。'

1937年上半年孔祥熙访欧期间,还与一些国家达成了新的借款协定。其中有:与荷兰孟德宋公司达成中央银行信用借款1000万荷币;与瑞士银行分别达成中央银行调整金融借款1000万瑞士法郎、财政部充实法币外汇准备借款5000万瑞士法郎;与法国银行团分别达成中央银行调整金融借款2亿法郎、政府购置军用飞机信贷1。2亿法郎;在捷克与司各达公司达成购买机器、工业材料借款1000万镑。'《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财政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后因全国抗战爆发,成约大部未能实现。

国民党政府在外患日甚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客观上加强了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抗衡的经济实力。宋子文在谈到英国决定对华贷款时指出:虽然这些贷款不能公开用于预算项目(指直接弥补增加军费而导致的赤字),但却有助于中国当局的“预算”局势。'(英)《外交与企业:1933~1937年英国对华政策》,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170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