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世,人家刘备曹操早已死了上千年,什么样的形象早已在生前固定,但在后人心中却有成千上万个形象。
有仁义,有无耻,有虚伪,有懦弱,有奸诈,有残暴,还特么有可爱!!
有人捧就有人踩,各有拥趸,各有说法,各有佐证。
佐证的信息都是他人写的,古人也是人啊,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智商高低,喜好憎恶。
写下这些信息的人或是实事求是,或是带有偏见,或是以偏概全,也许也是道听途说。
所以历史往往戴着一层或无数层面纱。
看这些信息看到最后,魏安都凌乱了,哭笑不得,完全不知所谓。
想来想去,得出了一个结论。
利。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把水搅浑,才好摸鱼。
魏安少年男儿,崇拜强者是其一,加上本来就立志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可是在漠北,所以干异族是其二。
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人总要相信一些。
喜欢的就相信,不喜欢的就拒绝,不影响生活,无关大雅。
在魏安心中,吕布和公孙瓒就是武艺高强对抗异族的汉族英雄的形象。
“如果有吕布这样的武艺,选一个靠谱的靠山,哪怕在乱世,保护家人族人也容易的多。”魏安默默的想道。
虽然经过后世思想的洗礼,但身为汉朝人的魏安还是会把族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生产力不同,生产方式就不同,社会组织就不同。
华国生产力强大,食物不缺,环境安全,个人生存对周围小集体的依赖大大降低。
而在这个生产力不昌盛且多贼匪的年代,绝大部分个体必须依靠团体才能增加活下去的概率。
而宗族有血液纽带维系,是天然可依靠的团体。
哪怕魏安经历后世的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
家族背景不强,就容易受到人欺负。
在华国的一些小城市,有背景的人大都在当地生活,靠着背景,做什么都活的滋润。
只有没背景的才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搏一搏。
有一句话叫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就整体对这种思想和行为进行概括。
想到靠谱的靠山,熟知三国的魏安脑袋里率先想到的是曹、刘、孙。
旋即又想到两袁,主要因为两袁是前期的顶级诸侯,很强。
可以说前期诸侯混战,主要是袁绍团伙与袁术势力的交锋,曹老板都是跟袁绍混的。
只是中期被曹操抓住机会崛起,最后士族又推出司马氏占了曹氏的窝。
虽然历史上这些人或者他们的后人都成了失败者,但历史都是片面的,若不能听其言观其行,轻易是不能下判断的。
但一个想法却如一道闪电闪耀魏安的脑海,也让他如遭雷击:“我一个泥腿子,有选择的资本吗。”
魏安对刚刚自己代入那些名臣猛将择君的想法,以及那些君主对自己礼贤下士的想法感觉好笑,太飘了。
人家那是因为能力而礼贤下士吗,明明是为了士后面的人口土地资源,越大家族的士,越是得到礼遇。
世事变化日新月异,人的智慧不可能谋万世,也谋不了万世,要尊重自然的优胜劣汰,也需要相信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