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亭长小武 epub > 荐语(第3页)

荐语(第3页)

所以,要写好汉代以前的历史小说,要比较好地对付这些细节,一般的作家不行,非学者作家不可。可惜大多数学者埋头学问,或不屑于小说这样的“小道”,或无暇他顾,或者更多的是没有文学才能。而史杰鹏则恰好既有学识,又有才情,可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汉代人的市场是什么样的?货币是怎么样的?人民的爵位等级怎么分?名字怎么起?穿什么衣服?有什么装饰?迷信程度如何?行动的自由度有多大?官职如何设置?行政等级如何划分?律令制度是怎样的?交通状况如何?建筑格局如何?像这样一些细节,是令很多作家望而生畏的。而对于史杰鹏来说就是驾轻就熟了。他是北大古文字学硕士,北师大训诂学博士,对先秦两汉的古籍和地下考古材料非常熟悉,尤其是对《汉书》和新出土的楚简、汉简更是烂熟于心。《汉书》提供了历史的大框架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材料,而出土简牍则提供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基层生活的细节。如写小说开始的那场凶杀案,史杰鹏就借用了张家山汉简里面的一个案例。而小说中沈武最熟悉的、多次借以死里逃生的法律条文,当然也来自史杰鹏渊博的才识。

就这样,史杰鹏以他深厚的学养,为我们铺开了一个汉代生活的广阔画卷。上至宫廷礼仪、贵族揖让,下至县廷办事的手续,市井闾里的日常生活,以及凌厉雄劲的战阵兵锋、浓烈狂野的男女情爱,骨鲠慷慨的人格气质,这种种生活的原生态,无不纤毫毕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为与这些内容相配合,在语言上也力图用一种古雅朴拙的风格,以利于表现那个时代苍凉雄放的原始风貌。

所以我们可以说,史杰鹏在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这两个大类别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这个类型的人物是虚构的,套路比《三国演义》那样的正规历史小说要野,而对历史的表现和还原又远比《水浒传》那样的英雄传奇要真,我们套用“历史武侠小说”这个概念,就姑且叫它“历史传奇小说”吧。如果这个说法得以成立的话,史杰鹏就是这个小说类型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

史杰鹏是个怪才,在北大读硕士的时候,外号就叫“大怪”。该大怪那时常常和我们说,他的理想之一就是要写酷吏小说。今天他的理想终于开始付诸实施了,亭长小武就是一个惩办贪官污吏不法豪强毫不留情的酷吏。据说他已经在筹划写续集,那就让我们期待着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历史传奇小说”发扬光大吧!

〖读历史小说《亭长小武》〗

江右小狂生天涯网友

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历史小说虽然是个偏正式的词组,重点在后面的“小说”一词,然而它毕竟需要在历史的前提下展开。因此,上佳的历史小说都很重视对历史细节的经营,力图做到使人有种现场感,以此达到历史的目的。有些所谓的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为幌子的现代小说,或者是干脆借着历史为噱头,用历史名人的冠冕来为自己捞取名声。当然,历史小说对作者的学养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学养,那就描摹不出细节,只能假模假式长篇累牍地写心理活动,以现代人的思维来意淫古代人,象《我的帝王生涯》那样,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

有些历史小说家学养比较好,他们基本能做到大量使用细腻、乃至繁冗的语言对人物的衣食住行进行不厌其烦的贴近式描摹。典型的如徐嗣业的《金瓯缺》,姚雪垠的《李自成》等,但是在人物塑造上却不能说是上乘的。因为书中那些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行所动,和那个历史时代的风气颇为相左,因而人物的际遇根本不象是那个时代应该发生的结果,作为今人的作者本身的痕迹在书中若隐若现。

但《亭长小武》却基本上没有上述的两种缺点,阅读这本书,能给人强烈的汉代临界感。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书中各种形象背景的刻画手法是简洁洗练的,在作者的行文过程中,偶尔不经意地流露出几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称呼,几句时代通行用语,点染几件富有时代特色的衣冠器物,并未进行大肆的渲染,而历史感非常浓烈。作者把写作重点放在了人物性格和人物精神的历史化上,而非人物造型和活动空间的历史化上。《李自成》、《金瓯缺》虽然器物典章复原得惟妙惟肖,那却是死的东西,小说毕竟不是考古发掘报告。只在《亭长小武》中,我们能看到依循时代架构来规划其人物的思维架构和人生轨迹。读着这本书,使我有种宛然确有其人,宛然确有其事的感觉。仿佛小说中的人物真是如作者小说末尾中所说的,史佚其名,直到千百年后的而今,他的生平才从破土而出的婴齐竹简记载中被发现。而非古瓶装今酒的感觉。这实在是当今历史小说中的一个难得的收获。

我们知道,汉代是一个以严密苛酷的刑律科条来管理社会的朝代。这这个帝国中,完全靠文法吏的刀笔来运行着,其中充盈着血腥杀戮,盛行着舞文弄墨。“案狱考事,移书下记”是这个时代最亨达通吃的技能。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是蒙住历史真实的华衮,经术文学虽然受推崇,然而毕竟是用来高谈阔论的,在实用性上是远不及法律文案。(那时大家固然要学六经,可谁也不会丢了法律文案来学。连经学魁首郑玄郑大师都精心为律令作笺注。)所谓“春秋决狱”云云,不过为黑冷的律条饰一道光彩绚丽的金边。书中的主人公小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豫章县青云里的亭长,一个大汉帝国政府里的最底层吏员,一个连印绶都没有的不入流的吏员。还时时担忧着因捕盗不力、亭舍不洁受县廷谴责而罢职。然而他却具备精法律,知官事,晓簿书的本事。他是适应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需要的热门人才。他的发迹是完全符合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选择趋向的。汉代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比如张汤、杜周、黄霸、赵广汉、尹翁归、王尊等等,哪个不是起于小吏,靠着文墨功夫,终于位列三公九卿的?至于汉武帝刘彻,一个雄才大略,求贤好士而又主观爱憎极端强烈,爱之则爵之而后快,显之而后快;憎之则诛之而后快,族之而后快的皇帝。大凡身有奇才,敢于表现自己的奇才,在他治下是很容易好风凭借力,一朝上青天的。史上的卫青,霍去病,严助,朱买臣等人都都是如此。小武有胆有识地应对了豫章劫盗事变,彰显了自己的明敏果敢与娴熟吏事,一鸣惊人,并且还赢得慧眼识英杰的美人青睐。(汉代不少此类红拂识李靖的故事,典型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于是他自然被刘彻激赏,立时高车驷马了。然而汉代轻爵赐人却也轻族诛人,汉武喜不循常,怒也不循常。深文罗织的漩涡可以吞噬别人也可能吞噬自己。身处这修罗场,几人能免?!前举诸人,除却早死的,不都是非死即黜么?(大都是刀下亡)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小武岂能免?岂能长享富贵柔情?爱妻刘丽都被人害死,自己政争失败自刎而亡。是符合那个时代规律的结局!

野性的年代,既跃动着浪漫却也弥漫着残酷的年代。人的命运时时置于捉摸不定中的年代!飞黄腾达与身首异处只有一步之遥的年代。晨起万户侯,日没阶下囚的年代。《亭长小武》栩栩如生地让我感触到了这样一个年代。

〖小人物在大漩涡中的挣扎——有关《亭长小武》的一点感受〗

十年砍柴畅销书作家

初读《亭长小武》,乃是在天涯网站《舞文弄墨》中,当时并不认识ID为“梁惠王”的作者。然梁惠王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历史人物,贵为一国之主的他,对远来推销王道的知名仁政学者孟轲先生,根本不假惺惺地和后世的领导人那样,先夸赞对方道德学问如雷贯耳,然后介绍一番具有梁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是开门见山地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究竟对俺们国家有什么好处呀。——你看看,多率直,无利不起早,孟老头如果不是有所图,干吗坐着车周游列国呢?而孟老头的主张如果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日理万机的国王干吗听他瞎白话呢?

这样的领导人,活得真实,他明明白白谈自己和本国的利益,而不是说为了世界人民的团结和解放。

因为喜欢彼梁惠王,便对此“梁惠王”的作品感兴趣,老实说《亭长小武》的开头并不吸引我,随着情节的发展,到了小武初试啼声,侦破了卫家婢女被伤害一案后,故事变得好看起来,也让我一路读了下去。

后来和“梁惠王”的肉身史杰鹏结识,书折腾很久一阵终于付梓后,承蒙他馈赠一本。翻卷油墨飘香的书籍和盯着电脑屏幕看的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其实这位汉代的“神探”破的第一案并未水落石出,其中九曲回肠被小武刻意隐瞒了。小武一出场就扮演了《红楼梦》中那个原是僧人的门子的角色。这个小案子为小武的悲剧预设了基调:在真相为利益让步,公正服膺于权势的时代,小人物走进名利场这个大漩涡,很难逃脱被吞噬的命运。

在豫章县一个不富裕的农家长大的小武无疑是个小人物,没有钱,没有靠山,却有一番拏云心事,不甘心穷乡陋巷度一生,相信王侯将相本无种。为了出人头地,他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也具备出人头地的潜质。他自小拜老吏李顺为师,把《汉律》及其经典判例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一丝的书呆子气,为人机敏沉静而知权变,紧要关头又有孤举一掷的赌性,而且机会又满好,连破疑难案件,接着还被翁主刘丽都垂青。从一个地位卑微的亭长,不两年擢升为银青之贵的郡守、京兆尹,并持天子符节,奉旨做手掌地方官吏生杀大权的皇帝绣衣使者。一个底层精英飞黄腾达所需要一切的条件:宏大的志向、坚韧的性格、出众的才具、难得的机缘,沈武都具有了。天之予武可谓厚矣。

梁惠王最出彩的一笔,是在结尾让沈武尾随太子刘据一起死去,如果让小武活下来,可能会给许多读者一点安慰——普通人总愿意看到和自己一样普通的“平民人杰”有个好结局。但小武活下来会怎样?即使皇帝赦免他,重新起用他,在这个大酱缸里,他只会变得越来越阴毒、功利,如江充那样。

从做吏开始,小武就进了一个永远没有安全感的漩涡。在这个漩涡里,要生存必须时刻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时刻提防明枪暗箭,连睡觉也得睁一只眼睛。要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得不断地揣摩上意,不断地迫害政敌,不断地用别人的血来给自己上保险。可这种行为恰恰是金庸小说中的“七伤拳”,杀人的功夫越高,自伤也越严重。不但是江充、公孙贺这些居官很久的人。小武若能继续在官场上走下去,也只能采取这种饮鸩止渴的自保方法。笔者在拙作《闲看水浒》中有一篇的题目是,《几人是干净的,几人是安全的》。《水浒》中的人物是如此,《亭长小武》中的众人何尝不是这样呢?无论是太子、公主、诸侯王,还是丞相、都尉、郡守,抑或是县令、县丞、亭长这些小官吏。

小武进入了大汉王朝最大的一个名利场。——各大门派都在争夺皇帝屁股下的那个座位。赔率越高的赌博当然更有惊涛骇浪、凶险万分。但也有可能获利更大更快,也更容易血本无归,输掉颈上的脑袋。小武的快速擢升和悲惨结局都是因为他卷进了天下第一大漩涡。

进了这个漩涡,小武没法回头,必须挣扎着在里面沉浮,在里面博命,如险滩上的一叶飞舟,穿过峡谷或在暗礁上撞得粉身碎骨在电光火石中决定。——这是千年帝制社会中小武们的宿命。

应当说,比起贵族和庶人分野明显的周代以及科举制日趋完善的隋唐以后的王朝,汉代选拔干部基本上算不拘一格,技术干部、基层干部比较吃香。从小吏干到三公,并不是件稀奇事,这和汉高祖刘邦开国班底的状况很有关系,从皇帝到功臣大臣,一水的基层官吏出身。后代的唐宋和明清,科举出身的文官队伍治国更强调教化,汉代这样的干部队伍构成,大约更重技术、经验,那么熟悉律例就格外重要了。

汉律确实很精严,几乎穷尽了王朝这个庞大机器运转的各个方面,比起后世靠圣谕或红头文件治国,我们得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早熟而自豪。但是,律法再完备,执法再严明,小人物把这个敲门砖应用得再顺手,都改变不了王朝由皇帝乾纲独断的本质。——这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独裁,皇帝可以踢开外朝,用内廷的亲信来行政,可以赋予绣衣使者以及名义上管理园林的水衡都尉无限的权力。——只要有一个人不受律法的约束,哪怕他是皇帝,这个律法就变成了上司整治下属、官吏整治百姓的工具,是杀人之刀而非护民之盾。因此所有的人希望掌握更大的权力,才能使律法限制自己更弱而整治别人更有力。但只要自己的上面还有人拿着三尺法候在那儿看着你,就活得不踏实。那么只有当了皇帝,基本上可以说三尺法尽为我所用而无人能用三尺法套我,除非采取非常手段——兵变。同一个皇帝老爷所生的儿子,当不当皇帝便是天壤之别。王也罢,侯也罢,封国广也罢、狭也罢,只要当不上皇帝,和草民没什么本质区别,昨日朱紫贵,今日阶下囚。这就是为什么在争皇位这个大漩涡中,无亲情、道德可言。

人治下的律治本质上就是治人,这是小人物被漩涡吞噬的悲剧之源。

在小武身上,我隐约看到许多人的影子。从梁惠王这本书中,我也看到好些王朝的影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