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报朝廷,结果灵帝只对张让斥责一顿并未深究,张让由此对王允恨之入骨,必置他于死地。王允下狱后性命不保,幸亏大将军何进出手相救,王允才没死。王允对何进很感激,他又是党人出身,这样的人对董卓来说应该是比较危险的,但董卓偏偏信任他。

董卓后来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刚开始董卓还在洛阳一带主持军务,长安的大事小事都交给王允处理,王允很有行政才干,各种事情处理得很周全,董卓很满意,更加信任他。但王允跟周毖、伍琼、郑泰、何颙也是一路人,都是潜伏在董卓身边的敌人。董卓到了长安后,何颙、荀攸、华歆等一批士人先后两次发起对董卓的刺杀行动,均以失败告终,何颙在狱中自杀,华歆等人逃亡,荀攸下狱。可是王允一直没暴露,他仍然坚持下来,在最后一刻成功策反了吕布,杀掉了董卓。

从周毖到王允,士人们前仆后继地与董卓战斗,论起来董卓对他们每一个人都不薄,但他们的斗争精神却异常坚定,这是因为董卓进入洛阳后的一系列行为与传统儒家思想和经学文化格格不入,士人们根本无法接受这个残暴的另类,他们誓死也要跟董卓斗,这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即使手无寸铁也可以让千军万马胆寒,因为它的背后有强大的道德、舆论作支撑,董卓遇上这样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

捌 曹操与刘备的早年友谊(1)

以上这两则关于刘备与曹操早年交往的佚事仅见于《汉末英雄记》一书,因而显得很珍贵。尽管有人怀疑其真实性,主要针对的是刘备在董卓之乱前后是否已经与曹操相识。但作为曹操手下的近臣,王粲不大可能无中生有。王粲写曹操有一般史家不具备的优势,他与曹操朝夕相处,很多材料来自于曹操本人,因而这两则记录应该是真实的。

从刘备、曹操早年行迹来看,说他们很早便认识是有可能的。曹操二十岁以前在家乡沛国谯县生活,后入洛阳太学学习,二十岁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济南国相、典军校尉等职,行迹是很清楚的。刘备早年的事迹不如曹操那么清晰,但基本情况也是可查的。

刘备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小曹操五岁。他的祖籍是幽州刺史部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根据《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的记载,刘备是西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的祖父叫刘雄,当过兖州刺史部东郡辖下范县的县令,他的父亲叫刘弘,“仕州郡”,大概在本地当基层公务员。刘备很小的时候父亲刘弘就死了,家道衰落,他的母亲以“贩履织席为业”,成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在那个轻商的时代;他们一家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但是刘备有个好母亲,她对儿子的教育抓得很紧,十五岁那年;母亲让刘备外出求学,与同宗的刘德然、辽西的公孙瓒共同拜涿州本地人卢植为师,卢植是汉末名将,担任过九江郡太守,也是大学者。刘备师出名门,不仅提高了身价,而且结识了公孙瓒等同学,有了这些社会资源,刘备日后才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卢植那里结业后,刘备开始“交结豪侠”,他很有个人魅力,也很讲义气,又是卢大师的学生,因而“年少争附之”,这其中就包括河东郡解县人关羽和涿郡本地人张飞。

转眼到了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刘备二十三岁,他的人生出现了重要转折,这一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的家乡涿郡是重点地区之一,朝廷缺乏必要准备,仓促之间组织几支军队*黄巾军,这些军队分别由皇甫嵩、朱俊等人率领,刘备的老师卢植在担任九江郡太守期间曾经有过*民变的经验,被朝廷任命为左中郎将,负责冀州、幽州方面的军务。刘备率关羽、张飞等人跑去找卢老师效力,被卢植编入一个叫邹靖的校尉手下,校尉是高级军官,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师长,刘备等人军职不详,可能不是太高。在*黄巾军的过程中,刘备立了功,被朝廷任命为中山国安喜县尉,这个职务低于县长或县令,大约相当于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别看它品秩不高,但很能锻炼人,曹操、孙坚、孙权都干过。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在这个职位上干得不顺利,后来发生了“鞭打督邮”事件,他把上级派来的检查组组长给打了,刘备只得弃官而逃。这个时候正赶上何进、袁绍四处募兵,一些投机分子都往洛阳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等人来到了洛阳,被何进编入一个叫毋丘毅的人手下。《汉末英雄记》里关于刘备与曹操在洛阳相识的经历,大约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但是,《三国志》和《汉末英雄记》的记载有些出入。根据《三国志》记载,何进派毋丘毅到扬州刺史部的丹阳郡募兵,刘备等人一同前往,走到下邳国时,遇上黄巾军,在作战中刘备又立了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相当于副县长,又改任高唐县尉,后来升任高唐县长。下密县和高唐县都在山东境内,刘备既没有再去丹阳郡,也没有回到洛阳,而是直接去山东任职了。但据王粲的说法,刘备是跟曹操一块离开洛阳的,到沛国“募召合众”,曹操离开洛阳发生在袁绍弃官远走冀州的同时,如果曹操逃出洛阳的时候带着刘备、关羽、张飞等人,就与《三国志》的说法相矛盾了。    考察曹操的行踪,他逃出洛阳比袁绍还狼狈,根据《三国志》卞皇后的传记记载,他甚至来不及通知家里人一声,夫人卞氏及在洛阳的家人都惊恐不已;据《魏书》、《世语》和《杂记》三本书的记载,曹操逃亡路过成皋县的时候到过老朋友吕伯奢的家,杀了吕家的人;据《世语》记载,曹操逃到*县时被人认出来是通缉犯,结果被抓了起来,幸亏县里的功曹申明大义,认为“世方乱,不宜拘天下雄俊”,劝县令把曹操放了。以上种种记载表明,曹操是只身逃亡的,尤其是关于吕家血案的不同版本也说明,曹操当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否则也不会给后世留下那么多争议了。 。 想看书来

捌 曹操与刘备的早年友谊(2)

刘备没有再回洛阳,曹操逃亡时他不在。同时,各种史料都记载曹操逃亡没带其他人,显然《汉末英雄记》里的记载不真实。《汉末英雄记》虽然不是正史,但也不是传奇小说,它里面记载的大多数史实都是有根据的,因为王粲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汉末英雄记》可以视为“口述历史”。尤其是记录曹操的内容,王粲更不会胡编乱造,关于刘备跟随曹操一块去沛国募兵这条记载如何理解呢?

其实,详细考察一下曹操出逃前后的历史可以看出,这一记载应该也是真实的,只是它的时间不在曹操出逃时,而是更早一些,在何进被杀之前。何进被杀前曹操的职务是典军校尉,这是著名的“西园八校尉”之一,这是一支新军,正在建设之中,曹操担任这个职务首要问题就是募兵,有了兵源后进行编练。同时,袁绍给何进出主意引外兵入京,何进除召董卓等人来洛阳外,还派不少人出去募兵,像张辽、鲍信、张邈、王匡、毋丘毅就是这时候派到各地的。过去一直没有注意被派下去募兵的人里还有曹操,如果分析《汉末英雄记》里的这条记载,可以确定其实曹操也参加了募兵,募兵的地点是他的老家沛国,在这次募兵中,刘备、关羽、张飞等人也参加了。

这是刘备与曹操最早的合作,这时候曹操大概三十四五岁,刘备大概三十岁左右。但是这次合作时间不长,曹操的募兵可能进行得不顺利,也有可能是因为洛阳局势很快发生了变化,曹操又回到了洛阳,总之这次没有募到太多的人马,刘备等人转而被何进派到毌丘毅那里去丹阳郡募兵了。

《汉末英雄记》里的后一条记载,看着像是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因为那时候刘备正周旋在曹操与袁绍之间,但仔细分析又不像,如果曹操对刘备的“密言”发生在“青梅煮酒论

英雄”的许昌,他泄露给袁绍就应该是与曹操决裂改投袁绍之后,但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绍知操有图已之意”了,因为这时袁、曹对决已经开始,这件事天下人都已经知道了,不用刘备再去告密。如果不是这时,刘备能周旋与曹操、袁绍之间的,也唯有董卓之乱前在洛阳时,也就是刘备随曹操到沛国募兵前后,这个时候袁绍权势很大,曹操等人事实上都在听从袁绍的调遣,但曹操又极看不上袁绍的为人,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袁绍的轻视,也许跟刘备聊起过什么,而刘备转眼报告给了袁绍,曹操很后悔,不惜咬烂舌头作为“失言之戒”。如果是这样的话,说明刘备在洛阳那段时间虽然地位并不太高,但却比较活跃,能跟袁绍、曹操这样的重量级人物经常来往,并且与曹操的关系挺密切,曹操可以把一些知心话跟他说。

以后,曹操在陈留郡的已吾起兵,参加了酸枣会盟,一步步壮大实力,当上了兖州牧,成为一路诸侯。刘备等人在高唐县也没有干太长时间,老同学公孙瓒在幽州事业越来越发达,刘备转投公孙瓒,被公孙瓒任命为平原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兖州牧曹操跟徐州牧陶谦爆发了战争,曹操三征徐州,而陶谦是公孙瓒的盟友,公孙瓒派刘备等人援助陶谦,在郯城保卫战中刘备与曹操直接在战场上相见,昔日的战友成为今天的敌人。

陶谦死后刘备接掌了徐州,还没等曹操与他刀兵相见,刘备自己这边先出了事,四处游荡的吕布被曹操打得无路可走,到徐州来投刘备,刘备缺乏警惕收留了吕布,结果吕布与袁术串通趁刘备与袁术交战之机背后下手,把刘备赶出了徐州,尽管后来双方达成了谅解,但刘备与吕布的矛盾依然很深,官渡之战前,曹操下决心解决吕布,刘备投靠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左将军,这是他们第二次合作。

尽管曹操手下不少人劝他杀掉刘备,以免后患,但曹操始终没有动手。刘备在曹操那里一直心存不安,加上他暗中参与了董承谋反事件,干脆一走了之,不久与曹操翻脸,之后转投袁绍。官渡之战后,刘备又转投了刘表,后来发生了赤壁之战,刘备联合孙权打败了曹操,扳回了关键的一局。

纵观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有过合作也有过斗争,他们之间多次发生正面冲突,总是以刘备的失败而告终,刘备还没有实力与曹操过招,他甚至一听说曹操亲自来*他就不战而逃。但是曹操对刘备评价颇高,认为他是一个英雄。曹操这样的评价来自于他对刘备身上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的赞赏,刘备出身低下,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走来,真正应着那句话:“不放弃,不抛弃。”刘备多次陷入险境和低谷,但最后都挺了过来,这种品质是曹操最欣赏的。曹操自己的经历也跟刘备差不多,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但又不断遇到挫折和失败。由于双方类似的经历和性格中某方面的共同之处,曹操对刘备有惺惺相惜之感。

赤壁之战给了刘备以自信,原来无比强大的曹操也是可以战胜的。赤壁之战后,曹操的事业有点走下坡路,而刘备则迅速崛起,两股势头不同的力量终于爆发了一对决,这就是汉中之战。此战由刘备和曹操亲自指挥,曹操这时已经六十多岁,进入了“烈士暮年”,而刘备还不到六十岁。刘备倾其所有务求打赢这场战争,整个益州都被动员起来,结果刘备胜出,曹操的势力退出了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

曹操六十六岁时死的,刘备比曹操多活了三年。他们一生的经历有许多不同,他们的性格也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活跃在同一段历史舞台上,有时互为朋友,有时互为敌手,彼此相当熟悉和了解,都对汉末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玖 酸枣会盟必然失败的原因(1)

《汉末英雄记》把王匡、孔伷、刘岱、桥瑁这些人集中到一块写,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关东联军。董卓专权后,袁绍等人逃出了洛阳,很快便在洛阳以东的冀州、兖州、豫州等地起兵,公开反对董卓,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但是根据正史记载,并没有十八路之多,算起来大概有十一路,他们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郡太守袁绍、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郡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代理奋武将军曹操。

酸枣是东汉兖州刺史部陈留郡的一个县,在今天河南省延津县附近,当时这里临近黄河,处在南北要冲,东距洛阳二百里左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也就在袁绍、袁术、曹操等人逃出洛阳几个月后,刘岱、张邈、张超、鲍信、袁遗、桥瑁等人率领各自人马聚集到这里,设坛盟誓,首先打出*董卓的大旗,袁绍虽然不在酸枣,仍然被大家公推为盟主。

曹操当时没有合法职务,他在张邈的支持下到已吾募兵,得到了五千多人,其核心力量是本族的曹仁、曹洪等,以及与曹家关系密切的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典韦、乐进等人也是这时候加入曹操的。曹操在已吾打造出一支曹家军,日后这支军队不断得到锤炼,成为百炼成钢的一支铁军。《汉末英雄记》里提到的曹纯,也是曹氏宗族成员,他是曹仁的兄弟,是曹操的表弟,日后成为曹军主力“虎豹骑”的指挥官,多次在重大战役中立功。不过,就目前而言,曹操的总体实力还稍逊一筹,加上没有合法职务,在酸枣会盟中的分量还不够,袁绍委任他为代理奋武将军,编在张邈之下,所以在会盟誓词里只提到张邈而没有提到他。

随后,韩馥在邺县,袁绍、王匡在河内郡,孔伷在颍川郡,袁术在南阳郡鲁阳对酸枣会盟给予响应。这几个方面的人马加在一起有十几万,控制地盘自北向南跨越了小半个中国,势头很猛,被称为“关东联军”。董卓当时以洛阳为基地,主力部队多在洛阳与长安之间布防,为对付关东联军,他急忙调集主力迎敌,从河内郡到南阳郡分成三个主战场,分别由牛辅、徐荣、胡珍、吕布等人率领,与关东联军作战。

从势力对比上看关东联军与董卓军齐鼓相当,但关东联军在舆论上受到支持,他们打出*董卓的大旗后,各地官民都给予支持,对他们寄予厚望。可是,势头很猛的联军很快却失败了,大家很快便转入到各自为战的状态,而且互相之间展开了厮杀,反倒把共同的敌人董卓放到了一边没人理了。董卓虽然后来无力保住洛阳而退到了长安,但他退却的原因是复杂的,后方基地不稳、黑山军不断袭扰是主要原因,与关东联军的正面进攻关系不大。

当时京师一带流传的歌谣里有一句叫“河腊丛进”,关于这句话的意思,《汉末英雄记》解释说董卓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关东联军举兵共诛之,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莫肯先进”,在各地停兵数十万,就像乌蜡虫一样,只有声势,却没有力量。

酸枣会盟的失败让曹操十分伤心。就在酸枣期间,曹操看到大家每天只知道喝酒,不思进取,他十分生气,有一次他当着大家的面说:“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窍为诸君耻之!”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但张邈等人仍然不以为然。后来,曹操写了一首题为《嵩里行》的诗,诗中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