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在日本时,恰逢“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梅兰芳派人跟剧场交涉,提出5月7日“国耻纪念日”这天停演,剧场因票已售出而苦求,最后以撤去“日支亲善”牌子而达成谅解。这是梅兰芳鲜明爱国立场在关键时刻的第一次显露。
2,再赴日本,家喻户晓
1923年,日本地震,梅兰芳发起义演,将全部收入一万多银元捐给日本红十字会,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友谊。1924年,日本剧场盛邀梅兰芳再度赴日演出。梅兰芳到日本后,对新闻界发表谈话,表达对受地震灾难的日本人民的问候与同情。演出按日本习惯中日双方都有剧目登台,日本报刊盛赞梅兰芳,而对本国演员大加讥讽,使他们受尽委屈。梅兰芳此次在日本演出21场,拍摄戏曲影片三部,录制唱片五张。梅兰芳的名字从此在日本家喻户晓,改变了以日语拼法读中国人名的习惯,而用北京语音正确称读。
3,三赴日本,完成使命
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请梅兰芳率中国京剧团访日演出,梅兰芳虽接受任务,心中却不情愿,周总理做他的思想工作,指出过去侵略中国的是日本反动军阀,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都是战争受害者,这次访日演出,为的是沟通情感,促进恢复两国邦交,以利新中国的经济发展。
梅兰芳到达日本后,在东京、福冈、八幡、大阪、奈良、京都、神户、冈山、广岛、爱知、歧阜、名古屋等多处演出,无不受到日本人民热烈欢迎。在福冈,人们成群结伙从三百多里外赶来看戏,在八幡,排队购票的队伍长达一公里。为表达对广岛原子弹受害者的慰问,梅兰芳在日本国际剧场举办两场义演,观众过万,其中二千多人没有座位,站着看完全部演出。日本作家小谷说,过去别人看悲剧流泪,我总发笑,但梅兰芳的演出让我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事物,我竟感动得流泪了。
确实,梅兰芳是一个以美感动着世界的人。
梅兰芳此次在日本演出期间,日本、台湾敌对分子几次闹事,散传单说“抗日的梅兰芳为何来到日本?”甚至在花束里藏了炸弹。梅兰芳临危不惧,显示了大美大勇的崇高风度。日本报纸称赞说,“撼山易,撼梅兰芳难!”如潮如海的人民保护着梅兰芳,当帝国饭店的酒会灯光突然熄灭时,一些日本友人立即以身护卫。周总理高度评价说,“此次访日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艺术打开了日本人民的心扉,搭起了中日人民友好的新桥梁。”
用美战胜了恶,这正是梅兰芳的伟大之处。
4,访美演出,赢得盛誉
梅兰芳早就有访美演出的念头,有两位美国驻华公使也曾提出这项建议。鉴于北洋政府不热心,梅兰芳决定以民间途径联系。1926年,由中美学者组成的“华美协进社”出面邀请梅兰芳访美。当时许多美国人只知唐人街中国餐馆,而说到中国戏剧之类,不但茫然无知,而且感到发笑,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是吸鸦片烟和聚赌。
访美演出,资金自筹,三年过去,旅资无着。友人为梅兰芳在北京上海发起募捐,得十万元。但美国消息说,正值经济危机,赴美还得多带钱,如果演出不成功,连回头的路费也没有。众人犹豫,梅兰芳说,必须冒这个险,要相信世界能欣赏中国的艺术!朋友们再筹资五万元给梅兰芳备用。这次访美演出,真有着悲壮的意味。
当时美国处于世界经济大危机风暴中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猛增。这对梅兰芳来说,好比迎面一阵寒气,更添如履薄冰的心情。适逢华盛顿有一个招待会,出席者五百人,皆为政府成员、各国大使、社会名流,梅兰芳不辞辛苦赶去演出,让五百人看得津津有味,这是美国人第一次看到中国戏曲艺术。总统胡佛听说后,让外交部传告,要挽留梅兰芳在华盛顿演出两天,这是梅兰芳访美所得到的第一个好反映。因有合同在身,梅兰芳不能在华盛顿停留,遂表示歉意。
首场公演在纸醉金迷的纽约。演出之前,一言九鼎的《纽约时报》喝倒彩。情况并不乐观。但梅兰芳的艺术征服了美国观众,“绣幕落下,疯狂鼓掌,人声嘈杂,戏院顿时变成了棒球场。曲终灯亮,为时已是深夜,但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他们赖着不走,同时没命地鼓掌”。
美报评论员惊讶京剧与希腊古剧、莎士比亚戏剧十分相似。“相比之下,我们的表演似乎没有传统,根本没有根基,缺少想象力。”
于是,梅兰芳轰动了美国,将抵旧金山时,市长正在开会,立即休会,与警察局长、商会会长、各界代表前往迎接,沿途群众夹道欢迎。盛誉之下,梅兰芳与卓别林会见,许多教授、学者邀请梅兰芳参加茶话会,大学校长请他参观学校图书馆,博物院请他参观收藏,多家电影公司请梅兰芳参观。洛杉矶波摩那学院、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梅兰芳文学博士衔。这一切标志着梅兰芳的美国之行为中国戏曲、为祖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梅兰芳访美演出,历时半年,先后访问了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等城市,演出七十多场,与美国文化界频繁交流,成为1930年美国“戏剧季”的高峰,也是多年以来美国“戏剧季”的最高峰。
5,访苏演出,收获巨大
梅兰芳原有访欧、顺访苏联的打算,苏方获此信息后,即正式发出邀请,并成立了“招待梅兰芳委员会”,成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戏剧界著名人士与相关政界要员。演出戏票预售一空。梅兰芳到达莫斯科次日就敬谒列宁墓。在莫斯科演出六场,在列宁格勒演出八场,掌声如潮,经久不息。临别演出在“莫斯科大剧院”,政治局多数委员和高尔基等众多文化名人观看了演出,最后谢幕达十八次之多。莫斯科成了梅兰芳的世界,许多人从早到晚守在剧场门口要看梅兰芳,小孩看到中国人就追着喊“梅兰芳!”
梅兰芳在苏联一个半月,演出之余,参观工厂、戏剧学校、电影学院、苏联戏剧艺术展,观看歌剧、话剧、芭蕾舞著名作品演出十六场。爱森斯坦邀请梅兰芳拍摄《虹霓关》“对枪”一节,拍了五个多小时,梅兰芳坚持着到达极限的体力,并且动员大家配合到底,“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来处理”的导演构思遂得以完成,此片后来被称为“伟大的爱森斯坦拍摄的伟大的梅兰芳”。
梅兰芳先后拜访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梅耶荷德、丹钦科等苏联大戏剧家,交流切磋。在莫斯科与列宁格勒两地的艺术俱乐部,梅兰芳作中国戏曲的学术报告,边讲、边示范,人们惊叹梅兰芳是“戏剧大师中的大师”。德国布莱希特恰好在场,后来写道:“除了一两个喜剧演员,西方有哪位演员比得上梅兰芳,身着日常服装,在挤满专家和评论家的普通客厅里,不用化妆,不用灯光,当众示范自己舞台艺术的各种要素而能如此引人入胜?”第二年,布莱希特就写出《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等重要论文,说他“多年来所朦胧追求而尚未达到的,在梅兰芳已经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在当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声名卓著(称为“戏剧性的戏剧”),布莱希特正在摸索和形成自己的戏剧体系(称为“史诗性的戏剧”),而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戏曲(称为“写意性的戏剧”),比起它们,是古老、独特而成熟的,也是毫不逊色的,这不能不是中国文化的骄傲。梅兰芳传播中国戏曲艺术到海外的伟大功劳由此可见。
梅兰芳结束访苏,即赴波兰、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等地进行戏剧考察,后经埃及、印度抵香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