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波浪、哗啦啦
儿童绘本是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我多么希望彻之能在开心的时候把他的体验告诉我啊!因此,在散步游玩的时候,碰到彻之感兴趣的东西,我就用语言来向彻之表述。
从保育园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有户人家种的秋樱花(又名大波斯菊)妩媚可人,就停住对两个儿子说:“秋天到了。秋樱花真美啊!”正教着这是秋樱花的时候,偶尔养花的人家会闻声出来,剪几枝花送给我们。回家后插入花瓶,继续跟彻之唠叨:“秋樱花真美啊!”
如此这般,用语言来表述花事,通过语言的形式映入其脑中,只要他能记着人家剪下秋樱花送给我们,带回家后装饰这件事就好了。
尽管彻之当场对秋樱花漠不关心,装作什么都无所谓的样子,之后却在喃喃自语中不时冒出曾经教他的语言,我这才知道原来他听进去了,听得还挺认真。
刚进小学那年,我们去福冈的海边散步,彻之在沙滩上写起了数字,潮水袭来,一下子把他写的“8”冲剧得无影无踪。他吓得后退了几步,随后发现这现象挺有趣的,于是兴致盎然地继续玩下去。写了“8”让海浪冲走,冲了又与,写了又冲,如是者屡。由于这个游戏恰好饱含了彻之喜欢的三样东西——水、沙子、数字,因此他欢呼雀跃,目光炯炯,玩得不亦乐乎。
每次波浪冲走数字的时候,我就向他讲述:“向着‘8’,波浪哗啦啦地来啦,‘8’没有啦!”彻之也一边跟着喊“8,波浪,哗啦啦”,一边咯咯地笑。
那天晚上,我们钻入被窝进行例行聊天时,彻之重复了多遍“8,波浪,哗啦啦”(几乎都是自言自语)。
(经历过的事情能以语言的形式映入脑中,这也算一个进步吧。)
从彻之还不能理解语言含义的幼儿时期开始,我在睡前总会把当天经历的事情像讲故事一样说给他听。就像事后海边的情景浮现在脑际,“8,波浪,哗啦啦”脱口而出一样,如果彻之能把经历的事情以语言的形式存入记忆的抽屉里,那么以后他就会以语言的形式把这段经历提取出来吧。
*一起写插图日记
从彻之进小学时开始,我就用二者选一的形式提问,让他回答,引导他回忆当天经历的事情。晚上钻入被窝,夜色阑珊,万籁俱寂,大家身心放松,正是静下心来慢慢谈话的最好时候。
倘若只问“今天做了些什么事”,则过于笼统,他无从回答。于是我循序渐进,逐步提问。
1问:今天受老师表扬了?批评了?
答:受表扬了。
2问:算术题会了吗?
答:会了。
3问:在黑板上写了算术(的答案)了吗?
答:写了。
如此顺藤摸瓜,我理清了这件事:今天在学校解答了算术题,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受老师表扬了。
为了晚上在家里能顺利地进行对话,我事先去老师、同学那里打听彻之在校的情况,了解其整天的活动内容。在掌握一个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运用二者选一的形式渐次提问(何时?何地?谁?做了什么?怎样做?),这样,彻之就会回答得很好。
然后,我把回答的内容连接成短文, 让他背诵。这种练习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只要询问当天发生的事情,彻之就会用简单的语言把经历写下来(当然还需要以二者选一的形式引导他逐步回答)。
比如:“今天,小留里和小望来玩了。一起听录音机,一起吃午饭。没有做功课。结束。”
这是他小学五年级写的短文。
以他的暑假作业为契机,我开始尝试每天让彻之写上几行短文,配上图画,做成独特的插图日记。
原口老师也尝试用插图日记的形式,让彻之练习把经历的事情写成文章。首先,以二选一式逐一提问,把每个答案写成一行兔子,句中嵌入助词,使其完整。然后,让他把每个兔子抄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将这些小纸条按一天活动的顺序排列。最后,让他誊写在日记本上,形成日记。
小学五年级某天的日记:
今天老师和小彻一起骑着自行车去了佐贺大学。
在农学系和教育系的二号馆、三号馆进行了卫生间探查活动。
在第二生协的自动售货机那里【译者注:省力内容为“购买了鸡蛋挂面”。】,吃了咖喱味的鸡蛋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