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著名的古代历史人物 > 第98章 扬索别斯基 波兰之狮与基督教的救星(第1页)

第98章 扬索别斯基 波兰之狮与基督教的救星(第1页)

一、早年游历

1629年8月17日,扬·索别斯基(一译约翰·索别斯基[1]、扬·索比斯基[5]、约翰三世·萨比斯基[6])生于加里西亚的利沃夫附近的奥列斯科。他母亲的祖父是波兰王室大指挥官斯坦尼斯瓦夫·若乌凯夫斯基,他的父亲雅科夫·索别斯基通过婚姻继承了克拉科夫的若乌凯夫城堡。[3]

索别斯基从小在克拉科夫受过良好教育。1646年至1648年,索别斯基和哥哥马雷克进行了一次全欧洲的旅行,二人用2年时间周游法国、尼德兰和英格兰,扩展了视野,并熟悉了西欧及其文化。

二、反复波瑞

当索别斯基于1648年返回波兰时,正值哥萨克人博赫丹·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起义如火如荼之际。索别斯基立即投入战斗,为波兰国王扬·卡齐米日效力,参与镇压这场大规模的叛乱。1651年7月1日,索别斯基见证了波兰在别列斯捷奇科的大捷,此役中波兰军队重创赫梅利尼茨基及其鞑靼盟军,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然而,不久之后,索别斯基的哥哥马雷克在1652年被克里米亚汗国的鞑靼人俘获并处死,这对他个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655年,波兰与瑞典之间的第一次北方战争爆发,史称“大洪水时代”。瑞典国王卡尔十世·古斯塔夫率领大军入侵波兰,迅速占领了大片领土,波兰国王扬·卡齐米日被迫流亡。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作为波兰主要将领的索别斯基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他选择投降瑞典。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认为他是背叛了祖国。然而,索别斯基的动机可能更为复杂,他可能是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暂时投靠瑞典可以更好地保护波兰的利益,或者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在未来合适的时机重新对抗瑞典。

1657年,形势发生了变化。索别斯基再次变换阵营,加入了波兰名将斯特凡·恰尔涅茨基的行列,共同抵抗瑞典的侵略。在恰尔涅茨基的领导下,索别斯基在把瑞典人从波兰中部省份赶走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指挥的几次关键战役,如1657年的巴尔战役和1658年的热舒夫战役,都取得了显着的胜利,逐步恢复了波兰的领土控制。

在此期间,索别斯基还在乌克兰领导了针对叛乱的哥萨克人和鞑靼人的其他军事行动。这些行动不仅巩固了波兰在乌克兰的统治,也进一步提升了索别斯基的军事声誉。1658年至1666年的俄波战争中,索别斯基继续担任重要角色,多次率军与俄军交战,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其中最着名的是1667年在波德哈伊策附近的大胜,这场战役不仅展示了索别斯基卓越的指挥才能,也为波兰争取到了有利的谈判条件。

当耶日·卢博米尔斯基反叛扬·卡齐米日时,索别斯基坚定地站在了国王一边。这种忠诚得到了国王的高度认可,索别斯基的职位迅速提升。1665年,他被任命为陆军指挥官和大元帅,成为波兰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三、争位与作战

1665年,扬·索别斯基与法国女子玛丽·卡西米尔·路易丝·德·拉格朗热·达尔基安结婚。玛丽·卡西米尔是一位聪明且野心勃勃的女性,她积极策划使索别斯基成为波兰国王,但未能成功。随后,索别斯基转而接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贿赂,支持法国候选人孔代亲王竞选波兰王位。尽管法国人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波兰贵族在1669年6月19日选举米哈乌·克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为新国王。

米哈乌当选后,索别斯基立即开始策划反对新国王。1670年,他的阴谋败露,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拒绝承认法国卷入了这场阴谋。尽管如此,索别斯基并没有放弃。1672年,他继续活动,企图促使维希尼奥维茨基退位,因为他认为维希尼奥维茨基性格懦弱,无法有效治理国家。由于索别斯基经常在前线作战,玛丽·卡西米尔多次返回法国,两人之间的通信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1672年,大约25万的奥斯曼帝国军队(以下简称土军)入侵波兰波多利亚省,迅速占领了卡缅涅茨要塞。面对这一严重威胁,索别斯基迅速集结所有可用部队,前往抵抗土军。然而,就在他奋力抵抗侵略者的时候,维希尼奥维茨基却于1672年10月18日签署了“臭名昭着”的《布恰奇条约》(TreatyofBuczacz)。根据该条约,波兰割让了波多利亚,并将波属乌克兰置于奥斯曼帝国的“保护下独立”。这一条约极大地损害了波兰的国家利益,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不满。

索别斯基对《布恰奇条约》极为愤怒,他不顾条约的规定,继续抗击侵略者。1673年初,尽管在军队人数上处于明显劣势,索别斯基在短短10天内连续四次击败土军,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这些胜利不仅提振了波兰军队的士气,也得到了波兰人民的广泛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年11月11日,索别斯基率领约4万军队在德涅斯特河畔的霍奇姆(又称霍京)与侯赛因帕夏指挥的3。5万土军展开激战。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索别斯基的军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运用。最终,波兰军队大败土军,几乎全歼对方,并成功攻占了霍奇姆要塞。这一胜利不仅迫使土军撤出波兰国境,也极大地提升了索别斯基的威望和声望。

四、加冕与胜利

在霍奇姆战役的前一天,即1673年11月10日,波兰国王米哈乌·克雷布特·维希尼奥维茨基在利沃夫突然去世,导致波兰王位空缺。得知这一消息后,索别斯基立即终止了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迅速赶回华沙。为了确保自己能够顺利当选,索别斯基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他派遣6000名士兵包围议会,以确保选举过程不会受到干扰。在妻子玛丽·卡西米尔的积极活动和支持下,索别斯基于1674年5月21日成功被选为波兰国王,称扬三世·索别斯基。

索别斯基的登基标志着他政治生涯的一个新阶段。然而,新的挑战很快接踵而至。1675年,16万奥斯曼及鞑靼联军重新发动进攻,占领了波多利亚。面对这一严峻的局势,索别斯基不得不在国内外多重压力下采取行动。尽管国内贵族之间的不和给他的统治带来了诸多障碍,索别斯基依然坚定地领导波兰军队抵抗侵略者。同年年底,他在利沃夫成功击败了土军,取得了重要的军事胜利,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1676年2月2日,索别斯基在克拉科夫正式加冕,成为波兰国王及立陶宛大公。加冕仪式结束后,他立即返回乌克兰,继续指挥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10月,索别斯基面临了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他率领1。5万名士兵和60门火炮,在茹拉夫诺的营地迎战由易卜拉欣帕夏指挥的15万土军。尽管在兵力上处于明显的劣势,索别斯基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意志,成功顶住了土军长达3周的猛烈攻击。在这段时间里,波军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和高超的防御技巧。

尽管索别斯基的军队成功抵御了土军的多次突击,但由于兵力悬殊,波军也无法完全驱逐土军。在这种情况下,索别斯基决定采取外交手段,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经过艰苦的谈判,索别斯基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换来了相对有利的和谈条件。10月27日,双方达成了《茹拉夫诺和约》。根据该和约,奥斯曼帝国同意撤出大部分乌克兰地区,除了右岸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外,波兰重新获得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乌克兰土地,而且无需向奥斯曼帝国进献“年贡”。

五、维也纳大捷

1683年,奥斯曼帝国大维齐尔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指挥一支号称15万人的庞大军队向维也纳进军,意在征服中欧。7月17日,土军开始围攻维也纳,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一世被迫出逃至帕绍。维也纳城内,由恩斯特·吕迪格·冯伯爵指挥的1。5万奥地利驻军坚决抵抗,拒绝了奥斯曼人的招降,坚守着这座关键的堡垒。

在这一危急时刻,波兰国王扬三世·索别斯基响应了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一世的号召,决定率领波兰军队前去解救维也纳。索别斯基即位之初,曾采取亲法政策,与法国缔结了《贾瓦拉夫密约》,企图利用法国和瑞典的支持从霍亨索伦家族手中重新获得普鲁士公国的领土,但未能如愿。受挫后,索别斯基转向与路易十四的劲敌——哈布斯堡家族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结盟。1683年3月31日,两国签订了《华沙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的首都(维也纳或克拉科夫)被围,缔约一方有义务使用一切力量和手段援助另一方。

接到教皇的号召后,索别斯基迅速行动。他立即组织了一支2。7万人的波兰军队,于15天内行军220英里,抵达维也纳附近。在此过程中,他还与其他德意志和东欧地区的援军会合,最终组成了7万余人的联军,由索别斯基担任总指挥。9月12日清晨,索别斯基将联军布成弧线形阵线,准备对土军发动进攻。他本人亲率波兰军队组成右翼,准备发动决定性的冲击。

当天上午,联军开始对土军发动进攻。索别斯基的战术安排非常巧妙,他利用地形优势,悄悄登上维也纳西边的卡伦贝格高地,居高临下,俯瞰战场。战斗一开始,联军便展开了猛烈的攻势,逐渐取得优势。到了下午4点,联军已经明显占据了上风。索别斯基见时机成熟,立即集结了近2万骑兵,其中包括3000名着名的波兰翼骑兵,发起了决定性的冲击。波兰翼骑兵以其独特的装备和战术,迅速冲散了土军的队形,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与此同时,维也纳守军也趁机杀出,卷入混战,进一步加剧了土军的混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战役持续到傍晚,最终以奥斯曼帝国的彻底失败告终。联军在这场战斗中伤亡4500人,而奥斯曼人则死伤1。5万人,被俘5000人。维也纳之战不仅解救了这座城市,还彻底终结了奥斯曼帝国对西欧的入侵,扞卫了基督教世界的安全。

战后,恩斯特·吕迪格·冯伯爵兴高采烈地拥抱和亲吻了索别斯基,称其为“大救星”。索别斯基用波兰语谦恭地回答道:“Venimus。Vidimus。Deusvicit。”(大意为“我们来到,我们看到,胜利属于上帝”)。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的谦逊,也表达了对上帝的感激之情。

维也纳之战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更是政治和精神上的巨大胜利。索别斯基的领导作用被广泛赞誉,他被誉为“基督教的救星”,成为波兰人民心中的英雄。这场胜利不仅阻止了奥斯曼帝国对欧洲的进一步侵略,还极大地提升了波兰的国际地位,增强了波兰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1983年,波兰在政治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举行了“维也纳大捷”300周年的全国性纪念活动,以重振民族精神。

六、晚年混乱

尽管索别斯基在维也纳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他的晚年却充满了混乱和挫折。维也纳战后的几年里,索别斯基试图进一步扩大波兰的领土,特别是将巴尔干地区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将波兰的领土延伸到黑海沿岸。然而,这些军事行动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1684年至1691年间,索别斯基多次进攻摩尔多瓦,但收效甚微。在最后一次进攻中,他甚至险些被俘,这不仅暴露了波兰军队的局限性,也反映了索别斯基在军事策略上的某些不足。

索别斯基的军事行动常常受到波兰贵族和议会的牵制。波兰的贵族制度使得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贵族们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这种内部的分裂和矛盾,严重影响了索别斯基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政策。此外,他与哈布斯堡家族的关系也逐渐恶化,这进一步削弱了波兰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波兰的传统劲敌俄罗斯表示愿意加入反对奥斯曼帝国的“神圣同盟”。在巨大的军事压力下,索别斯基不得不与俄罗斯达成“永久和约”。根据1686年的《永久和约》,波兰确认了1667年《安德鲁索沃停战协定》中规定的领土变更,被迫永久放弃基辅和对俄罗斯的领土要求,并保证波境内东正教徒的信仰自由。尽管这一和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波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并未得到波兰议会的正式批准,这使得和约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变得复杂。

在国内事务方面,索别斯基努力提高国王的地位,但波兰的贵族们依然相互争吵,政治局势异常动荡。索别斯基的长子雅各布为了继承王位而犯上作乱,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不稳定。这种内部的混乱和外部的压力,使波兰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索别斯基的健康状况也在这一时期持续恶化。长期的军事征战和政治斗争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身心负担。1696年6月17日,索别斯基因心脏病在维拉努夫宫逝世,享年66岁。他的去世标志着波兰立陶宛联邦一个时代的结束。1697年,萨克森选帝侯“强者”奥古斯特成功当选波兰国王,称奥古斯特二世,进一步改变了波兰的政治格局。

索别斯基家族在这一变局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索别斯基的长子雅各布因争夺王位失败,家族成员被流放,财产被没收,一无所有。索别斯基的女儿不得不嫁给同样遭受厄运的斯图亚特家族,这一联姻象征着两个没落贵族家庭的联合,也反映了索别斯基家族在政治上的彻底失败。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cwzw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