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那些人那些事免费阅读 > 第84部分(第2页)

第84部分(第2页)

建安初年,中国在激烈的动荡之后,大浪淘沙,剩下了有限的几位霸主,就像小组赛出线的佼佼者,站在了争霸擂台上,开始了更为激烈更高水平的强强对抗。黄河以北,袁绍以冀州为中心,公孙瓒以幽州为中心,二者都极力辐射自己的势力;黄河以南,曹操几乎占有了整个中原,俨然成为天下核心;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占据江东,二人雄峙江南;士燮独占交州,刘璋固守益州,马腾与韩遂分割西北,虽然偏远,但他们也都是“我的地盘我做主”。诸强当中,只有曹操算得上是合法的。其实皇帝才是合法的,但是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都城就在曹操地盘内的许都。曹操可以把自己的意志以皇帝诏书的形式布告天下。数年前,早在小组赛期间,袁术这个愣头青就大张旗鼓地做皇帝,做“决赛”时才能做的事情,结果成为天下公敌,群起而攻之,很快兵败身死。强强对抗赛,选手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才不像袁术那么傻呢!所以,他们虽然都在各自地盘上做着土皇帝,但是都与许都保持着联系。年初计划,年终总结,检举揭发,倡议表决,节日祝贺……这一些都要与朝廷进行书信往来的。写封信,就能获得国家认证,多合算啊。而曹操控制下的许都,也乐意给诸强传达一些文书,这样就能表明对他们的操控。可是,没有人喜欢说是与曹操保持联系,而都是说与北方进行书信往来。

北方给江东的书信,都要先经张昭的手,因为张昭是孙策的长史。相国﹑丞相、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一人,相当于秘书长。198年,曹操为了安抚孙策,上表奏准任命他为讨逆将军,而孙策则把讨逆将军府里最重要的唯一的长史职位给了张昭。长史,是讨逆将军有权任命的最高级别文官了。

孙策远远地看到张昭走来,刚想上前亲亲热热地打个招呼,但是张昭却向他这里看一眼,做贼似的绕道走开了。

二人关系为何如此生分?不,二人亲近得很。按照那时的礼教,大户人家的内眷是不会随便见人的,但是张昭却是可以去孙策家里拜见吴夫人的。升堂拜母,对孙策来说,除了张昭,只有周瑜能够拥有这一特权了。孙策不仅把政务都交给长史张昭,还任命张昭为抚军中郎将,这是讨逆将军能有权任命的最高军职了,这样,孙策又把军事都交了给张昭。文的,武的,都交给了张昭,孙策就放心地东征西讨去了。孙策打地盘,张昭管地盘,这是江东孙吴集团创业时期的典型军政模式。孙策只要见到张昭,就一定会按照对待老师的礼节行事。

既然如此亲近,那张昭见到孙策,为何还要绕道而走?

“哈哈,肯定是北方来的书信里,又把我们做的好事都归到张公身上了,”孙策拍手大笑,“北方人,只认得张公一人啊!”

为了不激怒曹操,孙策也做了一些表示愿意归顺朝廷的事情,例如接受朝廷征召,加入到讨伐袁术的阵营里去。要知道,孙吴集团从第一代孙坚开始就是隶属于袁术的,而且孙策起兵讨伐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刘繇,就是奉袁术之命。现在孙策与袁术决裂,坚决拥护以曹操为首的中央政权,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啊。但是,孙策放下屠刀,张昭成佛了。北方人都说是张昭让江东走上了正道,在书信里对他大加赞美,而真正的决策者孙策,却几乎不被北方人提起。

工作是谁干的姑且不说,出了成绩肯定是领导的,这点道理都不懂,张昭岂不白活了四十多年!再说,人家孙策确实是个青年才俊,从一千多士兵和几十匹战马起家,现在平定了江东,可谓能干得很呢。但北方人偏偏把功劳都归到张昭身上!

所以,一收到北方的书信,张昭就头疼不已。北方人慷慨地把所有赞美之辞都给了张昭,对孙策却吝啬得一句肯定的话都没有。这……这……这就没有实事求是嘛。再说,孙策才二十岁出头,一个大帅哥,正是要面子的时候呢!

张昭拍拍头,不知怎么办才好。把信的内容原原本本汇报吧,年轻人面子上就过不去;隐瞒不报吧,不符合长史的工作原则。真是让人头疼的表扬信啊!

于是每逢收到北方人的书信,只要遇上孙策,张昭就只能绕着走。

这一次,孙策快走几步,把张昭喊住,说:“张公,把北方人的书信拿出来我们都欣赏一下嘛!”

张昭面红耳赤,嗫嚅不能言。

孙策开心地说:“过去管仲做齐国国相,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可最后齐桓公却成了霸主之宗。现在你有贤能,我能任用你,你的功名难道不也在我身上吗?”

管仲被后世史家称为“春秋第一相”。有人向齐桓公汇报,齐桓公不表态,说是应该先请示管仲如何表态,又有人向齐桓公汇报,他又不表态,又说应该先请示管仲如何表态。左右看不下去了,说:“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你这个国君做得也太容易了!”齐桓公说:“我未得到仲父的时候,做什么都难,现在已经得到仲父,又还有什么事情不是容易的呢!”伯仲叔季本是兄弟间的排行,仲父就是亚父,本来是齐桓公送给管仲的称呼,现在孙策拿来给了张昭。孙策十七岁那年就死了父亲,没有做啃老族的资格,他不甘心,就奉张昭为仲父,可着劲地“啃”他。

张昭太有“啃”头了:

年龄上:孙策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在最喜欢论资排辈的中国人心目中,他是很难得到尊重的,可是张昭却已年届不惑,算得上是大叔了;

地理上:北方人占领中原,中原被视为天下中心,所以北方人对江东人的优越感是很强的,但是张昭是彭城(徐州)人,就容易获得北方人的认同;

名望上:孙吴集团武力崛起,孙策与其绝大部分手下,在北方人眼里都是赳赳武夫,而张昭少年时就以好学出名,拜师学习《春秋》,博览众书,而且他还是一个书法家,擅长写隶书,与赵昱、王朗等名人交往密切,曾经与王朗辩论为旧君避讳的事,占尽上风,虽然这在后人看来是一个无聊透顶的话题,但是当时他却因此而名动天下;

才能上:孙策的部下,除了周瑜文武兼备之外,其他大都作战是好手,管理是菜鸟,但是张昭却能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对于孙策来说,他不怎么缺少武将,但是缺少能够治国牧民的“大管家”,而张昭,就是最称职的管家。

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多了,这个角色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转移到这人身上。虽然张昭收到北方的表扬信后感到头疼,但是天长日久不禁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啊,江东是不能没有我的。甚至,他还会以为没有他就没有孙吴集团。何况,孙策在第一次见到他时说的话犹然在耳:“我正有志于天下,很重视士人贤者,我可千万不能忽视你!”士为知己者死,本来就是中国士人的基本性格。竭虑尽智,报效孙家,回报孙策的知遇之恩,于是成了张昭的人生理想。而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要多多教训孙策这个年轻人。认真的张昭认为自己的人生经验正是给孙策最好的礼物。

张昭在孙策面前的心理优势还源于他的一次坐牢经历。陶谦年轻时就被徐州刺史征辟为孝廉(后备干部),但是他不应聘。也许是他认为天下即将大乱,做官无用武之地,也许他是在玩以退为进的作秀,无论如何,他这一拒绝征辟,让他的名声更大了。后来陶谦做了徐州牧,为了验证自己的号召力,就征辟张昭,但是张昭没理睬他,陶谦生气了,就把他关进了监狱。幸亏赵昱等一班朋友上下打点,总算是把他捞了出来。曹操两次征讨徐州,所到之处无不屠城。张昭明白自己的学识在杀戮面前起不了一点作用,就到江东避难来了。

“我能为你们孙家效力,是对你们的恩赐。”张昭必然这样想,毕竟他曾是拒绝征辟的牛人。孙策虽然未必认为张昭给了他什么恩赐,但是年轻的他确实需要张昭的教导,另外有袁术余孽之嫌的孙吴集团,也需要张昭这样的正派人物来重塑形象。因此,孙策把张昭当作师友来对待。

我们尊重老师,但是我们的目标却是毕业。一个人,能否一辈子都生活在老师的教导里?孙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在二十六岁那年就死了。200年4月,孙策被仇人的门客刺杀,留下了三个亲弟弟:十九岁的孙权,十七岁的孙翊,年龄不详但是肯定未成年的孙匡。

孙策临终时意识到自己的离开给孙家乃至江东带来的空白,这个壮志未酬的年轻人,当然要把未完成的基业交给弟弟。孙匡尚幼,江东的权力接力棒只会传到孙权或者孙翊手中。

“当然是老三啊!大家没发现老三与老大同样英武吗?”张昭这样回答大家的咨询。张昭是孙策最信任的人,选择继承人这么重要的问题,孙策必然会与张昭商量的。说不定,孙策还会按照张昭的意见来做。张昭说是老三,那就肯定是老三了。大家都佩服张昭的眼力,看,老二在哥哥的病床前哭哭啼啼,这么软弱的一个人能肩负得起江东的基业吗?

看着张昭,大家无比崇拜:怪不得北方人只服他呢!

危险的责任感——

一定要相信,垂死之人肯定能听得到死亡的召唤。在感觉到死亡来临之时,孙策下令把以张昭为首的官员找来,开始宣布遗言。

“中原正处于战乱当中,我们凭借吴越之众、江水之险,足以坐观天下成败。你们一定要好好地辅佐我的弟弟!”

孙策的话,大家明白。曹操虽然占据了中原,但是日子并不好过,因为黄河以北的袁绍正磨刀霍霍,准备杀向中原,袁曹死拼,吴越之地就能赢得发展机会。孙策说的坐观天下成败,也非妄言。但是,这里面有个前提,大家辅佐的必须是孙翊而不能是孙权。张昭就是这样认为的。张昭的确有影响力,他这么认为,似乎整个江东就这么认为了。

孙策把讨虏将军的印绶拿过来,看着站在床前的孙权和孙翊。孙权此刻正抬起袖子抹眼泪,抽抽搭搭的,看到弟弟这么难过,孙策痛苦得简直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