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魏卷 > 第73部分(第2页)

第73部分(第2页)

千百年来,人们纷纷探讨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⒈可“疾”

曹真走子午道伐蜀,一个月才走了子午谷的一半,那是因为时值八月,正是秋雨连绵的日子。可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早春,天旱无雨。要是老天下雨,马谡镇守街亭,也不至于在山上被断了汲水之道导致军队溃散。所以,不用担心子午道难行的问题,何况魏延久镇汉中,肯定是对秦岭道路进行了周密侦察,否则他也不会如此执著于子午谷奇谋了。熟悉地形的魏延,完全能够在十天内走完六百多里路,像天兵天将一样出现在关中。

⒉可“突”

穿越秦岭,从汉中到关中,一共有五条道:子午道以西是骆谷道,骆谷道以西是褒斜道,褒斜道以西是散关道,子午道以东还有一条库谷道。(见193页《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示意图》)这五条道路中——子午道口距离长安最近,地形险要,敌人疏于防备(魏延作为汉中守将,肯定对此了如指掌),有利于进行突然袭击;褒斜谷相对平坦,适合大军调动,有利于迅速增援。子午谷奇谋,是攻取长安的最能收到奇效也最能降低风险的最佳方案。

⒊可“袭”

有人担心长安防备严密,很可能在子午道中有伏兵或者关卡。库谷道、子午道、骆谷道、褒斜道、褒斜道,魏军要防守哪条道呢?魏军要把兵撒满整个秦岭吗?刘备死后,曹魏就把偏僻的蜀中当作空气了,秦岭一线,“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诸葛亮蓦地兴兵,“朝野恐惧”,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带有极大的隐蔽性和突然性,魏国无论在军事上、物资上,甚至在精神上连一点准备都没有,怎么可能在崇山峻岭的狭长山谷中留有守军呢?

⒋可“破”

长安守将夏侯楙,花花公子也。他以驸马身份镇守长安。曹丕与之是发小,感情亲密,让夏侯楙持节都督关中。夏侯楙最擅长的是蓄养伎妾和聚敛钱财,也没有战斗经验。想想吧,夏侯楙衙内一手揽着爱妾,一手数着钱,当听说城下“飞”来蜀汉军队时,不经战阵的他,除了逃跑还有其他选择吗?也许长安城里有一两个能人,但是在夏侯楙这只绵羊的带领下,即使是虎狼,又有何作为?当然,雍州刺史郭淮是个厉害角色,但郭淮也没有料到诸葛亮会突然出兵,否则也不至于诸葛亮兵发祁山而“关中响震”了。

魏延窥伺关中时日已久,他之所以主动请缨去自蹈死地突袭长安,是因为他掌握了长安的兵力不足畏惧。

长安当时有多少兵力,史无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同类推断的方法来分析长安当时的兵力。当时曹魏一方边境州郡有多少驻兵呢?大约就2万左右。《三国志·毋丘俭传》记载,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时候,高句骊④多次反叛,毋丘俭带步骑万人迎战高句骊步骑二万人。毋丘俭远征,幽州必然要留兵防守,因此幽州边防军的数量应在1万以上,但也不会多,要么毋丘俭明知高句骊军队数量多,也不至于只带1万兵去。因此,当时曹魏一方州郡边防军大约是两万人。幽州属于边境州,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魏国把雍州、凉州也当作边境州处理,因此这个时期雍州的驻兵也就和幽州差不多。在雍州的北方要防备匈奴人的侵扰,在秦岭沿线的重镇陈仓、郿县等地要驻军监视蜀国,留在长安城里的军队也就不到1万人了。所以,魏延的五千士兵,集中攻打一处,攻克长安,也并非异想天开。

对于魏延来说,在到达子午谷口之后,令士兵稍事休息,傍晚时分出山以急行军杀向长安,可于黎明前到达长安发动袭击,夏侯楙那时可能昨晚与爱妾几度春风后尚未醒来,加上惊吓,可能站都站不稳。这时,魏延再把诸葛亮大军将到的消息传到城里去,摧垮城中士兵的心理防线。胆小懦弱、疏于战阵的夏侯楙,面对老于兵革、料敌审己的魏延,很可能就会弃城而逃。

⒌可“持”

对子午谷奇谋质疑最多的,就是魏延即使打下长安来,也难以坚守,因为曹魏援军很快就会赶到。

先看看魏国的大队援军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达长安。长安到洛阳是九百里(三国时的1里只有415米)。长安失守后,逃走者疾驰洛阳去报信,需要三天时间。(当阳之战,曹纯虎豹骑追击刘备,一日一夜三百里,据此可以推算出信使三日到达长安。)魏明帝得知后聚群臣紧急商议,“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决策至少需要一天时间。统帅的人选倒是现成的,当时大将军曹真正在洛阳,不需从外招将进京。曹真点军选将,筹备粮草,置办军械,至少需要两天,之后就是大军从洛阳急行军到长安所需的时间了。新城太守孟达图谋叛魏,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而司马懿八日赶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其神速也!”,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已是不可思议的极限,而且是轻兵急进,不是大军团行动。夏侯渊军中曾有“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一语,六日一千,足以成为难遇的名将传奇。据此可知,曹魏援军大军出行,从洛阳到长安,快的话也得走八天。这样,从魏延攻下长安,3+1+2+8,曹魏援军把每个环节做到极限,也得十四天才能到达长安,略有迟缓,就是魏延预测的二十天。

魏延的意图不是用自己的一万人来守长安,而是寄希望于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在魏军抵达之前赶到长安,再分兵占领防卫空虚的潼关,扼断关内援军到来。诸葛亮需要多少时间才能与魏延会师呢?据《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载,“天子(汉武帝)……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余里”,而且褒斜道相对平坦,诸葛亮完全可以安排作战部队先行,辎重粮草后继。山中路险,保守估计,作战部队一天走五十多里没问题,不足十日就可以走出褒斜谷,走出褒斜谷之后,便是一马平川的大道,转眼间可到达长安,然后分兵而行,一部分进驻长安,一部分赶赴潼关。从长安到潼关,只有二百六十里,一日即可抵达潼关。

潼关能容易打下吗?潼关虽是重镇,但是前有长安,后有洛阳,没有任何危险,所以不是魏军防守重点,守军也就是一两千人。更重要的一点是,从地形上看,由关中攻潼关,从华山上据高而下,易如反掌。所以,蜀汉军队是很容易就能打下潼关的。

打下潼关,能守得住吗?潼关的地理形势有个特点:从关中方向,易攻难守;从关东方向,易守难攻。潼关南依秦岭,北枕渭洛,西负华岳,山连山,峰连峰,谷连谷,从东面走来的话,仅通一条斜仄险道,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潼关路险。到了唐代,杜甫从洛阳赶来,留下了一首《潼关吏》,里面有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与诗仙李白的《蜀道难》可以媲美。魏军其实在潼关吃过大亏。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马超集合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数部军队,屯驻潼关,侵掠三辅。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邺城,曹操亲率大军进击潼关,几番交战,曹操差点儿丢了性命,曹操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最后曹操采用离间计,分裂马超同盟,才取得了这次潼关之战的胜利。

《潼关吏》总结历史经验,点出了潼关易守难攻的特点:“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敌人来侵,只要坚守潼关,就能拒敌于关中之外。

魏延之谋可行是有先例的。楚汉战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然后主力扼守潼关,再回过头来派军翻越陇山,与从汉中攻向祁山的军队配合,成钳形攻势取陇右,然后刘邦率军还定三秦,一举而攻克关中。

有人认为,第一次北伐时,曹魏疏于防备,要是诸葛亮采取魏延之谋,就能取长安,下潼关,定关中,然后望天下——蜀汉复国大业,伸手可触。可是,诸葛亮弃魏延之谋,远征陇西,战略意图已经看不出天下思想,很明显是立足蜀中图谋西凉的自闭策略,终失大好局面,从此复国只是梦想。

接下来的六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又对曹魏用兵六次,但是除了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和魏延羌中大捷,经年用兵,并无所获。每一次北伐,不是因受阻止步,就是因粮尽而还。诸葛亮所认为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唯独没有考虑远途军粮运输困难,倒是子午谷奇谋首先周全考虑了军粮问题。诸葛亮的“十全必克”,一次次地一无所获。诸葛亮的每次北伐,都像是准备不足的远程自助游,出去逛一圈,然后满身疲惫地空手而归。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诸葛亮率大军出褒斜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他吸取了前几次北伐粮尽而退的教训,屯田于渭滨,寻机攻取长安。

这时,不知他有没有想起,早在六年前厚积薄发的第一次北伐时,魏延就曾建议他兵出褒斜道,直逼长安。

诸葛亮用了六年时间,才理解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可惜,这一次,他遇到的不再是花花公子夏侯楙,而是老狐狸司马懿。魏明帝派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筑起营垒防守,与诸葛亮对峙。

令人失望的消息传来,孙权三路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亲征挡住了东吴的进攻。也许,孙权本来就不是真的打算为诸葛亮跑龙套。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司马懿总是坚守不出。双方相持百余日,比耐力,比意志,还比健康,诸葛亮首先败下阵来。八月,凄凄秋风里,诸葛亮为刘备托付的事业耗尽了最后的一点生命,病故于五丈原,时年五十四,正是一个辅国大臣的黄金年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生命践行着他在刘备白帝托孤时做的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