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三国那些人那些事魏卷在线阅读 > 第40部分(第2页)

第40部分(第2页)

宫里来的人,说话也都是谈一些场面上的事儿,而石苞与邓艾居然也能侃侃而谈,把郭玄信哄得合不拢嘴。回来后,典农司马问郭玄信:“这两人好使吗?”郭玄信一拍大腿,说:“这俩年轻的,都是丞相材料!”典农司马微微一笑,只当是郭玄信的客套话,听过之后也就忘了。很久以后,他听说石苞封骠骑将军、邓艾拜太傅,才回忆起郭玄信很久以前说过的话,就一拍大腿,说:“神了!”可是,郭玄信戴罪之身,除了一句夸奖,什么也不能给予邓艾。一切的一切,邓艾还要亲自去争取。

虽然不受待见,但是邓艾还是按照正常晋级坐在了典农功曹的位子上。这时,他的机会来了。

三国之中,曹魏最重视屯田;曹魏之中,司马懿最重视屯田。早在曹操手下做军司马的时候,司马懿就提出了军屯建议,他辅政后,更是把屯田作为基本国策。按照他的规定,典农中郎将都要定期向他汇报工作。这一次,司马懿按照常例召开典农中郎将会议。都是一些程式化的发言,都是一些程式化的观点,司马懿听得快要睡着了。

可是,肃静的会场里突然隐隐地骚动。这群官僚,开会没水平,开小会有水平!司马懿生气了,威严地扫视着会场,发现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个年轻人站在那里,嘴巴一张一张,憋着脸,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就是什么也说不出来。

司马懿看了主持人一眼,主持人急忙说:“回太尉,颍川的典农中郎将有事未到,派了一个典农功曹来开会!”司马懿继续看着主持人,主持人说:“他是个结巴,说话困难。”这些官僚,一到开会就请假,随便派个人来签到点名。司马懿要发怒了,你派也派个说话利索的人来呀。正当司马懿皱眉的时候,年轻人却神奇地开口汇报了。他一开口,司马懿就被吸引了,这个年轻人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啊,比那些老官僚的套式文章强何止一万倍呢!

会开完了,司马懿对那个年轻人说:“你留下来!”大家同情地看着这个年轻人,都在心里暗暗地骂颍川的典农中郎将:你派这个结巴向太尉汇报工作,这不是把人家小伙子向死里推吗?

第二天,大家开完后,纷纷启程,打哪里来的回哪里去。出发前,唯独不见那个说话结巴的年轻人,大家担心,就打发人去问一下。传来的消息把所有的人都吓坏了:这个年轻人被司马懿留在了身边,并被直接提拔成尚书郎。妈哟,哪有这样的提拔,从一个不入品的典农功曹,直接到尚书郎,坐火箭也没这么快吧。

在历史的戏剧性和偶然因素下,幸运的邓艾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并被推上政坛。要是没有司马懿,邓艾到死也许只是一个指挥稻秆和荒草作战的癔想症患者。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放牛娃邓艾来说,司马懿的知遇之恩是他一生所不能够忘记的。

历史上,魏晋时期是处于“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中,魏国的用人制度是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中正制”,即是在各州、各郡设立“中正”,依据家世、道德、才能对士人作出高下的品定,并将士人将划分成上上、上中、上下到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然后依照品级给官。

出身卑微的邓艾,没有像同为义阳人的邓芝那样享有“汉司徒(邓)禹之后”如此响亮的招牌和家世。所以,即便是才华横溢,但如果没有司马懿的出现,名不见经传的邓艾是注定无法达到日后的高度并奢求名垂青史的。

司马懿非常提拔邓艾,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之忧,他认为邓艾是解决这个非常之忧的非常之人。

三国真正第一大功———

司马懿的非常之忧:灭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连年苦战,国力消耗严重,囤无余粮,军事行动往往受粮食的制约。要灭吴,就必须在南方建立粮食基地,但是曹魏政权的官员却都以北方人为主,对南方水稻的种植不熟悉。偶有几个是南方人,却都身出名门,不懂稼穑。即使万里挑一有懂水稻的,这些名门之后,谁又会乐意东坡不返呢?就是在今天,高校招生,农业专业不是仍然为生源而发愁吗?

司马懿一直为建立征吴粮食基地的事情发愁,可是,自从他见到邓艾第一眼起,他就不愁了。千里马遇伯乐,喜;伯乐遇千里马,亦喜。

240年,作为司马懿钦点的人选,邓艾携带着“时欲广田畜谷,为灭贼资”的指示来到了幅员辽阔的淮南、淮北地区。从小就知稼穑艰难的邓艾,多年在田间地头放牛,没事时就对着农田指指画画,在大脑里进行千军万马的鏖战。现在,他久习的地形意识帮了他的忙,邓艾一眼就发现了当地屯田的关键,提出了“田良水少,不足以尽地利,宜开河渠,可以引水灌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的建议。

和所有天才一样,邓艾知道自己的缺点,他知道凭自己的口才和资历,很难征服决策者,就特意写了一篇《济河论》呈交于司马懿。司马懿一口气读完《济河论》,茅塞顿开,准备采纳邓艾的建议,就把邓艾找来,询问他具体措施。邓艾来不及再写什么论,就结结巴巴地提出了江淮屯田的具体方案:邓艾认为当初曹操之所以能够击破黄巾军,很大的原因在于“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目前要与东吴交战的情况,若是从许都运送军粮物资,不仅路途遥远,且“运兵过半,功费巨亿,以为大役”,“陈、蔡之间,土下田良”,无疑是曹魏军屯和减少运输耗费的最佳位置;因此,如果“令淮北屯两万人,淮南三万人”,并采用“十二分休制”,即“常有四万人,且田且守”,那么,当“水丰常收三倍于西”时,去除各种成本费用后,每年就可以积累到五百万斛粮食,六七年的时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上”。而这些,便是十万将士五年之食。这大概是邓艾一生中一口气说得最长的话了。他直指问题的关键:伐吴。

邓艾的建议,最终被司马懿采纳并推广,淮南和淮北地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晋书·食货志》。邓艾的建议,启动了司马懿军屯的高潮,带动了江淮地区经济的发展,无疑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社会背景下的最大福音。邓艾虽是在为伐吴建言,但是却造福江淮人民。

人们都欣赏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但是,“隆中对”三分天下,阻挠了国家统一,诸葛亮虽然是在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客观上却是在荼毒苍生。邓艾的建议,直指伐吴,绸缪战事,客观上却发展了当地经济,于国于民功德无量。更为难得的是,邓艾的这一个建议,为全国的最终统一播下了种子。

279年,司马炎一声令下,孙吴在晋王朝的铁蹄里发出绝响,在纷纷扰扰地内战了90多年后,中国大地终于暂时停止了杀戮。这时,邓艾遇害已过十余年。

作为邓艾而言,邓艾的战功无疑是在于破蜀。然而,邓艾的兴屯却为伐吴埋下了伏笔:屯田使魏国在淮河流域囤积了充足的军粮,修通水路,也便捷了兵运和粮运。“每东南有事,大军兴众,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艾所建也。”“以此乘吴,无往而不克矣。”司马门下邓艾早早地为司马氏打好了伐吴的基础。要是没有邓艾的天才规划,司马炎的统一大业,也许还要推后。从这个角度说,邓艾立下了利国利民的三国第一大功。

可是,从小就“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的邓艾,梦里也想走上战场,把心里的铁骑突出刀枪鸣变成现实中的沙场秋点兵。梦若在,心就在。历史给了邓艾圆梦的机会。

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过后,司马家族成为曹魏政权中的主导者。夏侯霸怕受牵连,逃奔蜀国。

姜维问夏侯霸:“你从那边过来,肯定掌握了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