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唐朝那些事儿主要内容 > 第9部分(第3页)

第9部分(第3页)

到底哪个是真?

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说,《起居注》有美化李渊之嫌,也有人说,《通鉴》等书纯粹是李世民的宣传工具。反正死无对证,怎么说都行。

但只要稍稍对照一下史书,就会发现至少有两点没有争议。

一、李渊在主观上具备起兵动机。这一点,甚至连刘文静都看出来了(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二、李渊不想在准备不充分时贸然起兵。这一点,两个版本的记载是一致的。《起居注》中还讲了原因:一是李渊担心河东郡的家眷。二是李渊怕贸然起兵后没人跟随,想继续打着合法的旗帜干。

如果这两点能够确定,则《通鉴》版本与《起居注》版本就能合二为一。

李渊当然想起兵,但因准备不充分,所以迟迟不动作。眼看炀帝要拿父亲问罪,李世民急了,前去催父亲,您老人家还等什么呀?大祸就要临头,赶快动手啊(其实,《起居注》也记载,李世民曾劝父亲上山落草)!李渊却仍然沉着,说现在还不是时候,再等等。小不忍则乱大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获释之后,李渊便开始了实质性的动作。

太原起兵的主谋是李渊,但李世民确实对事情有促进作用。这才是事实真相!

在正史中,出于宣传太宗皇上的需要,房玄龄等人将事件的其他内容都砍了,光秃秃抽出李世民劝谏的部分(你也不能说他虚构),造成千古误解,多少有些不厚道。

6、太原事变(1)

为确保起兵成功,李渊等人进行了周密的谋划,并一步步付诸实施。

第一步,激起众怒。

为了创造反隋的良好氛围,李渊让刘文静伪造文书,说要将太原、西河(治今山西汾阳县)、雁门、马邑四郡二十以上五十以下的男子全部拉来当兵,统统送到辽东去打高丽。假文书一发,果然人人不满,个个骂娘。

第二步,募集兵马。

要实现起事的目的,自然需要充足的兵力。但按照大隋律令,要征兵,就非得到皇上批准不可。

李渊显然没打算专门遣人跑趟扬州。但征兵不比传销,不是偷偷摸摸发展几十个下线,再关在黑屋子里唱唱歌就成的。成千上万的人一起涌来,无需广告就能家喻户晓,哪里瞒得过去?到时,难保副手王威(郡丞,李渊的行政副手)、高君雅(虎牙郎将,李渊的军事副手)不会跳出来说三道四。此二人是炀帝安插在太原的耳目。闹不好,他们把事情捅到上头,那就被动了。

对此问题,李渊与其幕僚谋划良久,决定精心设个套,唱一出请君入瓮的好戏。

此时,马邑郡的刘武周已经起事,并南下攻取了汾阳宫。李渊便召集郡里一帮臣僚开会,忧心忡忡地说道:“刘武周占据汾阳行宫,抢走了所有的宝贝和宫女。我们居然拿他莫奈何。这可是皇上的奇耻大辱啊!按律……大家都要……都要诛九族。该如何是好?”

说完,他的目光射向王威、高君雅,看二人有何反应。

王、高顿时慌了神。是啊,这么大的事情,要依着炀帝的脾气,何止诛九族啊!唐公(李渊承袭父亲唐国公之爵)跟皇上是亲戚,想过关不难。到时候,当替罪羊的,还不都是我们这些下面人?

二人沉默半晌,流了一身汗,才想起回话:“不知唐公有何办法?”

“办法?”李渊“嘿嘿”苦笑两声:“我能有什么办法?现在行军调度,动不动都要上头批准。刘武周离我们只有几百里,皇上(扬州)离我们却有三千里。再加上沿途强盗不少,鬼才知道报信的人能不能活着来回。自己的手脚都被捆死了,还玩个屁?”

王、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想:唐公话中有话,这是在暗示我们,现有制度已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违背法律固然有错,但怎么也错不过丢掉汾阳宫。再说了,现今兵荒马乱,因循守旧就等于坐以待毙。张须陁不是还私开过粮仓吗?也没见皇上把他咋的。

于是,王、高表态道:“如果所有事情都要来回通报,确实太罗嗦。唐公本来就是皇亲国戚(皇表哥),也没什么可避讳的。只要能够消灭土匪……唐公您就看着办吧。”

李渊故意摆手道:“那怎么行?那岂不是叫我犯法?使不得,使不得。”

王、高还以为李渊怕承担责任,心想:你是老大,你不出头谁出头?连忙劝道:“怎么使不得?使得,使得。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请唐公千万不要推辞。”

李渊又假意犹豫了一会,才叹口气,说道:“行吧。既如此,我们就先征一些兵马吧。”

摆平王、高后,李渊立即令李世民及心腹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四处征集兵马(结果,短短几天就召了万余人。可能曾允诺,此时参军就可不去高丽)。又派人火速去将河东(今山西永济县)的李建成、李元吉,长安的女婿柴绍召回太原。

第三步:剪除亲隋势力

随着李渊兵马的越招越多,被蒙在鼓里的王、高二人才渐渐察觉出事情有些不对劲:

一、兵招的太多了,有必要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