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兄听完,说道:“信城的茶文化,确实值得挖掘,我也听说过一些当地企业家做茶的故事。”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信城茶叶带头人,叫张文欣。
30年前他就开始深耕信城毛尖茶文化了。
张文欣出生在信城偏僻乡村里,当时包括父母和七个兄弟姐妹在内的一家九口,常年挤在三间土坯房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贫困,他14岁便早早辍学,帮助父母在家务农。
可“天生不安分”的他,务农生活刚持续了两年,就带着家里的一大堆鸡蛋,只身去了信城市区谋生。
1989年,不到17岁的张文欣来到信城。
他察觉到茶叶相较于鸡蛋更好保存、利润更大些。
在卖鸡蛋的同时,也卖起了茶叶,这才成为了他生命轨迹与信城毛尖的交汇。
即使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过往,张文欣也无法将其称之为命运节点中的闪光时刻。
毕竟自1989年到1992年,就算卖了三年茶叶,他坦言当时对茶还是不太清楚。
只知道自己卖的是绿茶,是当地特产,甚至都没有太大兴趣去喝茶。
卖茶叶对于不到二十岁的张文欣而言,只是一种谋生方式。
与人生的机遇相逢,太早太晚都不行。对于张文欣来说,更是如此。
其实在1992年改革春风到来之前,不只是张文欣。
即使是前来买茶的老百姓,也只会在意茶叶价钱是否公道,味道够不够足。
也很少会有人讲究品种、喝新茶。张文欣虽然也不以为然。
可他又有着十分机敏的思维,到了1992年信城市第一次举办茶叶节。
张文欣的第一反应是,“政府举办茶叶节,肯定厉害了”。
于是同年,张文欣在信城市建起的幸福茶叶市场里以自己当时全部的积蓄,租下了一间小小的店面。
终于从路边卖茶叶的小商贩,成为了“文欣茶庄”的小老板,这一年,他刚刚20岁。
“如果说从什么时候起,觉得做茶叶可以成为人生中的一项事业,那应该就是这一刻吧。”张文欣曾经说。
在此前卖茶叶的三年中,自己从不在意茶叶来源于哪片茶区,也不了解自己所卖出的是春茶还是夏茶。
可有了自己的店之后,他开始亲自去茶区挑选茶叶。
其实茶区距离店铺也并不远,如果放在现在开车40分钟即可到达。
但在二十多年前,张文欣只好骑着自行车,穿越在山野小路间,一来一回便是6小时的路程。
张文欣并不避讳自己最开始喝茶,并不是由于爱喝,完全是为了工作。
他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自己不多下些功夫,对于选择的事业就是一种辜负。
1998年,察觉到市场对于茶艺馆的需求。
张文欣开始筹划开设信城市第一个茶艺馆,筹备过程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信城毛尖背后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