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和她的眼神对上的时候,宝钗也很快就会转移开。
就连“路上要小心”这一类的话,说的也有些勉强。
黛玉不知道这是该欣慰还是别的什么。
宝钗没有必要再做戏了,要做戏,也该表现得欢欢喜喜,和其他的姐妹完全一样才对,如今的她,已经有这份城府。但她还是表现出了不对,这说明,在她的心里,到底还是有几分和她林黛玉的姐妹之情的。
她当初的求和,却有几分真心,有几分把她当作了朋友的真心。
然而,这份情谊,不会超过她对家族利益的重视。让她远嫁,毫无疑问是符合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利益的。所以,她终究什么也没有说,认为瞒着她,让她什么都不知道的离开对他们更好。
这就和贾母一样。
或者,和这个时代所有受到这种教育的女人一样。
于是,黛玉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该感到悲哀了。
总之宝钗不说,她也不点破。
另外一个知道事实的李纨。
她表现得比宝钗深沉得多,至少表面上几乎没露出什么来。虽然在平时,她和黛玉的关系,只怕比宝钗和黛玉的关系还要更好。至少在宝钗表明退出以前是这样的。因为她们几乎没有什么利益冲突。
黛玉会觉得李纨是知道这件事情的,是因为事情不出所料,贾母表示,希望让贾兰也出去走走,恰好他年纪也大了,恰好可以护送黛玉。
要贾兰护送,贾兰和李纨就不大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但李纨自然也没有丝毫透露,相反的,她还让黛玉沿路多照顾贾兰呢。显得是颇为真诚的贺喜。
最后一个,是探春,但她多半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只是察觉到事情有所不对,甚至可谓是相当的疑惑。这使得她的祝辞显得特别的勉强。
也因为她不知道,所以自然也不能指望她透露出什么来。
至于宝琴、邢岫烟并李纹姐妹两个,本身就没有太多的交情,自然表现冷淡,只是客气的表示了一下祝贺和道别的意思。
虽说宝钗和探春相继表现得有些反常,但对后三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区别。唯有宝琴,她开始要热情些,后来也受到了影响,变得更为冷淡了。
黛玉自己,自然是和每人都说了些道别的话,但是带回什么土产来之类的话,却是一句也没说。后来,连赵姨娘也来了,黛玉对她素来礼仪还是到的,客气的让了座,反倒是探春不自在,只说有事,赵姨娘来后,不过说了几句话便走了。
赵姨娘也不免不着边际的拉着黛玉说了一通,黛玉却是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
果然很快,关于黛玉回南的事情就准备好了。不过是才说的事情,却到了八月十八号,就已经要上路。自然依然是沿着水路而下。
贾赦贾政都避而不见。
贾赦很难说,但贾政,约莫就和黛玉最初来时一样,是怕见到和自己妹妹相似的面容,免得伤心那般,怕这时见到黛玉,也露出什么马脚来吧。
前一日,贾母交给了黛玉一大叠的银票,万两的、千两的、百两的,总数五十万两。
这当然不是黛玉带来的钱财的全部,搞不好也不是她剩下的全部,但是将她以扫墓为由送出,以怕有什么临时意外的理由给钱……贾母也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散钱不过是让带了二百两而已,可以带在身边的,显然,贾母独自做出了决定,却也怕自己的儿女媳妇们作乱。
在黛玉拜别的时候,贾母哭得倒是情真意切,都让下人们有些奇怪了——林姑娘不过回南一趟,为何需要这样伤心呢?
黛玉知道其中的原因,却是无法如直告惜春一般,告诉贾母可以脱身的。
凤姐也强撑着出来和黛玉说了几句。
黛玉倒是不认为,凤姐知道这件事情。她毕竟已经放下了大部分的家务,又有重病在身。而且素来是贾母的心腹,要算计贾母的事情,轻易也不会找上她。
出了贾府,黛玉便乘着轿子出了城,到了江边上船,期间并无可记之事。倒是那船,也不知是贾府还是南安郡王家准备,倒是颇为富丽,又不显张扬。
贾兰也并不自专,问了黛玉的意思,这才吩咐开船,顺着运河而下。至此,紫鹃和雪雁仍不知道事情的真相,见黛玉默默地坐在窗边,看着京城的方向,紫鹃还笑道,“姑娘也自己保重才是,不过几个月便就回来了,又能去给双亲扫墓,有什么好愁苦的呢。”
雪雁叹道,“就是日子不对。如今出发,却是难以赶得上老爷忌辰了。”
紫鹃笑道,“这是老太太舍不得姑娘,要留着过中秋节的缘故。”
她两个倒是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起话来。
说了一会儿,雪雁想起一事来,“之前兰哥儿来问能否开船,我看倒十分不自在似的。他以前连潇湘馆也时不时来坐坐,今儿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