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德年间,李畋在孙思邈等人研制火药的成果基础之上,将火药用于爆竹,发明了硝花爆竹,从而开创了烟花鞭炮生产的先河。
但此时的爆竹还不是用纸做的外筒,仍然使用的是竹筒。因此史书上称这种爆竹味“爆竿”。
爆竹的“硝磺期”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宋代,才逐渐进入了爆竹的“纸爆起”,将竹筒替换为纸筒填入火药,爆竹也因此改名为“爆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随着爆仗渐渐普及,原本粗糙笨重的竹筒烟花也进一步改良,出现了卷起烟花。
这种烟花轻巧安全,但以小型喷花为主,品种非常有限。
直到南宋时期烟花技术开始趋于成熟,光、声、色、烟的效果都得以呈现。品种变得多了起来,也出现了专门受雇于人的专职烟火师、烟火艺人。
在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吴自牧的《梦梁录》等书中多处记载了烟花的盛行。
宋朝以后,烟花的发展进入了“系列期”。
各种名目繁多的烟花品种层出不穷,从元代的“月光”、“日光”、“流星”、“白睡莲”等,一直到清朝的“千丈梅”、“倒垂莲”、“小叶梨”等。
这一时期烟火已经发展到近十大类别数百个品种,并开始向国外出口。
对于烟花的制作,秦天还是知道的。
制作烟花,只需按照“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原料要求,再配上一定的比例将其制作成燃放用的烟火就可以了。
当然,为了让烟花在天空中能绽放出各种颜色,需要加入一定发色剂。
发色剂是锶、钡、钠等金属化合物,其中含有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会发放出独特的火焰。
不同的金属离子,在燃烧时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因此,秦天准备将自己制作的烟火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色剂。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烟火的绚烂多姿,又提高了烟花的品味性和艺术魅力。
想到这里,秦天便加快了脚步朝着柴房走去。
喜欢混在大唐的工科生()混在大唐的工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