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肩龙军旅生涯跨度三国。和蒙古交手次数极多。为人也耿直有义,从他口中说出的东西。肯定有相当大的价值!
沉默片刻,马肩龙不出所料的直接说道:“依照肩龙所见,论重骑,大宋只在金国之下,论轻骑,大宋为四国之末,论弓弩火器,大宋第一。”
尚懿听的面色大变,连一向淡雅的紫暄也有些不以为然!
我心中也很不舒服,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却被人这样贬低,多少让我有些难堪!
沉默中,尚懿挺身而出,语气到没咄咄逼人,不过其中地怒气到是很明显:“弓弩火器暂且不说,重骑,我大宋全歼蒙古,金国可有这样的战绩?轻骑,我大宋击退蒙古,几次突破蒙古拦截,遍观宋金夏三国,可有这样战绩?为何这些战绩在马护将眼中却是如此不屑一顾?”
马肩龙先看看我,然后坦然说道:“金国开国,有赖重骑良多,所以重骑战法一直都有留存,比如今日陛下所摆的阵势,和金国开国元勋金兀术的‘铁浮图’‘拐子马’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重骑攻阵,轻骑劫杀,不过却在一些细节变化上有所欠缺,故而肩龙说大宋重骑战法不如金国。只是如今金国无良将,早已无人可以熟练使用重骑战阵,仅以实际情况而论,大宋重骑的确可以傲视四国!”
我对这话暗自点头,关于金国的重骑,大宋有非常多地资料说明其厉害,能够以步兵在野战中,正面战胜重骑兵和轻骑兵组合的将领,就我所知,古今中外只有一个岳飞。他能胜利,是靠杰出的个人军事才能弥补了兵种之间的差异,这种才能不是能复制的,只能称之为特例,绝不能凭此就认定金国的重骑兵不厉害。
“马护将言语中肯,不知是否对重骑战法有心得?”
马肩龙摇摇头:“肩龙只是看过一些记载,比照之下,觉得陛下的重骑似乎达不到书上所言的‘进退还复,绵延不绝’,故而有此认为,至于对重骑战法,肩龙实在谈不上什么造诣!”
进退还复,绵延不绝。
听的眼睛一亮,不错,不错,大宋一些资料上也说过类似的话语,看来,重骑还有提高地空间。
沉吟片刻,决定以后再对重骑进行改进,转而问起轻骑:“马护将,依你之见。为何轻骑在四国之下?”
“今日决战,蒙古实无天时地利,而且我观近卫轻骑作战,往往是数人对付一人,又有利器相助,结果伤亡大致相同,甚至还有略高对方地趋势。若以肩龙看法。若西夏或金国精锐骑兵处在如此有利条件下,蒙古地伤亡绝对要高过己方损失。听陛下言及。近卫轻骑已经是大宋最精锐地骑兵,所以肩龙才有此论!”
我和尚懿面面相觑,彼此脸色都很难看,可对方说的是事实,大宋骑兵的骑术的确不如西夏和金国,这也没什么好争的。
况且在他们进来前,我已经发现轻骑的问题。马肩龙这种说法,只是将问题说地更直白一些。
就在我再度感到烦心的时刻,马肩龙却突然振奋起来,望着我说道:“陛下其实不用烦心,以大宋如今地能力,绝对有办法正面对抗蒙古轻骑!”
我听的精神一震,试探问道:“可是今天使用的火器?”
马肩龙微微一怔,想了想才说道:“火器的威力的确惊天动地。但这些东西太过依赖辎重,若仅仅用以防守还没问题,若想正面对抗蒙古轻骑,今天使用的那些,只怕作用不大!”
他这话让我极为赞赏,火器是厉害。可是局限也很大,一旦对方从你射程内逃脱,你总不能拖着上千斤的大炮跟着对方追吧?投掷火器更是有距离限制,火器弓弩绝对不能离开后方增援。这些东西防御或者特定地条件下,威风无比。可换个环境,那还真不好说。
想到这里,我热切的看着马肩龙,心中有个预感,他似乎能解决困扰我的大难题。
马肩龙略微垂下眼神,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很小的纸筒。然后递给紫暄。让她检查后拿过来给我看。
其实他一拿出来,我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药弹定装纸筒’,里面有火药铅弹,作为火枪的子弹。经过数年研究,在大宋原有突火枪的基础上,研究出火绳枪,随即又研究出轮燧枪,但因为技术问题,这种枪的射程很近,杀伤力很小,若加大药量,又会炸膛。在实战上,远远没有大炮好用,甚至连弓弩都不如。
可以说这种轮燧枪只是试验产品,无多大实用价值。不过火器专家周云阳想到一种使用这种枪的方法,就是多加几根枪管,近距离射击。按照他地想法,经过多次改进,研究出一种三管轮燧手枪。这种手枪的威力射程就在二十米内,不过因为有三个枪管,杀伤力还是很厉害,至少在十五米内,一枪可以打烂人的胸膛。现在军中常用的连环弩在这个距离,可以将人体射穿!
在我看来,这种轮隧手枪实在太过粗糙,其事实上就是将三根突火枪捆到一起,然后加上引火轮燧和手柄,在发射和使用上有了改进,射程无多大进展。不过这种东西怎么说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为了获得数据,也为了更好的激励工匠们改进,加上这种火枪地制造工艺也很简单,造价不高。我就接受参谋总长吴武的建议,将这种三管轮燧手枪作为标准装备,配备给了翼骑兵。
整个大宋也只有一支翼骑兵,就是杨沃衍带领的护卫翼骑,人数一万!至于这个药弹定装纸筒也是我弄出来,这个很简单,装一定量的火药再放入铅弹,然后用纸筒封起来,没有任何技术难度。
将纸筒翻来覆去的看了一遍,确认就是个普通纸筒后,我的目光又停在马肩龙身上。
“陛下,肩龙以外,若要对抗蒙古轻骑,当以长对短。和蒙人相比,大宋长处不在于骑战,而在器械革新上,比如这种火器,近距下,可以一枪打烂蒙骑的脑袋,完全可称利器,为何陛下不大力推广?”
“这种东西射程有限,还不如弓弩好用,所以朕只配发给了翼骑兵部队。”
马肩龙很是古怪看了我一眼,然后沉声问道:“请问陛下为何成立翼骑部队?翼骑装备和战术如何?”
为何成立?
我想了想,就将成立翼骑部队的前因后果说了出来!
所谓翼骑兵,其实是我特意建立地护卫中军辅助部队。护卫中军主力是重装步兵!在大宋,重装步兵一直是军队中的作战主力,所以护卫中军地重步兵战力冠绝大宋。护卫中军地统帅,护驾将军墨平,战术能力在大宋可以排在前三甲,护卫中军的二万重步和五千护卫轻骑由他亲自指挥,我没插过手。
如果单从防御来说。拥有重甲,钢矛。巨盾,战阵,强弩,火器,骑卫地护卫中军是很难被击败。他们在战场上就是坚固的城堡,防御力,杀伤力。都很出色,无惧任何兵种,如果作为战场地支撑部队来说,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他们地缺点和优点也是一样鲜明——他们的主动攻击能力不强!五千轻骑的主要作用不是用来进攻,而是用来防御重步方阵的后方和侧翼,有了这些轻骑的策应,这些重装步兵将可以灵活面对任何方向上的攻击,战力至少提高一半。原本转动缓慢的缺点也得到弥补。
护卫中军组建之后,也上过几次战场,取得不小成绩,特别是北伐金国时,以铁枪重盾,大破金国皇家精锐骑兵。更是让大宋上下振奋不已。后来护卫中军得到扩充,装备也更换一新,防御力越发强大。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重步地移动很成问题,特别是战场上,若无己方部队从旁边策应,他们根本无法独立支撑起一场歼灭战斗,他们算的上王牌,但要想胜利,却要靠其他部队。
若是三卫军一起出动,那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反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可要是独立使用。那就非要给这支部队找到配合部队。比如孟珙这次巩州之战,赵范的三万青龙骑兵事实上就是配合墨平的护卫中军!
这个问题在别的部队也就罢了,但我的三卫军从建立起,我就意图将他们打造成可以独立作战并取得胜利的部队。近卫亲军,是重甲和轻骑的组合部队,这种组合地威力绝对可以支撑起一场战斗,比如今天的战斗就是重甲和轻骑配合作战。至于亲卫禁军,就是在我亲征时负责保护我,平时就当做快速反应部队使用,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可以适应任何情况。只有护卫中军,派他们出去的时候,总要多考虑很多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组建了翼骑兵。
翼骑兵和其他骑兵主要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