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兄弟二人,先后归属于曲端、张浚麾下。
在南宋对金军的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玠领兵扼守和尚原与金军鏖战……
和尚原之战中,吴玠率兵大败金兵兀术部,他长期扼守秦凤要塞而牵制金人对东南的压力,深得陇蜀百姓的拥戴。
之后,他又据守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史称“微(吴)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
历史上的吴玠,官位最高做到了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可谓是手握蜀地重兵的一方诸侯。
吴玠官至四川宣抚使,主政蜀地之时,‘汰冗员、节浮费,广设屯田、修复废堰,与胡世将创转船折运法,使粮储充足’。
他领兵以蜀地之险,据守抗金军,最终保全了蜀地没有被强大的金军攻入。
也让金军没有可能像三国时的魏国大军攻下了蜀地之后,沿江南下而灭吴那样灭掉南宋。
吴玠没有任何背景,他是靠着拼死血战、屡立战功,一步步因战功而提升至独当一面的大将。
吴玠常能体恤士卒,按能力军功选拔军官,从不任人唯亲,深得将士拥戴。
吴玠统兵善用谋略,作战有大局观,不求眼前的小利,故能保持常胜。
他和其弟吴璘镇守蜀地数十年,保全蜀地,始终也没有让金军攻占下来。
赵吉从以前看过的史书记载中得知,吴玠和吴璘兄弟俩没有中兴四将的名声大,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是因为吴玠个人名声不太好。
他曾在对老上司曲端恩将仇报……
吴玠的生活作风也不太好,他常服食丹药,嗜色如命……
吴玠在守蜀时,常令部下为其物色美女……
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吴玠只活了四十七岁,最后是死于咯血。可能是因为他长期嗜色如命,以及服食丹药早早地掏空了身体有关吧?
吴玠和吴璘兄弟俩没有中兴四将的名声大的第二点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吴璘的孙子吴曦叛国投金了……
吴玠去世后,守蜀的军政大权由吴玠的弟弟吴璘接替。
因蜀地远离南宋朝廷,地势险要,且吴氏兄弟手握重兵,是最容易发生拥兵自立的地方。
因此南宋朝廷对吴家兄弟格外防备,四川钱粮都必须由朝廷管制。吴璘的孙子吴曦被留在、临安做官,实际就是作为人质,以防吴氏反叛。
南宋朝廷对于吴氏既要用,又要防。
公元1167年,吴璘去逝。他去逝之后的第三十九年,即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三月十二,朝廷议论出师北伐,诏命吴璘的孙子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兴州知州,为北伐做准备,还允许他见机行事。
开禧二年四月十七日,朝廷下旨,让吴曦兼任陕西、河东招抚使。
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四月二十六,吴曦和他堂弟吴晛及徐景望、赵富、米修之、董镇共同谋反,暗中派门客姚淮源把关外的阶、成、和、凤四州献给金国,请求金国封他吴曦为蜀王。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吴曦公开投金叛宋,自称蜀王。
吴曦称王之后的第四十一天,其部下杨巨源、李好义、李贵等人,率七十名勇士,趁着夜色,用斧头劈门,冲入吴曦的宫殿寝宫之内……
李贵砍掉了惊慌失措的蜀王吴曦的项上人头,并肢解了他的尸体……
他们又分别派遣手下将士,抓获了吴曦的家眷和亲信,连夜杀掉了吴曦的两个儿子和他的叔父吴柄、弟弟吴晫、堂弟吴晛、同党姚淮源、李珪、郭仲、米修之、郭澄等人……
称王仅四十一天的吴曦,就这样结束了他四十六岁的反叛人生。
吴曦的人头被装入匣中,献给朝廷。
宋宁宗诏命处死吴曦的妻子,吴曦的亲兄弟都除去名籍和官职。
吴璘的子孙都被迁出蜀地。
吴玠的子孙则免于连坐,不受处罚,负责祭祀吴璘。
吴曦的反叛行为,也毁掉了他堂祖父吴玠和祖父吴璘的守蜀之功。这应该就是吴玠和吴璘兄弟二人的未能跻身“中兴之将”的最主要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