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尼玛不可科学!林夕有些无语的看着张掌柜又一次猛一提竿,然后一条五彩斑斓的小鱼儿便被甩上了甲板。
这条鱼很小,也就巴掌大小,但是色彩极为斑斓,形状也极为可爱卵圆形的。鱼儿身体是蓝色的,有好几条黑色的条纹,尾巴却又是黄色的,很是好看。
可是张掌柜却把那条鱼摘下来之后又重新扔到海中,林夕奇怪的问张掌柜:“为什么不要?”
这时石松亭笑着说道:“教你个乖,第一是这鱼太小,没什么肉。第二,越是这样,像这种色彩斑斓的鱼就一定要小心,这种海鱼十有八九是有毒的。所以不认识的鱼或者色彩太鲜艳的鱼一定不要吃。”
这时候林夕感觉到手中的鱼竿一沉。他心里暗道中鱼了。林夕短促而有力的抖了一下手腕,运用手腕的力量将鱼竿抖动了一下,使鱼竿尖端上抬了大约二十厘米。
抖腕是为了让鱼钩勾的更牢一些。然后林夕急速的提起鱼竿,收线,整个动作一气呵成,钓线丝毫不松,非常标准很成功,鱼儿被林夕提了上来。
在阳光下,一个大约手指粗细的细长小鱼甩起了尾巴,甩落的水珠在阳光下反射了七彩的光。
看着手指粗细的渔获,林夕脸有些灼烧的感觉。林夕看了看左右四周的人都在专心的钓鱼,没人看林夕钓上来的鱼有多么大。也可能是看见了,但是鱼太小了,这些人也有可能是怕林夕的脸上挂不住,所以都装作没有看到。
林夕看着这自己收鱼钩上挂着的这条小鱼只有大拇指大拇指粗细,中指长短,这玩意儿真是像《三国演义》中杨修说的那句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林夕看着鱼钩上的细长小白鱼,一个想法忽然划过脑海,林夕不由笑了笑,说不定这条小鱼就是今日的转折点。
林夕这时转念一想,自己今天钓上了这条小鱼,也算打破自己两世钓鱼时常空军的的记录。
林夕将小白鱼从鱼钩上取下后,再次将其贯穿在鱼线最下方的那个大号鱼钩上充作鱼饵,然后再一次将鱼线甩入大海,正好落入了一股海流中,然后慢慢放线,让鱼线随着海流漂浮。
旁边的石松亭看着林夕把小鱼又重新扔回了海里。他悄悄的看着林夕一眼,然后面不改色的把脸眼睛盯着海里的鱼线。
突然石松亭手腕一动又有一条四五斤的,有些红鳞的海鱼被他拎了起来。
这时石松亭对林夕:“看这条鱼怎么样?这条鱼叫海鲈鱼,是一条十分美味的海味,咱们待会儿就把它吃了。”
“我都看到了,这条海鲈真的不错。一会儿我亲自下厨给你们做一道鱼脍,让你们尝尝什么,真是真正的海味。”这时旁边的人插嘴,到林夕转头一看是船上的厨师张怀。
张怀是作为林家老人来到这艘福船上,负责训练这些孩儿兵们的。船上有这样的老海员23人,他们就是这艘船上的骨干,福船是否能够在安海上安全航行就指望他们了。
林夕微微笑了笑,然后气定神闲的看着海中的鱼线,很是淡然,一副山人自有妙计的样子。不过在其他人看来,这不过是打肿脸充胖子而已。众人通过林夕这一段钓鱼的表现就知道他从来没在海上钓过鱼。
而且林夕的运气也不怎么样。福船碰上了鱼群,别人最少都钓了个十条八条的。林夕就钓上了一条猫鱼而且还被他扔回海里去了。
大明在海上捕鱼为生的渔民基本都是围绕着大陆的边缘或者是海岛的周围捕鱼,像这种远洋深海是几乎没人来的,因为这时的技术在海上找鱼群如同瞎猫碰死耗子。
如果碰不到鱼群,那在大海上不但捕不到鱼,还容易迷航。一旦船上的清水喝光了,那就有可能渴死在海面上。没人下海捕鱼,所以附近海域鱼类非常的多。
林夕这次甩线不久,鱼线便疯狂的抖动起来,林夕立刻站起身来扎好马步,两手向后使劲儿的拽着鱼竿儿。
海中一片水花翻起,溅起了好大一片涟漪,然后一个黑色的身影从海面上疯狂的扭动。
林夕就感到鱼线上一股大力拉扯,鱼竿都弯了好大一个弧度,鱼线那端的挣扎异常猛烈,为防止鱼儿脱钩或者扯断鱼线,林夕将鱼竿向上提保持弓形,然后开始松开鱼竿上的纺轮,开始放鱼线。
林夕的动静一下子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海水里翻腾的动静已经让他们担心不已,但是看到林夕开始放线,顿时长出了一口气。
林夕遛鱼大概有两刻钟钟吧,感觉到水里的鱼已经筋疲力竭了,然后便扯着鱼线将鱼往船边拉,当林夕把那条鱼拖拽到船边的时候,这时从他的身旁放下了一只长杆网兜罩入海水中。
当海员费劲将这条两米多长的大鱼从海水中弄到甲板上的时候,甲板上响起了一阵惊讶声,连绵不绝。
因为即使众人在海上多年,用鱼竿儿钓起这么大的鱼也是十分罕见,一般像这么大的鱼都是用渔网捞上来的,用鱼竿儿钓上来的林夕可谓是第一人了。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钓鱼用的鱼饵也会影响鱼获。
林夕记得以前海钓的时候,就有人用小鱼、小虾做鱼饵,每每都有比较不错的收获,所以灵机一动就用了刚才钓上来的小鱼作为鱼饵试试看,没想到竟会有如此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