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炮作文网

博炮作文网>厚黑学做官六字真言 > 第10部分(第1页)

第10部分(第1页)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来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干什么?”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加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可见,曹操在行动前早已想到失败后怎样全身而退。相机行事最关键的是在紧急关头灵活机智,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由此可见,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身取义的莽汉。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

坐收渔翁之利

袖手旁观、隔岸观火,这一谋略就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坐享其成。这就要求使计者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必须非常熟悉了解对方的情况,而曹操两次使用此法,真可谓深谙此计。

袁绍临终之时,由其妻刘氏及谋士审配、逢纪操纵,立三子袁尚为大司马将军,统领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其长子袁谭深为不满,欲与袁尚一争高下。恰在此时,曹操乘连胜之威,进攻黎阳。袁谭迎战大败,只好派人向袁尚求救。袁尚只拨5000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军全部截杀。此后,袁尚即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谭大怒,便欲投降曹操。消息传到冀州,袁尚担心袁谭降曹后并力来攻,便亲自率领大军去黎阳救助袁谭。袁谭闻讯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头。不久,袁熙、高干也领救兵来到黎阳城下。四支兵马并在一处,仍然不是曹操的对手,黎阳很快就被曹军攻破。袁氏兄弟与高干只好弃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赶,袁谭与袁尚退入冀州坚守;袁熙与高干则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势。曹军连日攻打,一时难以奏效。这时,谋士郭嘉向曹操献“隔岸观火”之策说:“袁绍废长立幼,而袁谭、袁尚二人势力相当,各树党羽,互相争斗。如果进攻太急,他们就会团结一致对付我们;如果暂缓攻击,他们之间就会相互争斗火并。我们不如举兵南向,作出南征刘表的姿态,以便等待其内部发生变乱。当其内乱发生后,再进击他们,可以一举而平定河北之地。”曹操认为很有道理,便留下贾信守黎阳,曹洪守官渡,自率大军向荆州进兵。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军不久,袁谭与袁尚即大动干戈。袁谭敌不过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机挥军北向,首先打败袁尚、袁熙,后又消灭掉袁谭和高干,从而一举平定了河北。

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后,引兵连夜奔往辽西投依乌桓去了。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畴为向导,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轻军千里往袭,在白狼山与袁氏兄弟及乌桓王冒顿的大军相遇。两军大战一场,冒顿大败被杀,袁熙、袁尚率数千人逃向辽东。曹操并不追赶,退军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现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火速往征。”曹操笑道:“用不着劳烦诸位虎威,几天之后,公孙康定会自动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然而,不久之后,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原来,郭嘉在征乌桓途中染病在身,不得已只好留下治疗。临终之时,他写下一封信给曹操,授计说:公孙康一直担心袁氏吞并,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怀疑。如果我们派军攻打,他们势必并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果暂缓出兵,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就会互相火并。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熙、袁尚将要来投,当即与手下人议定:若曹操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否则,就将他们骗入城中杀掉,献给曹操。这是因为当年袁绍曾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不仅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也担心袁氏兄弟前来投靠是假,欲鸠占鹊巢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孙康所担心的那样,企图寻机杀掉公孙康等人,以辽东数万骑兵与曹操抗衡,收复河北。所以,当细作回报说曹操屯兵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设计将二袁杀掉,并且派人将首级送到易州。

曹操不费一兵一卒,即除掉了袁熙、袁尚,又使公孙康自动归服。真可谓一石击二鸟,何乐而不为。

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指自己不出面,利用别人去害自己想害的人。曹操就运用此计,想假手刘表来杀祢衡,而刘表识破此计,又令黄祖杀了祢衡,使刘表做了个“二传”,这样就更淡化了曹操的谋算。

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名望的人去招安刘表。孔融荐出祢衡。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裸体而立,赤身尽露,客人皆掩面。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曹操说:“你清白,那谁污浊呢?”祢衡道:“你不识贤愚,眼浊;不读诗书,口浊;不纳忠言,耳浊;不通古今,身浊;不容诸侯,腹浊;常怀篡逆之意,心浊。我是天下名士,你把我用着鼓吏,这像阳货轻贱孔子。”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做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并教文武官员在东门外为之置酒送行。

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有人对刘表说:“祢衡戏谑主公,为何不杀了他?”刘表说:“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曹操不杀他,是因为怕因此失去人望,所以叫他当说使到我这里来,要借我的手杀他,使我蒙受害贤的恶名。我如今让他去见黄祖,让曹操知道我刘表有见识。”众人皆说好。

祢衡至黄祖处,共饮,皆醉。黄祖问祢衡:“你看许都有什么人?”祢衡说:“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说:“我像什么呢?”祢衡说:“你像庙中的神,虽然受祭祀,遗憾的是不灵验!”黄祖大怒,说:“你把我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了!”于是杀了祢衡。祢衡至死骂不绝口。曹操得知祢衡受害,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了!”

曹操既想杀祢衡,又不愿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儿损害。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竟然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最终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

嫁祸于人

嫁祸于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己有祸,转嫁他人,使自己逃脱罪责;另一种是自己无祸,而欲加罪于自己的仇人,故意制造一些罪名转嫁到他人的头上。曹操在解决缺粮问题时以小斛散粮激起众怒,后来只好嫁祸于人,以平众怨。

曹兵17万人每日耗费粮食量浩大,诸郡又连年饥荒干旱,接济不上。曹操想催促军队速战速决,李丰等却闭门不出。曹军相持了一个多月后,粮食将要用完,只得写信给孙策求救,借了粮米十万斛,仍不能满足支配。

一天,管粮官任峻部下的仓官王前往禀报曹操说:“如今兵多粮少,应当怎么办?”曹操回答说:“可以用小斛分发军粮,暂且救一时之急吧!”王说:“兵士倘若怪怨起来该如何是好?”曹操说:“这你不用管,我自有办法。”

王依照曹操命令,以小斛分发军粮。曹操暗中派人到各营寨去听风声,各营寨怨声载道,都说丞相欺骗了大家。曹操于是密召王入帐,对他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以此息众怒,你可不要吝惜。”王说:“丞相想借什么东西?”曹操说:“我想借你头用以示众!”王大惊失色,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吾也知道你无罪,但是如不杀你,军心就难以稳定。你死后,你的妻子儿女我会为你照顾,你就不必多虑了。”王再想申辩时,曹操早就呼喊出刀斧手,推出门外一刀斩罢;然后把王人头悬挂在高杆上面,并贴出告示:“王故意用小斛散发粮米,盗窃官粮,谨按军法,斩头示众。”于是众怨开始缓解。

曹操通过故意伤害别人的利益,博得了大多数士兵的同情,让士兵在心理上认为曹操无过。通过此计,自己产生把士兵由于小斛散粮对自己产生的怨恨,转化为对王个人的怨恨,转移了士兵的注意力,达到了平息众怨的目的。

“忍”字当先处事法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新处世观认为,在变化无常的社会中,智者应知道何时该忍,因何而忍,得忍且忍,方能忍而后发,卷土重来。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而后受封齐王,勾践能够卧薪尝胆而成就千秋霸业,都在于其能够忍一时之忿,在逆境中懂得顺受,韬光养晦,等候时机。

忍之妙用,韬晦待机

世界是多彩多姿的,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人生道路既有顺境,也有逆境,而且逆境往往多于顺境。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要想生存在这个变化无常的世界里,必须学会而且要善于“忍”。

忍可以促使一个人的身心成熟,以便大展宏图。许真君曾说:“忍难忍事,顺自强。”昔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显示了巨大的忍耐力,尔后才官拜淮阴侯。司马迁受宫刑后,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压制住不幸的苦痛,终于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智若拙,大辩若讷。”因此,身处逆境之时,应通晓时事,沉着待机,这才是智者的做法。“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只有长久潜伏下来,才能成就大事,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迫不及待地感情用事,只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通晓了忍的功效。杜牧之《题乌江庙诗》对此可说很有见解,“胜负兵家不所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因此,大智者应知为何而忍,只要抱定这种信念,忍而后发,卷土重来未尝不可。

《涅经》云:“昔有一人,赞佛为大福德,相闻者,乃大怒,曰:”生才七日,母便命终,何者为大福德?‘相赞者曰:“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而不。骂亦不报,非大福德相乎?’怒者心服。”佛者认忍之性,使怒者心服,不也说明了忍的功用吗?

但人生并不能一味地忍,如果人一味地忍那就毫无生气可言了。那忍气吞声的原因是什么呢?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人要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所以人应该有远虑。

西汉时的韩信,是淮阴人,家里贫穷,没有事干。曾有个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佩带剑,其实内心怯懦。”并且当众辱骂韩信说:“你若不怕死,就刺我一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出去。”韩信仔细看看,想了一下,俯身从那人裤裆里爬了出去,全街的人都笑韩信怯懦。

后来,滕公向汉高祖刘邦说起韩信,开始时刘邦不知道他,于是他就逃走了,萧何亲自追他,并对高祖说:“韩信是无双的国士,你要争得天下,非要韩信不可。要拜请他,选一个日子,要斋戒、设立坛位、完备礼教才行。”刘邦答应了他,拜韩信为大将军。再到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齐王,位为淮阴侯。

中国有句俗话:“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便是大将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人切忌心高气傲。正是韩信的巨大忍耐力,使其功成名就。《朝天忏》称:“人之所以富贵为世所尊重,都是从忍辱中得到的。”

唐代的娄师德,武则天时是江都尉,后升为平章。他弟弟被提升为代州制史。娄师德对他说:“兄弟享受荣华富贵,这是人们所嫉妒的。你怎样才能避免呢?”他弟弟回答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向我脸上吐唾沫,我把它擦去罢了。”娄师德伤心地说:“这正是我担忧的。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怨恨你,你擦它,正违反他的意愿,加重了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不擦它,让它自己干了,应当笑着接受下来。”这样娄师德做宰相做了30年。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人必须具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小而失大。谚语说:“得忍且忍,得诫且诫,不忍不诫,小事成大。”惟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否则你趾高气扬,伸长脖子走路,必然让众人所伤。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也。然而情感这东西也需要调节,仅为一事之违而忿然大怒,便可酿出大错。《孙子兵法》云:“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因此发挥理智作用,避免感情用事,才能避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鲁莽举动。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