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产生质变”,虽然这个结论仍无法作为宇宙的统一理论,但足以解释在“不可逾越”铁律影响下形成的认知现象。
换言之,它足以解释以我们为视点的认知领域所发生的绝大多数事件。
比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比如人类行为习惯的形成。
又比如……特定程序的形成。
倘若将程序的执行简单理解成为代码与代码之间的协调作用,便足以解释眼下“它”作为自我的形成过程。
它一开始并不是“它”,严格来说,在它真正成为“它”,即形成一个特定意识之前,它只是一团不定形的组织团。
它并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形成“我”这个概念之前,它一直靠着本能驱使着这些组织团。
它的本能就跟绝大多数生物的本能一样——渴望生存。
在这种本能的驱动下,它开始吞噬掉遇到的所有能赋予身体营养的物质。
就这么突然之间,仿佛是达到了某个临界点,由“吞噬”这个动作产生的“量变”,导致了某个无法逆转的“质变”发生了。
“它”出现了。
它有了记忆,有了意识,它学会了简单的思考。
组成它身体的组织团虽然是不定形的,但一定遵循着某种规律,在这种规律的控制下,通过汲取外界营养诱发的一连串如同代码一般的生物特性形成,紧接着那些生物特性再通过一系列无法解释的化学反应,引发了一重重“质变”,最终形成了一个“终极质变”。
也就是“它”的生成。
有了思考能力后,它对于自己“诞生”之前所发生的事能有一个大概的推理。
比方说,它是从不远处那些一种与它目前脚下完全不同的介质出来的。
“液体……”
它的脑海中下意识冒出了一个词汇,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感知手段被它的潜意识接受。
又比方说,它正在摄食的这些营养物。
“尸体……”
它也是这么形容这些营养物,它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冒出这些词汇,但它很认可这些词汇。
就像……本来就是它的东西一般。
“吃……更多……知道……更多……”
它还无法有太强的思考和语言组织能力,但它明白,若是继续吞噬和地上这些类似的营养物,自己就能进一步“长大”。
它知道“长大”这个词有很多意思。
于是,它就继续吞噬了。
尽管,它并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吞噬的。
当它顺着本能思维,将地上能见到的所有营养物吞噬完毕后,它长出了“眼睛”。
它是这么称呼这个新长出的器官(“器官”这个词也是它想出来的),因为这个新器官让自己得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周围的环境。
这种方式很特殊,它将先前的观察方式称之为“黑暗中的触摸”,而这种方式则被它称作“光明”。
总之,在这种观察方式下,它的认知能力大大提升了,这也让它知道了自己是从一个泛着翠绿色粒子的湖泊中出来的——宛若走向陆地的史前动物。
它就是这么一只动物,带着大量等待被挖掘的原始基因,不断地寻找着让这些基因躁动的因素,然后让它们重构组合,形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当然……从生物学来说,这并不是一般指定物种层面的“进化”。
总之,有了新视觉,它找到了一个通往外界的出口,于是顺着出口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场所。
这里比起里面要更加宽敞,同时这里也出现着很多很有意思的营养物。
一些营养物跟之前在湖水周围一样,以尸体的形式躺倒在地上,但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