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操作的训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与之前的迫击炮训练不同,这里的训练氛围显得更加紧张而专注。
此时,李有才和赵长城等经验丰富的将领已经不再需要全程参与指导,因为众多独立团的营连级官兵,早已将掷弹筒的操作技巧熟练掌握于心。
在训练场上,众多动作娴熟教官们的身影穿梭其中。有的教官神色温和,耐心地为士兵们讲解着每一个动作的要领,他们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仿佛在士兵们的心中种下了坚定的种子。
“注意手臂的姿势,要保持稳定,这样才能保证掷弹的准确性。”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鼓励。
然而,也有一些教官采取了相对严厉的教导方式。对于那些经过多次讲解,讲了一遍、两遍、三遍仍未能熟悉掌握的普通士兵,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小小的奖罚措施。
这些措施并非是为了惩罚而惩罚,而是为了让那些操练的基层官兵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记住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若是一些小的失误,教官们会拿起手中的教鞭,轻轻地点在士兵的身上,同时严肃地说道:“下次注意,这个细节决定成败!”那些教鞭的挥动,不是粗暴的抽打,而是一种警示,一种提醒。
而对于那些多次犯错、态度不够端正的基层士兵,教官们则会给予静默处理。让他们站在一旁,独自反思自己的问题。
这种静默,并非是冷漠的抛弃,而是给予他们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当然,这些奖罚措施并非是教官们的擅自决定,而是事先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同意。
在军队这个大家庭中,每一名同志都是平等的,大家都明白,之所以要加大对大家的一些小小的惩罚,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更加专注于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而且,如同迫击炮的训练一样,掷弹筒的训练也划分了1至5个等级。这种等级的划分,就像是一个个明确的目标,悬挂在士兵们的前方,激励着他们不断前进。
因为大家都清楚,这与他们上战场的机会紧密相连,在残酷的战争中,不是每一个独立旅的官兵都能轻易获得上战场的机会,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这样明确的激励措施之下,士兵们的训练激情被彻底点燃,学习的认真程度也得到了显着的提升。每一个士兵都深知,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在战场上生存下来,才能为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们的眼神中不再有丝毫的迷茫和犹豫,取而代之的是坚定的决心和对胜利的渴望。每一次的投掷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专注;每一次的调整和改进,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
参观完掷弹筒的训练,时间不知不觉已近中午。战神副师长在阳光的陪伴下,来到了独立旅的旅部食堂。
此时,训练的喧嚣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食堂里热闹的交谈声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正值午饭时间,战士们结束了一上午紧张的训练,纷纷涌入食堂。食堂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让人瞬间感到饥肠辘辘。
说是食堂,只是挂了一个食堂的牌子,周围是一圈土房子,只不过作为独立旅的厨房,同时周围则是搭建了不少的凉亭,以及用石头和泥土垒砌的石台,便于战士们风雨无阻的就餐。
今天的午餐格外丰盛,主打菜是马肉炖粉条白菜。这些马肉,是前几天在战场上缴获的那些受伤无法成活的战马。
在战争年代,物资匮乏,每一份资源都显得格外珍贵。为了不浪费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只能将这些战马宰杀,然后用盐精心腌制,以便能够尽快食用。
鉴于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奋战和辛苦付出,按照陈振华的精心安排,独立旅的后勤部门决定将这些缴获的物品尽快转化为美味的饭菜,为战士们补充营养和体力。
而那些能够存放更久的小鬼子的牛肉罐头等物品,则被谨慎地储藏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