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战绩:3中2(埃尔夫斯堡,胜?;色格拉布鲁日,让平?;锡尔克堡,胜?)
今天我又看了一遍当年明月的《面对面》采访,他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
“我想,是这样一个场景,经常上自习11点多,我自己在教室自习,自习完了自己出去。那个时候没有人了,教室没有人了,路上都没有人了,我记得是秋天,晚上很冷,我就走在路上,往宿舍走,只能听到我自己的脚步声。哪怕是出去玩的人,都回来了,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那个时候,我感到一种无比的喜悦。
我感到我在不断地向前进,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很多种选择,最低的是温饱,对吧,然后是利益,就是钱,超越钱的,是名望,权力,但是在超越这些所有东西之上还有一样东西,叫智慧。
这种智慧,是一种无比强大的感觉,强大到你不会再畏惧任何人。”
很早就看过这段采访,但当时我的关注点在于当年明月所展现出的历史大格局。
比如,他对历史上那些风云人物有着深刻的洞察,无论他们如何辉煌一时,最终在历史书中也不过占了区区几页篇幅,翻过这几页,或许就是无数人的一生。许多人拼命向上攀爬,却往往只能换来史书上的寥寥数语。人生如梦,繁华过尽皆成空,生命终有尽头。
然而,今天再次看到这段采访时,我却发现了一个之前被自己忽视的细节,那就是他为何能在如此年轻的时候拥有这般深邃的智慧。
你也许会认为,这是因为他博览群书、热爱历史。但我更倾向于将其归结为一个关键因素:他不怕孤独,具备强大的独处能力。
他曾提到,自己常常独自一人在教室里自习,独自行走在路上,同学们都把他视为神仙般的存在,难以寻觅到他的身影。实际上,他正在埋头阅读,享受着独处的时光。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考习惯让他得以远离喧嚣,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智慧。正是这种与书籍为伴、与自我对话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的卓越才华和非凡智慧。
前几日,我收到了一条来自朋友的消息。他告诉我,最近被同事指出他似乎有些不合群,甚至连与他同一宿舍的人也宁愿去其他宿舍玩耍,而非与他一同活动。这让他感到非常不安,担心别人会认为他性格孤僻,但同时他又不愿意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然而,这种忧虑正是一个人内心不够坚定、尚未完全建立起自我秩序的体现。
要知道,人类已经经历了十几万年的进化历程,一直以来都是以群体生活为主导。我们之所以能够称霸地球,关键在于我们具备了协作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依赖于人群,无法独立生存,那么我们与那些离不开羊群的羊有何不同呢?
正如周国平所言:“不擅长社交固然令人遗憾,但如果无法忍受孤独,则更是一种严重的缺陷。”
我曾经不止一次在我的作品里强调过独处的重要性。如果你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你将无法拥有反思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独处并不意味着独居。独处更多的是一种状态,让我们能够直接面对自己的思维和感受。然而,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在独自一人时会感到极度的恐慌,他们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急切地寻找他人的陪伴,无论是参加无聊的聚会,还是沉浸在手机、抖音等虚拟世界中。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在逃避与自我对话的机会。
更糟糕的是,有些人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或抖音短视频、直播间,以此来躲避直面自己的思绪和情感。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因为他们在独处时过于害怕寂寞,难以忍受那种无聊的感觉。相信大家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当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或是进入一群陌生人中间时,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陷入尴尬窘迫的境地,内心充满不安和忐忑。
这就说明你内心力量很薄弱,说明你的内心是贫瘠的,说明你没有安置好自己一个人时的内心情绪,说明你缺少独处的能力!
所以,想要让自己内心强大,首先要学会独处。
周国平说: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的事物和别人身上抽身出来回到自己这个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神秘力量的对话,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
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
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沧桑地去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人生因孤独而丰盛》周国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要想摆脱内耗,摆脱焦虑,首先就要进行自我内在的整合建立心灵的内在秩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如何建立这样秩序,减少自己大脑中的熵增。
“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的记忆中,某个恰当的位置,唯有经过这一整合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