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嘛?
其实是有道理的。
但也要看是什么时候。
“我刚刚已经说了。”
许尚深吸一口气,道:“是墨家先行刺王杀驾,你们总是在刻意忽略这个前提条件。”
“我大秦的律法,战时和闲时的标准本就不同,对应到不同的人群,也会进行细分。”
“比如,正常徭役不到,需罚二甲……迟到三至五天,理应受到斥责,官吏会对其加强口头教育。”
“迟到六至十天,需罚一盾。迟到十天以上,则是罚一甲。”
“若中途遇暴雨,或者道路塌方,耽误了时辰,就得描述清楚在某月某日的什么时辰,何处地点,哪条道路,遭遇的具体情况等等。”
“注意,必须得是所有人的口供一致,若不明,一经查证,必重罚!”
……
许尚的例子直指陈胜吴广,所谓的【失期,法皆斩】,根本就是造反的由头。
征发徭役动则都是大几百人。
你说你遇到了大雨。
那好……
随行的民众一个一个询问,都是普通百姓,如果是扯谎,不可能所有人都能扯圆乎。
就像后世的学生撒谎,你说作业被家里的哈士奇给咬坏了……你真当老师瞧不出那点小把戏?
同样的,秦吏问你话,两者身份上的差别,一般都会让平民的谎言无所遁形。
然后便是……
若真想查你,某月某日,某郡某县,途径的是哪条道。
一条道不可能就你们走。
徭役征发的路线必然都是较为固定的。
可以查后续之人的口供,究竟是否对得上。
最后。
就是直接派人,点对点的快马查证,有没有暴雨,有没有塌方,到了当地,分别询问民众和秦吏,立马就能清清楚楚。
古人对于下不下暴雨,那绝对是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
这一条肯定是最后查验树立典型用的。
也就是查出个狡辩瞒报的典型,杀鸡儆猴。
不可能每个迟到逾期的,都派人点对点的查,还不够费事的。
总体肯定都是以口供为主。
另外。
陈胜和吴广居然还有字……
陈胜字涉,吴广字叔。
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