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四次灭佛啊,其实各有各的原因,就如罪犯成为了僧侣,他们饮酒、吃肉、杀生,贪恋美色,没有慈悲之心,不做不识修福的事,贩卖奴隶婢女,耕田种植,从事生产行业,不再有道德修养,男女不分行淫乱之事。
还有一些人为了躲避官员的迫害加入佛门,却不肯熟悉清规戒律,而是穿着一身佛衣,干着他在平时干的事情。
所以古时也好,当代也罢,这些问题都始终存在,君主灭佛来看,都是有因有果,并不像那些佛教徒说的毫无因由的。
这种事情就应了佛家所说的今日种因,它日还果。并不是那些灭佛的皇帝心血来潮,客观点讲,都是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这种方法否则国家就要亡了。”
“其实这次这四次法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四个朝代佛教发展迅速。被当时的世家大族发现了佛教有存储钱财,收受供奉的习俗,于是便迅速和它结合在一起,用来控制市面上铜钱的多少。
这些和世家大族勾结起来的佛徒不但通过控制铜钱来谋取经济利干扰了国家财政。甚至还想用他们囤积起的铜钱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这才是他们受打击的主要原因。”
这时张载解释道:“现在的苏州存银数量是相当大的,如果爆发那种大规模掠夺民财的行为,也是首先在松江,苏州,扬州的这些南直隶的辖区爆发。”
“如果我预料不差的话,一旦爆发,那么当时在这些地方官一定会成为替罪羊的,你那个愚蠢的二兄,这个时候到苏州去当知府,不是自己把自己放到火盆上烤吗?”
这时张图平说:“难道你要到苏州去?”
“没错,我去到苏州去,给你那个愚蠢的哥哥当当参谋,防止他行差踏错,把自己当成了祭品。”
这是张载看了一眼张图屏:“哎,儿女都是债呀!女生外向啊,什么时候都把你的丈夫放到第一位。
你放心一会儿我就写封信交给林夕,让他交给他们家的当家人,不会耽误你丈夫的事情。”
张载转过头来对林夕说:“原来的广东巡抚因为在粤西剿灭苗民有功,现在升到京城去了,巡抚的位置就空出来。
本来是朝廷用你姐夫的上司巡海兵备道正史接任巡抚的,但是由于他丁忧了,所以这个巡抚暂时就空缺。
巡抚的权利本来就是从两广总督和兵备道中分出去的。
现在巡抚一直空缺,巡抚的权力就会归属了原来的衙门。所以你姐夫需要来自军中的支持,本来他选定了是王家。
但是我们分析了一下,还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你家的当家人去决定了。因为不论是联系王家还是你们林家,都要通过你作为介绍人,而且我属意你们林家,因为我们的关系比较近。”
然后张载便把林夕轰到一边,让他给家里写封信把事情说清楚。
林夕就在书房占了一张桌子,把它考取举人后经历的所有事情都写在纸上,并在信件的结尾着重写了张载刚才说的事情,并把他在与解决石家事件中碰巧发现的一些事情也写在了纸上然后等墨迹干了之后装在信封中。
等林夕写完信,张载的信早就写完了,并把火漆用火一烤,犹如蜡烛一样,熔成稠状,然后滴在封口处,然后盖章。张载将信封上后交给了林夕,信封的表面未着一字。
林夕随即和张载告辞,亲自回到杂货铺将信件交给张掌柜,并吩咐他立即送到家主手中,然后林夕有信马由缰的回到张府,跟着张图屏一起给张载收拾行李。
给两个小丫头吃第二次药的时候,张载便带着姨娘坐着一艘小舟逆流而上过灵渠,经桂林转入长江,顺江而下去苏州了。
张载在在临走前给林夕讲的那道那套道理,让林夕豁然开朗,如果真是张载说的那样,那么就很容易解释明末的那种乱象的,因为朝廷收来的银子要是要买东西送到军前去的,而供应的商人稍微涨一涨价或者和边将勾结换一下物资,那么朝廷收的那些银子就等于白收了。
而且百姓经过加税没有得到他们希望的结果,一旦遇到天灾人祸,那么积蓄在心中的不满就会成为滔天的怒火,焚烧到他们面前的一切。朝廷等于加重了盘剥而没有达到他所需要的效果。
林夕根据张载临走前给他开的书单,在张载的书房中依次看着书中的内容,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林夕还发现了一个张载没有跟他说,但是在讲述时隐隐透露出来的内容。
就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封建王朝,皆是因为官僚集团的贪腐与不作为官逼民反,从而造成内部社会动荡不安被外来势力与吞并或者被内部的农民起义推翻从而导致改朝换代。
其实根据张载在书中的笔记所描述内容,解释了林夕在阅读中国古代历史时也曾想过的一个问题?
封建官僚集团严格来说是依附当朝的皇帝而存在的,按理说他们应该跟皇帝站在一个立场上,眼看着朝廷因为贪腐严重而民不聊生,朝之将亡,为什么就不收敛一下呢?
难不成在他们的眼里,他们在朝廷中所享有的权势与地位还远不如那些金银财宝重要?
张载写在史书中的文字解释了这个问题。经过他仔细的史料查证,才逐渐发现这件事要一分为二来看。
首先对于这些贪官污吏来说,打内心里他们还是希望所依附的王朝能够永远的存续下去,千秋万代。这样一来,他们及他们的子孙后代都可能将权力与财富一代一代的安稳的传承下去,也就是说,不能说他们不爱这个王朝。
但是在一个王朝的末期,因为贪腐极为普遍,可以人人都贪,你如果不贪不符合人性,而且在这个圈子里也混不下去。
因为同级来往要相互送礼与包庇,对于上级,不仅升职要贿赂,即便平日里也要孝敬,否则你只能解甲归田,下级又会频繁的送礼给你,这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你不收也不好当。
当贪腐成为一种官场的风俗与习惯,谁都知道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除非你不想在官场呆了,否则就得入乡随俗。所以王朝末年的官场是有着逆淘汰机制的,也就是说,你想当清官的唯一选择就是不当官。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且这些贪官中也不乏有真心不想王朝崩塌的,但是他也知道,即便他一个人不贪腐,也改变不了大厦将倾的局面。
其次,有一个人们都没有关注的现象,就是越是王朝末期,越是看到大厦将倾之际。贪腐不会收敛,而且还会越来越严重。
有些人只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最后的疯狂,意思是指趁最后的时刻多捞一把,否则后面也没机会再捞了。
其实,官僚集团之所以陷入最后的疯狂敛财之中,不是单纯的想捞最后一把,而是想通过最后的疯狂为自己及子孙提供未来安全的保障。
这听起来有些自相矛盾,按理说,这些官员本身就依附在这个王朝之下,在最后的关头应该是帮一把,而不是落井下石。准确的说,这并非落井下石,而是绝望之后的自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