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九成宫都快要修好了。”
九成宫在岐州麟游镇,隋文帝时修建的,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意,命名为仁寿宫,当作避暑行宫。但监工的杨素并没有行德,督工严酷,宫成时民夫死万余人,推入土坑盖建筑夷为平地。
李世民又下诏将仁寿宫改为九成宫,在宫南二十五里之处修建永安宫。当然,不敢象杨素那样奢侈。父亲又在乾封二年年增建太zǐgōng。后来国家年sè不大好,断断续续地修,修了七八年。一直到去年国家丰收,元气稍稍恢复过来,又考虑到儿子到前线,想安慰一下自己,又做一个样子给天下百姓看。于是加快了修建的步伐,刚刚才接近峻工。李威回来时,刻意瞅了一眼,从仁寿宫到永安宫,再到太zǐgōng,从碧城山一直到平原,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宫殿群,不及大明宫,但也奢侈壮观到了极致。
李威与狄仁杰慨叹过一句,何必太zǐgōng。
说老实话,唐朝的宫殿已经够多了,想要避暑,将九成宫再修葺一下,足够居住。其实到唐朝这么久,骊山的行宫还去过几回,九成宫倒是一次没有来。不但是修建,修好了,还要派官员士兵太监宫nv驻守,又要维护保养,修一处宫殿,国家就要消耗一笔开支,年年增加一笔支出。不是很赞成。但狄仁杰说了一句话:“相比于其他皇帝,陛下已经很是节俭。”
李威大半天没有说话。
听到九成宫三个字,李威迟疑很久,才说道:“不知道有没有那一天,如果孤继位,永远不修任何宫殿。”
“殿下,你是仁爱,百姓都知道的。”
“什么仁爱啊,”李威摇了摇头。自己只是xìng格温吞,心不算太坏,仁爱不敢当的。然后看眼前的庄稼,还是有原来粗犷的种植方法,也有后来推广的方法。其实jīng耕细作是好,可féi料让许多农民头痛,有的将塘中的淤泥捞起来,作为地力补田。但效果也不大好。不过空田越来越少,都在种豆。现在是将信将疑的,权当空置了,多少有些收成。又种着紫云英。
其实总的来说,庄稼比以前看上去长势好一点。
想要彻底见效,有可能十年,有可能二十年。种子在变异,地力在增加,方法改善,产量必然逐步增加。倒也不急,反正老百姓也不过三四千万人,若大的疆域……其实只要一亩地两季能收到三四石,随便着都不会挨饿。
但看到庄稼渐渐成熟,一眼望去,一片金sè,也十分壮观,又有一番喜人的景象。走以田垅上,到处看了看,已经被百姓发现,lù过很多次脸,终于让他们认出来,开始过来参拜。李威客气扶起,失去了参观的兴致,说道:“回去吧。”
不过京城里并不安宁。
活字印刷,有异议的人不多,书便宜嘛,似乎是好事。至于会不会开化百姓,真没有多少人想到。但标点符号,却是一石jī起千层làng,无数大儒争得面红耳赤。
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说好的人认为是明确经义意旨,定一下标准,学子学起来容易。说不好的人,有的认为是随便定下标准,是对上古诸贤的亵渎,没有人有能力,给这些上古诸贤定下标准。还有人心地不好的,忧心仲仲,不仅是亵渎曲解了上古诸贤想法,也是定下标准,甚至教无可教。之所以他们是大儒,正是能断章截句,其他人做不到。还有的认为工程浩大。
两相争执不下。
只有一点没有异议,工程是很大的。上古的文章文字简单而深奥,所以说微言大义,亦是如此。比如对《史记》断句就比较简单,但对《左传》断句就有些困难了,再到《尚书》则更难。
不但国子监在吵,弘文馆在吵,崇文馆也在吵。
吵完了后,一个个上奏,继续吵到三省六部,再吵到李治与武则天。
李治很是头痛,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几天后,太子行宫落成,率领五品以上的官员到九成宫赴宴。这一赴,多半是暂时不归,正好能避避夏天尾巴的暑气。
李威听了不由乐了,老子又要想当驼鸟。不过乐的不在此,是乐幸好不是以自己名义提出的。
回了东宫,几对燕子高兴地围在碧儿身边飞来飞去。碧儿高兴地与它们打着招呼,然后又问道:“殿下,你说,过两天,狄蕙与狄好进东宫,看到它们会不会喜欢?”
“不知道,”李威答道。
两个少nvxìng格李威十分喜欢,可她们毕竟是真正的成年人,心智与碧儿又是不同。不过狄仁杰将她们关得紧了,虽说东宫是一个大牢房,呆在东宫,比呆在狄家要好。
又将刘群喊过来,问道:“有没有准备好?”
“殿下,奴婢都准备妥当了。”
只是一些简单的聘礼,毕竟不是明媒正娶,仪式更是免掉。只是想在礼制的边缘,尽可能的隆重一些,准备起来倒是不难。
李威点了一下头,正要准备看书,忽然金内shì急冲冲地跑进来,说道:“殿下,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什么事情,莫要慌张。”
“不知道怎么的,狄仁杰两位义nv的身份泄lù出去,长安城中许多百姓都知道了。许多大臣听说后,立即面见圣上弹劾。”
“你再说一遍。”李威一把将他衣服领子揪着,厉声问道。
“狄仁杰两个nv儿身份泄lù了,大臣们正在面见圣上,弹劾。”
“替孤备车,”李威又最好α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