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这个问题的,正是全面电磁战。
在电磁武器登上战争舞台之前,战术侦察的问题并不突出,不管是战术侦察机、还是无人侦察机、联合指挥机、预警机等支援平台都能提供战术情报,像美军这类空中力量强大的军队甚至淘汰了战术侦察机。
只是,没有任何人可以否认战术侦察机的价值。
五月二十九日的几场战斗,足以证明战术侦察机的重要性。
因为最先在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电磁武器,也最早认识到电磁战的影响,所以中国空军最为重视战术侦察,不然也不会花巨资购买用途单一的mig…31,而且拆掉了火控雷达,安装上侦察设备,使其成为非常纯粹的侦察机。
正是这种高度重视,使中国空军在战术侦察方面棋先一步。
只是,mig…31带来的优势仍然不够明显。
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mig…31机群只能保证两个小时出动一次,每次出动一架,因此仅能对高价值战略目标进行侦察。
显然,嘉手纳空军基地的战略价值超过了任何一支舰队。
要想掌握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动向,就得时刻盯着嘉手纳空军基地,也就不能让mig…31去执行其他侦察任务。
正是如此,在搜寻第三护卫群的时候,海航的J…11C挂上了侦察吊舱。
对于这一点,日本空中自卫队也有非常清楚的认识。从掩护第三护卫群的角度出发,电磁战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原因很简单,在电磁战的时候,J…11C的雷达也得关机。
没有雷达,仅用光电侦察吊舱的话,战术侦察机的搜索范围非常有限,需要动用足够多的侦察机才能覆盖舰队活动区域。
更重要的是,侦察机必须飞得足够高,才能覆盖足够广阔的区域。
这下,日本空中自卫队只需要盯住高空,而且密切注视那些逼近第三护卫群的敌机,就能确定中国空军是否锁定了第三护卫群。
因为执行攻击任务的轰炸机已经起飞,所以中国空军的侦察机肯定即将到达。
只是,最熟悉电磁战的绝对不是日本空中自卫队。
这次,中国空军采取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战术:让前出掩护的战斗机客串战术侦察机。
准确的说,是海航的战术,因为这些J…11C来自海航。
这个战术绝对是个创新,而且与二十九日夜间的战斗有关。
在第一场战斗中,海航负责突击E…767,虽然没有收到战果,但是在空战中取得了不菲的战绩,还有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发现,即在使用电磁武器的时候,日本空中自卫队的防空指挥与情报系统很难正常工作。
正是这个发现,让海航制订了这个战术。
两个中队的二十四架J…11C各携带了两具侦察吊舱,此外各携带四枚PL…12D与两枚PL…11C,多余的挂架全部用来携带电磁火箭弹。
按照海航的作战安排,突击开始后,J…11C机群将分成两个纵队,以攻击预警机的战术呈纵队前进,但是由战斗机轮番使用电磁火箭弹,而不是前面的战斗机用光了,再让后面的补上。
因为在此之前,已经确定了第三护卫群的大致方位,所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突击方向。
在即将进入第三护卫群的活动区域之后,两个中队的J…11C横向展开,各自突击,以确保有最大的搜索区域。
如此一来,相当于出动了二十四架侦察机。
以每架侦察机覆盖左右三十公里海域计算,二十四架侦察机在重复覆盖的情况下,能够搜索横向宽度七百多公里的海域,而第三护卫群的活动范围绝对不会超过一百八十公里,因此在突击线路上,能够做到四架战斗机配合行动,确保在遭到拦截的时候,至少还有一架战斗机能够执行侦察任务。
当然,即便遭到拦截,也是近距离格斗空战。
只要有三架战斗机掩护,凭借更高的飞行速度与更高的飞行高度,J…11C完全有能力摆脱追击的F…22A。
也许,会有一部分J…11C在返航前烧光燃油,但是肯定能发现第三护卫群。
更重要的是,日本空中自卫队至少需要动用二十四架F…22A,才有最基本的把握把这些J…11C拦截下来。
当时,掩护第三护卫群的F…22A只有十二架。
即便今井利村增派了三个中队的三十六架F…22A,也没能及时赶到,无法参与拦截前进护航战斗机的战斗。
五点二十分,J…11C机群改变了编队方式。
两个中队的J…11C分成了六个小队,沿着六条航线,进入扇形交叉搜索阶段。
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