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生命说 到底是一种体验。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 笔宝贵财富。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一切 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 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 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
教亦多术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 矣。”
【译文】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 是对他的教诲。”
【读解】
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这是不言而喻的。孟子这里着重谈到 的,则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屑之教,是亦教之。 其实,我们已经看到过,孔子正是采取这种“不屑之教”的 老手。 除了《论语·阳货》所记载他对孺悲的态度是典型的“不屑 之教”而外,他教育宰予:“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 好责备的呢?说没有什么好责备的,其实正是最严厉的责备。所 以,也是一种“不屑之教”。 “不屑之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 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 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想来宰予是羞愧而奋发向上了的,后来 还做了齐国的临淄大夫。 看来,儒家先贤教学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学原理的运用,虽然 他们当时并不一定概括出了这些原理。
………………………………………………
尽心上
本篇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和自身修养的论述,其中不少名 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义。本篇也是《孟子》全书章国最多的 一篇,全篇原文共46章,本书选 34章。
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原文】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译文】
孟子说:“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 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 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 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读解】
佛问:“你向什么处安身立命?”(《景德传灯录》
儒答:“养性事天,修身立命。”
孟子谈天命,谈人的本性,没有消极被动的神秘色彩,而是 充满了积极主动的个体精神。对待天命,不过是保持心灵的思考, 涵养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罢了;所谓安身立命,也不过是一心一 意地进行自身修养而已。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加强知识 学习和思想修养,充实自己的心灵。
所以,不要做悠悠天地中的匆匆过客,东奔西走,北觅南寻, ‘芒鞋踏破岭头云”。其结果,往往是占有外物越多,内心越空虚, 最终成为一个徒具外形,为外物所役的臭皮囊。
相反,“归来闲对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只要你保持心 灵的思考,涵养本性,顺受天命,身体自然就会有着落,精神自 然就会有寄托,生命之春就会永远在你的把持之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
莫非命也,顺受真正
【原文】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译文】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 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 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
【读解】
一切都是命运。
用我们今天通行的看法,这似乎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思想。但 实际上,孟子的立足点是在“顺受其正”上,顺理而行,顺应命 运,也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了。怎样顺应呢? 比方说,知道命运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这不难做到吧?为什 么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因为你明知道它有倒塌的危险。同样的道 理,明知道打家劫合,杀人越货,走私贩毒,贪污受贿是铤而走 险的,你是不是还要往上靠呢?不往上靠是知道命运的人,是 “顺受其正”的人。往上靠则是不知道命运?